(原标题:芯联集成5年冲刺IPO,国产芯片正崛起)
AI时代,芯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和很多人理解的狭义的芯片概念不同的是,在广义的芯片中,小到厨卫家电,大到车机互联,都需要不同的芯片。
就拿现在的新能源汽车来讲,一台电车就需要一千多枚不一样的芯片。而新能源汽车,就是我国正在发展的核心产业。
时间退回数年前,被美国遏制芯片的经历还历历在目。但现在,这种束缚正在被打破。
芯联集成用了5年的时间,完成了上市。芯联集成也是国内最大的IGBT生产基地之一,在SiC MOSFET出货量上稳居亚洲前列,是国内产业中率先突破主驱用SiC MOSFET产品的头部企业。
芯联集成车间
在今年4月,芯联集成还完成了8英寸SiC工程批的下线,预计到2025年 ,8英寸 SiC就能实现量产。芯联集成也立足于车规级 BCD平台,是国内在该领域布局最完整的企业之一,其工艺技术研发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同时,芯联集成还在进行MEMS、IGBT、MOSFET、模拟IC、MCU的研发和销售,涉及到的领域有新能源、工控、家电等诸多重要领域。
正是有像芯联集成这样的中国“造芯”企业大规模地投入研发,才让国产芯片一步步地走上了自主的道路。尤其是在当下不确定的大环境下,像芯片这样的核心高精产业更是要掌握在自己企业的手中。
从6英寸到8英寸,更大芯片更高水准
芯片越小越好,这或许是很多人的固化思维。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很多场景的需求并不需要特别小的体积,而是稳定的性能和可控的成本。
就拿目前汽车市场最常用的高性能半导体碳化硅来说,它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阻值低于硅基半导体,同时具备“高耐压”、“低导通电阻”、“高速”等性能,在应用过程中,系统效率更高、损耗更低、空间更小。
但这样好用的芯片却受制于成本和产能,成为了阻碍碳化硅器件进入大规模应用的关键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把碳化硅半导体的尺寸从6英寸扩展至8英寸。从技术上来说,碳化硅晶圆尺寸越大,单位芯片成本就越低。
这个解法,也是全球行业内芯片厂家的共识。并且已经有诸多国际企业布局,诸如半导体头部大厂科锐、意法、英飞凌都已经投产8英寸生产线。
对半导体这样的高精技术企业来说,一旦等到需求大规模落地的时候再去布局,肯定是已经来不及了。
芯联集成早在2021年就开始投资建设碳化硅的相关产线,2023年就已经有一定量稳定的6英寸芯片产能。
等到了2024年,芯联集成在国内建设了第一条8英寸碳化硅器件产线,并且带动了国内8英寸芯片衬底、外延、器件生产的整个上下游链条。芯联集成的提前布局,也让中国在这一领域的芯片技术赶上了国际上的主流玩家。
今年4月份,芯联集成生产的8英寸碳化硅芯片工程批顺利下线。芯联集成董事长赵奇表示,碳化硅业务是公司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有望在今年实现超10个亿的营收,并且在未来两三年拿下更高的全球份额。
夯实业务基本盘,稳定向前发展
作为一家高精尖企业,芯联集成的技术也得到了行业内高端客户的认可。
前不久上市的蔚来汽车旗下全新品牌乐道首款车型乐道L60,其碳化硅模块就是由芯联集成供应的。
据了解,乐道L60是同级别车型中唯一采用全域900v高压平台架构的车型。车体主电驱系统中搭载的是蔚来自研的1200v SiC碳化硅功率模块,这其中就融合了芯联集成提供的高性能碳化硅模块制造技术。
在新技术的应用下,乐道L60拥有更加高效和稳定的动力系统。在降耗的同时,也提高了车型的续航里程。
当然,能够把如此重要的模组交予芯联集成,蔚来其实一直和芯联集成存在合作关系。
今年年初,芯联集成就与蔚来汽车签署了碳化硅模块相关产品的长期供货协议。在新车型上能够选择与芯联集成合作,也看出了市场大客户对芯联集成技术的认可。
实际上,从2023年开始,芯联集成量产的平面SiC MOSFET,有九成的产品都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主驱逆变器,这也是国内产业中率先突破主驱用SiC MOSFET产品的头部企业。
据了解,现在芯联集成SiC MOSFET的版本快速迭代、产能持续扩大,具有世界靠前的良率和产量。尤其是随着未来首条国内8英寸产线通线,这也进一步巩固了芯联集成在国内乃至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
投身AI,助力国产芯片崛起
毋庸置疑,在芯片半导体行业,AI必然是未来十年的胜负手。
芯联集成也不例外,在过去的三年里,一直积极布局AI产业。据统计,在过去三年里,芯联集成在AI方向的累计投资超过20亿元。
在今年上半年,芯联集成生产的用于AI服务器多相电源0.18um BCD工艺产品成功量产。据公司透露,芯联集成面向数据中心服务器的55nm高效电源管理芯片平台技术已经获得了客户重大项目的定点。
芯联集成董事长赵奇表示,芯联集成会不断拓宽业务领域,全面布局高增长的AI高速服务器领域,为AI服务器电源,AI集群通信等多个AI系统提供完整的电源管理芯片和模组的代工服务。
对新技术的积极部署,也给芯联集成带来了显现的效果。从今年上半年的半年报来看,芯联集成实现营收28.80亿元,同比增长了14.27%。其中在AI需求的推动下,新能源汽车板块业务贡献营收48%。
赵奇也表示,现在在芯片领域,国内的企业已经开始从上游供应链到下游生产制造等各个环节中,都尝试自主生产。芯联集成也不例外,在产线上,已经有相当比例的器械和原料都来自于国内企业。
在这个特殊的高精行业,也的确只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行业里的企业才能真正实现长久发展。在此之前,则需要像芯联集成这样的本土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