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央行调整M1定义范围,会有哪些影响?)
12月2日,央行发布公告称,自统计2025年1月份数据起,启用新修订的狭义货币M1(狭义货币)统计口径。修订后的M1包括:M0(流通中货币)、单位活期存款、个人活期存款、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
央行有关负责人在答疑中称,修订后口径统计M1,预计将于2025年2月上旬向社会公布。在首次公布的同时,还将公布2024年1月份以来修订后的M1余额和增长速度数据。
发生重大变化
央行称,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迅速发展,金融工具的流动性发生了重大变化,符合货币供应量特别是M1统计定义的金融产品范畴发生了演变,需要考虑对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进行动态完善。
央行介绍称,此次M1统计口径修订,是在现行M1的基础上,进一步纳入个人活期存款、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个人活期存款和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目前包含在M2中,尚未包含在M1中。
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将自2025年1月份数据起开始按修订后口径统计M1,预计将于2月上旬向社会公布。在首次公布的同时,还将公布2024年1月份以来修订后的M1余额和增长速度数据。
M1统计口径调整后,对经济和市场有何潜在影响?财通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陈兴表示,调整后的M1将包括更多的金融活动,如居民活期存款和非银行支付机构的备付金,这将使M1的统计更加全面,反映经济活动的真实情况。口径调整后可能会导致M1的波动性降低,但其领先性和对经济及市场趋势的指示作用仍将保持。
应对支付手段的发展
根据央行介绍,在创设M1时,我国还没有个人银行卡,更无移动支付体系,个人活期存款无法用于即时转账支付,因此未包含在M1中。而随着支付手段的快速发展,目前个人活期存款已具备转账支付功能,无需取现可随时用于支付,与单位活期存款流动性相同,应将其计入M1。
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表示要研究将个人活期存款、非银行支付机构备付金纳入M1统计。
2024年12月2日央行正式表示将个人活期存款、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纳入M1口径,M1从原先的流通中货币(M0)+单位活期存款,扩展为流通中货币(M0)+单位活期存款+个人活期存款+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
M0、M1、M2主要是按照资金的流动性(能否直接用于支付交易等)进行划分。在1994年货币供应量口径划分之初,我国还没有个人银行卡,更无移动支付体系,个人存款无法用于即时转账支付,因此居民存款(包括活期存款),均纳入到M2。但是能够用于直接支付的如单位活期存款则纳入M1。
此后,虽然央行多次修正M2和M0的统计口径(分别在2001年、2002年、2011年、2018年对M2的统计范围进行修改,在2022年对M0进行修改5),但是一直没有修正过M1口径。
天风证券在报告中称,此次调整是对M1口径的一次查漏补缺。在此货币口径修正后,新、旧M1口径虽然在趋势上走势一致,但是依旧有两点变化值得关注。
报告认为,一是随着涵盖范围变大,居民活期存款与企业存款之间的变动不再影响M1。二是随着分项增多,单一科目对M1的影响减弱,M1同比波动降幅收窄。同时,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可以直接用于支付或交易,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也应纳入M1。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一方面,目前以货基为代表的现管类产品中仍有大量份额由商业银行等机构资金持有,其投资目的主要出于配置需求,并不会在实体经济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中快速流通,本身并不符合M1的定义。
另一方面,目前货币基金和现金理财仅支持单日1万元额度的赎回上限,且并非所有产品均能支持类似于余额宝、零钱通等产品的实时交易,其流动性实际劣后于现金和活期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