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互联网金融 - 热点关注 - 正文

千余条投诉+监管点名,急于IPO的元保保险把握多大?

来源:柒闻网 作者:华秋实 2024-12-12 11:23:34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千余条投诉+监管点名,急于IPO的元保保险把握多大?)

“明明没有进行过投保操作,却被元保保险经纪(北京)有限公司(下称元保保险)莫名扣了费用,而且每个月都会扣。”近期,在小红书和黑猫投诉平台,针对元保保险“乱扣费”的投诉络绎不绝。
 
根据投诉,柒财经总结出两点,一方面,很多用户是在莫名点击链接后被投保,且是低价引流保险,这与前几年曾广泛存在于互联网保险中的“魔方业务”十分相似;另一方面,投诉反馈的“受害者”中,大多是“家中的老人和长辈”,对手机操作并不熟练,很多人在被扣费很久后才发现被投保了。
 
而就在前不久,甘肃省消费者协会通报了2024年1-9月消费投诉典型案例。其中第一个案例涉及到网络保险强买强卖问题,元保保险经纪(北京)有限公司(下称元保保险)广西分公司因侵害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被点名批评。
 
频频被诉莫名扣费,不少涉及老人用户
 
在甘肃省消费者协会通报的案例中,消费者蒋先生投诉称自己的银行卡被莫名扣去了两笔款项,分别为348.7元、316.4元,后前往银行查询发现,这两笔款项分别被两家保险代理公司通过支付平台扣除,其中一家便是元保保险。
 
甘肃省消费者协会在通报中称,保险公司在网络销售过程中,未经消费者允许,擅自为消费者投保并扣除消费者银行卡金额,侵害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消费者有权要求保险公司终止保险合同,退还已扣费用。
 
这也意味着,蒋先生对自己被投保并不知情。
 
柒财经注意到,截止到12月11日,在黑猫投诉上针对元保保险的投诉已累计达1188条,且不少人的经历和蒋先生相似。
 


 
其中一名用户在12月3日投诉表示,“在我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元保保险从我的信用卡每月扣了95元,扣了10个月,这期间我没有收到他们任何的电话和短信,我从来不知道这家保险公司,一年前我根本就没有购买任何的保险,他们说我是自己购买的,有签字,我让他们拿签字他们拿不出来。”
 
另一名用户称,他是在某招聘网站上找工作时,被莫名引导到了元保保险的页面,“我还以为是网站让交钱,就点击了,没想到上了份保险。”还有一用户表示,自己的父亲今年8月在某短视频平台点击了1元百万医疗保险链接后,莫名其妙在10月被元保保险扣款658(310+348.7)块钱。
 
无独有偶,在小红书上,同样有很多用户表示,家里老人和长辈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投保,“今天家人微信里发现莫名被扣费,我一查从去年6月就开始扣费了。”一名用户说。
 
另一名用户称,“爸爸发现支付宝花呗还款127元,我上支付宝一查,发现有账单绑定了自动扣款。”好在通过支付宝的投诉入口,提交了原因,他的扣款被退了回来。
 
 
而从多个用户的扣款截图中,柒财经注意到,首月扣款多为0.6元,而次月及之后的月份,扣款金额则均是100多元甚至数百元。这与前几年互联网保险中流行的“魔方业务”十分相似。
 
所谓“魔方业务”,是指保险公司通过免费赠险,或者以“低保费、低保额、高免赔”的保险吸引客源,然后引导用户对投保进行“升级”。
 
而早在2020年,原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已就“首月0元”“首月1元”等欺骗投保人问题,对多家保险公司、经纪机构予以通报和处罚。
 
2023年11月6日,针对短期健康险,监管连发两份文件——《关于进一步做好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和《关于短期健康保险产品有关风险的提示》,对短期健康保险业务开展进行规范,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提示》从短期健康险产品设计、销售告知、互联网承保、保险条款内容调整等方面,对目前短期健康险销售过程中常见问题进行明确提示,并警示险企套利风险。如使用“约定延期扣费”“自动续费”等类似方式收取保费的,要进行充分说明等。
 
