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运价平稳有升,股价要死死吧)
本周 CCFI 上涨 0.4%,SCFI上涨 5.77。
还有一周本年度结束,四季度的运价指数以及全年的均值就尘埃落定了。目前看,基本也没啥悬念了。
本周的股价我认为是差强人意的,不过也印证了我之前的猜测,年末的股价已经没什么值得期待的了。
以目前的形势看,A 股的回购或许已经结束了,剩下就只有 H 股例行公事的回购了。不过想一下,貌似这个决策也是十分明智的。
首先 A 股是贷款回购的,其实海狗并不缺钱,但这个贷款是政策,你一个央企不带头响应行吗?虽然这几年不差钱,但以前穷的时候,也是银行贷款帮忙解决了大问题,现在贡献点利息也没啥。
但话又说来,这本来不用花的利息非要花,那就尽量少花点吧,反正有 2% 的上限, A 股回购满足下限就可以了,剩下的用更便宜的 H 股完成,这策略其实性价比挺高的。
有很多事情,没经历过是不会懂的。
就好比,你没去过东北的澡堂子,你就不会知道原来洗澡跟打饭一样,还有荤素之分;你没配领导客户去过 KTV 的商务场,你就不会知道原来果盘它不是用来吃的,啤酒也不一定都是喝的。
所以说,海狗这股你没持有个几年,你真的不知道为啥它只能叫海狗。
本周我突然想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如果成功人士突然一夜回到解放前,那么他还能重演成功戏码吗?
这个问题其实一直有人问,也有很多人做过解答,答案多种多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探索频道(Discovery Channel)制作过一部真人秀纪录片。影片中,美国亿万富翁格伦·斯特恩斯(Glenn Stearns)接受了一项挑战:在隐去身份的情况下,仅凭100美元、一部手机和一辆旧皮卡,在90天内重新打造一个价值百万美元的企业。
于是,我想到了第十六周陪伴水手的长文,这本书并没有直接讲我刚才说的问题,不过它讲了一个相类似而又更宏大的问题:人类在遭遇极端灾难后要如何重启文明。
在人类的文学作品中不乏有很多对灾难的描述,它们从不同的视角演绎着人们在灾难之后的命途多舛。
虽然我们总觉得史无前例的大灾变离我们的生活似乎很遥远,但人类对于大灾变的预防工作却从未停止过。
目前我们世界有几百个种子银行,为后代守护着生物多样性,其中最大的是西苏塞克斯郡的千年种子银行,位置就在伦敦附近。那里的多层地下保险库能够抵挡原子弹的攻击,亿万颗种子被保存在里面。它是一座生死攸关的后末日时代藏书阁,只不过里面的书都是各种各样的作物品种。如果保存在寒冷干燥的环境中,多种植物的种子可以在几十年内保持可育,包括谷类作物、豌豆及其他豆科植物,以及土豆、茄子和西红柿。但是即便是这些种子,在一段时间后也会死去,所以需要每年都种植培育出新的种子以供持续储存。
低温能够延长保存年限,所以说最具复原能力的农业备份,一份在文明崩溃后很久依然能够读取的存盘文件,便是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这座仓库位于挪威斯匹茨卑尔根岛一道山坡内部一百二十五米处。一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墙、防爆门和气闸能够保护内部的生物藏品免遭最严重的全球性灾难,即便在断电的情况下,周围的永久冻土(种子库地点在北极圈以内)也会自然而然地将温度保持在零摄氏度以下,从而实现长期保存。可发育的小麦和大麦种子将在超过一千年的时间里得到保护。
这些工作无疑都是为灾后重建所做的,那么,人类在遭遇极端灾难后,真的有重启的机会吗?路易斯·达特内尔的《世界重启:大灾变后,如何快速再造人类文明》这本书正好能给我们一个答案。
路易斯·达特内尔(Lewis Dartnell),1980年生于英国伦敦,毕业于牛津大学生物学系,后在伦敦大学学院获得天体生物学博士学位。达特内尔现任英国宇航署莱斯特大学研究员,主要研究天体生物学和探索火星上的生命迹象。
作为一个不知疲倦的科普作家,他曾出版过多部有关作品,如《宇宙中的生命》(Life in the Universe),并多次获奖。此外,他还会经常为《卫报》《泰晤士报》《新科学家》等报刊撰写科普文章,也主持过BBC电视台的多档科普栏目。
当我们熟知的世界已经消亡,那么接下来该怎么办呢?本书将会成为一本针对幸存者的指南,从中你会了解到恢复人类文明所需的那些非常基础但却最重要的知识精华:从如何发展农业、喂饱肚子,到怎样提炼矿物、制造药品,再到铺设电网、发展交通等。
