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 财政政策从“积极”到“更加积极”意味着什么?)
中国网财经12月19日讯(记者李春晖)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明年是我国首次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取向从“积极”到“更加积极”,将会带来哪些变化?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表示,财政政策延续“积极”的总基调,体现了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但又强调“更加积极”,主要体现在赤字率提高、专项债和超长期特别国债规模提高,将明显增加财政支出规模,提高财政支出增速。
他认为,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当前可以发挥多重作用。一是以必要的支出力度扩大总需求,以内需提振对冲外部不确定性;二是优化供给结构,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促进新旧动能转换;三是稳定预期,当前各方对财政政策发力期待较高,财政发挥超常规的逆周期调节能够更好稳预期;四是防范化解包括房地产和金融领域在内的经济社会风险,更好地支持房地产保交楼、收储等,促进房地产止跌回稳。
罗志恒预计,明年狭义赤字率大概率突破所谓“3%红线”。“赤字率的提高有特殊意义。”他表示,“赤字率与其他财政工具不同,公众对赤字率及其变化的关注度非常高,而且长期形成了‘突破3%就是积极的,低于3%就不够积极’的认识,因此财政政策要将有限的子弹用于稳预期,同样的财政刺激规模,应该尽可能体现在赤字率上。赤字率更能传递政策意图,具有较强的政策信号意义。提高赤字率释放中央稳经济的坚定决心,有利于稳定预期。”
此前,世界主要经济体将欧盟的“马约”中“赤字率不超过3%、负债率不超过60%”作为所谓“安全线”。但近年来已有不少专家表示,这一“安全线”并不绝对:3%是一个经验数据或大致预测值,并无经济学理论作为支持。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需要,“3%”当破则破。
多位分析师预计,2025年狭义赤字率有可能上调至4%左右。
会议在明确“加大财政支出强度”的同时,也提出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预计,在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过程中,社保就业、教育、公共卫生等强民生相关领域的支出较多,交通运输、城乡社区、农林水等预算内基建投资也将保持相对积极态势。
明年伴随着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财税体制改革也将同步推进。会议提出“统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增加地方自主财力”。
李超表示,财税体制改革的核心在于央地关系的再平衡,中央层面将集中统一谋划更多事权和支出责任,以减轻地方政府的支出义务和负担。“预计2025年更加侧重提升转移支付的效能,着力解决地方政府财力紧张和存量债务化解的问题,在资金分配上向财政弱资质的区域予以倾斜,进而实现增加地方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