事实上,因为部分互联网保险中介屡屡出现问题,北京等地方监管部门甚至禁止“首月1元”“1元升级”等诱导消费的互联网保险营销宣传广告。
 
其实不光是此次被甘肃消费者协会通报,早在2022年,元保保险就因未按规定开展互联网保险经纪业务,被原中国银保监会陕西监管局处以警告并罚款1万元的处罚。
 
巨额“烧钱”占市场,短期险占比过高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今年9月,元保保险刚刚向纳斯达克递交了招股书申请上市。
 
据天眼查,元保保险成立于2005年,是元保保险研究院成员,注册资本5000万元,法定代表人为王波,而根据股权穿透,该公司由网易前高管方锐实控。
 
根据其官网,元保保险自2020年正式上线运营,并快速发展成为行业领航者。截至2023年底,元保已累计服务数千万家庭。
 
作为一家技术驱动型的在线保险分销商,元保保险主要为联合保险公司定制与分销人身险产品,并为客户提供理赔等售后服务。
 
换言之,元保保险是一家互联网保险中介平台。据其官网,其合作伙伴包括泰康在线、中华保险、中国人寿等众多国内知名保司。
 
那么元保保险是如何运作的呢?据介绍,其是基于大数据和AI技术为用户精准匹配保险产品,并提供从健康管理、保险咨询、智能核保、便捷投保到协助理赔的一站式保障服务,这也是其“核心竞争力”。
 
根据招股书,元保保险在2020年推出第一个用户模型,2021年将模型开发拓展到了媒体模型和产品模型,用在了实时广告投放和产品个性化推荐等场景。截至2024年6月底,元保共计开发出超4400个模型,其中包括用户模型3000多个以及产品模型700个左右,分析用户的数据标签超过4300个。
 
基于此,元保保险将“AI+保险”模式渗透到了整个业务流程中,推动了元保的业绩增长。2021年-2023年,该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3.85亿元、8.50亿元和20.45亿元,年增长率分别为121%和141%。
 
不过,同期其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18亿元、-4.35亿元、-3.33亿元,三年亏损19.86亿元。一直到2024上半年,该公司才实现扭亏为盈,录得归母净利润1.75亿元。
 
元保保险前期营收与净利润十分不匹配,与其居高不下的营销支出有关。
 
据招股书,2022年-2024年上半年,元保的总运营成本和费用分别为8.66亿元、18.7亿元及12.14亿元,占当期营收分别为101.9%、91.4%及79.4%。其中,2023年-2024年上半年的销售与营销费用分别高达6.57亿元、14.62亿元及9.56亿元,在总运营成本中的占比分别高达75.8%、78.2%、78.8%。
 
而同期其研发费用分别为7843万元、1.29亿元、8979万元,在总投中占比依次为9.0%、6.9%、7.4%。这似乎很难让人认同其是一家“科技含量”高的互联网保险企业。
 
当然,为了吸引更多消费者,加速资产规模扩张,元保保险投放了较大量的数字广告、移动互联网广告等,也无可厚非。但细分其营收来源,似乎对短期保险过度依赖。
 
招股书显示,2022-2023年,元保保险短期险第一年保费规模分别为79.14亿元、168.89亿元,占总保费的92.6%、96%,到今年上半年,这一比例上升至99.5%。
 
所以,公司未来如何将大量短期客户转化为长期客户并提升持续盈利能力,将是其最大的挑战。这自然也考验着其对用户的诚意,想必转化莫名被投保的客户至长期客户,似乎没那么容易。
 
回到此次上市的时机上来,在元保保险上线之前,就拿到了种子轮融资;此后在2020年2月和9月,又分别完成了A轮和B轮融资;紧接着又在2021年5月,完成近10亿元C轮融资。这相当于一年多时间内,元保保险完成了四轮融资。
 
不过此后,元保保险再无新的融资,所以此次在上半年扭亏为盈后就急切上市,可谓势在必然。
 
但能否获得二级市场的认可,就是个未知数了。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国人寿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