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矿企的竞争优势)
上一篇文章说到,赞比亚的卢安夏铜矿,在2009年被中国有色矿业收购以后,恢复生产,起死回生。那么问题来了,人家西方的矿业公司不得不关闭的铜矿,我们中国企业为什么还能复产,还能赢利呢?凭的是什么呢?
11月18日出版的《财新周刊》有一篇封面报道《掘金中非》就很好的回答了这个问题。这篇报道讲的是中资企业在刚果(金)投资铜矿的故事。刚果(金)的铜矿和赞比亚的铜矿,实际上在同一个成矿带上,就像智利和秘鲁一样的。两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相差也不是很大,在刚果(金)经营铜矿,面对的困难,和在赞比亚是相似的。
刚果(金)曾经是比利时的殖民地,1960年独立。国土面积234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亿,是非洲第二大国。人均GDP不到700美元,约为中国的1/17。75%的人口处于赤贫状态。矿业贡献了75%的GDP。
对开发铜矿来说,最为不利的是,这个国家基础设施极差。电力供应仅覆盖10%的人口,铜矿的电力供应很成问题。没有高速公路,普通公路状况也很差,铁路也是年久失修。物资缺乏,很多生活必需品依赖进口,生活成本高昂。
就是这样一个国家,最近10年吸引了中资企业蜂拥而入,大干快上。像紫金矿业、洛阳钼业都在这里投入了巨资。2023年,刚果(金)铜产量为284万吨,仅次于智利,成为全球第二大铜生产国,其中七成以上的产量来自中资企业。
最近10多年,西方矿业公司不断退出刚果(金),中资企业取而代之,而且普遍赚到了钱,这不仅仅是因为中资企业踏准了周期,中资企业相对西方矿业公司,还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成本低效率高。
中资企业的低成本和高效率体现在方方面面。
比如矿山采用的矿车,以前用的主要是卡特彼勒、小松和沃尔沃,最近10年,中国矿山设备供应商突飞猛进,取代了这些美欧日企业。山东临工集团旗下的临工重机,看到机会,2020年的时候,就在赞比亚放了400台矿车,在刚果(金)放了200台,占住了市场。另一家工程机械龙头徐工机械,进入当地矿车市场稍晚,现在通过“先用后付”的策略,在刚果(金) 猛追。2023年在刚果(金)销售的900多台矿车,中国车占到九成。当地矿山剥采的均价,也从每立方米8-9美元元,下降到3-4美元。
又比如人员成本,西方矿业公司员工福利太好,外籍员工Fly-in、Fly-out,矿工要搭乘飞机到矿区工作,普遍工作三周就要飞回家休假一周。
再比如设备报废,在西方公司,重型挖掘机服务年限到了,即使运转良好,也要报废。而在刚果(金),运进一台大型设备,非常不容易,成本很高。
在技术上面,目前也是中资企业更先进。
洛阳钼业从自由港公司手里买下TFM铜矿,自由港时期所建产线,工艺相对简单,如果矿石性质发生变化,适应能力相对较弱。洛阳钼业接手以后新设计的产线,工艺完整、简洁、高效,对应采选冶的C1成本(也就是现金成本),要比之前低出约500美元/吨。
TFM以前用空压机压缩空气来除铁,耗电高,改成鼓风机以后,耗电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中资企业还擅长开采低品位矿。有一个Ruashi矿,根据原来南非团队的设计,矿坑在2019年就要关闭。中资企业金川集团接手以后,矿山至今在产。南非团队采矿,品位至少5-6%,现在品位在1.17%以上,就能开采利用。中国本土矿既小且贫,过去20多年持续实践,反而在选矿和冶炼上练出了本领。
中国的矿山供应商,产品价格只有欧美企业的50-60%。欧美企业供货周期长达半年,而中国企业只需20多天。中国企业会在当地储备大量配件,欧美企业备货少,维修周期在三个月以上。
通过以上种种,我们可以看出,中资企业在矿山的经营上,对传统的西方矿企,具有碾压性的优势。本质上,这是中国的基建能力,嫁接到了开矿上面。这种优势,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存在。中国的矿企出海,还是很有前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