读完这本书可以说让我脑洞大开,虽然书中所讲的灾难并不一定会到来,真正的文明崩溃也未必会发生,但这本书所提出的假设可以让我们进行一场有趣的思维实验,从中去思考现代文明社会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读这本书,其中的大量细节带给我启发。
1、并非所有的灾变我们都有生还的余地。
有关灾难的电影和文学作品相信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不过本书一开始就对灾难的类型作出了限定。因为很多文学影视作品中的灾难如果真的发生了,人类会毫无幸存的可能性,也就更不用说之后重建的事情了。
如果是全面核战争,那么就算你所在的城市没有被摧毁,构成世界的大部分基础也都会化为乌有,这不仅仅是指我们现代文明所打造出来的高楼大厦,同时还有生存所依赖的各种自然资源。
大规模的核心基础设施被摧毁后,想要恢复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幸存者还面临社会秩序的突然崩塌,这会导致内部争斗的发生。
同时,灾难之后幸存者的数量也直接影响重建的可能与速度。一男一女两个人的理论最少人数,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因为从基因的多样性和长远的生存能力来说,这都不足以延续人类。想要在经历大灾难之后快速恢复文明,作者给出的合理人数为1万人。
这一数据并非拍脑袋的空想,对于人类来说,灾难之后有几百人幸存便可以为恢复世界人口提供足够的基因多样性。但如果真的只有几百人的话,按照现代社会人口增长率的最高纪录2%来算,要八个世纪才能将人口恢复到工业革命前的水平,显然在此之前我们的幸存者会完全退化到采集时代。
所以作者在书中所设想的场景是一场大的灾难之后,我们核心的基础设施还在,而人口大规模下降,不过我们还能保有1万人的种情况下,我们要如何恢复文明。
于是你会发现,只有高致死率的流行传染病是非常符合这个条件的。比如当年爆发之后抹掉了欧洲三分之一人口的黑死病。
对于灾难的限制暗示了人类社会的脆弱性,也阐述了文明越是发达,想要推倒重来的机会就越是渺小。科技进步所制造出的高度文明社会虽然表面看上去更加强大,但它同时也呈现出极大的脆弱性。
从考古发现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很多文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高度,而面临一次灾难之后,便从此绝迹。比如大家熟知的亚特兰蒂斯。
所以,相对我一开始的问题来说,一个人越是成功,推倒重来的可能性也同样越低。
2、大灾变后最危险的时期是竟然是宽限期。
按照作者所说的灾难方式,幸存者首先面对的是宽限期。所谓宽限期就是指在灾难发生之后,原本剩余的物资可以维持幸存者生活的时间。
比如说食物方面。靠现代文明的残羹冷炙,能维持多久呢?
食物包装上的保质期只是一个理论上的指导意见,大量的食物并非在过了保质期后就立马开始腐败且不能食用。
鸡蛋在不冷冻的情况下可以撑过1个月;在干燥、凉爽、黑暗的环境下,马铃薯、木薯和甘薯可以保存6个月;磨碎的完整麦粒能够在几十年内保持可食用性;干燥大米可以保持5到10年。
而人类文明所制造出的罐头类食物,虽然包装上写的保质期只有2年,哪怕罐子本身生锈或磨损,只要没有泄露或者鼓胀的迹象,就仍然可以食用,很多罐装食物起码都能保存长达几十年。
那么,假如你是一名幸存者,独自拥有一家完整的超市,你能够利用它的货品生存多久?
最佳策略是,最初几周内食用易腐烂的食物,然后转向干面粉和大米,以及更加耐久的块茎蔬菜,最终求助于最可靠的罐装食品。假设你仔细保持着平衡的饮食,有对维生素和纤维素的必要摄入(在这方面保健营养品区对你也会有所帮助),根据你的体形、性别和活动水平,你的身体每天将需要两千至三千卡路里热量。一家中等规模的超级市场应该能够供养你大约五十五年,而如果你也吃罐装猫粮和狗粮的话,则是六十三年。
如果将上述理论应用到作者所描述的一万幸存者身上呢?
英国环境、食品及农村事务部(DEFRA)在2010年估计,全英国保存着相当于11.8日消耗量的“常温保存且变化缓慢的食物”储备(也就是不易腐烂的未冷冻食物,比如大米、干面粉和罐头)。这相当于为一个大约一万人的幸存者社群提供长达五十年的食物供养。
看到这样的结论你是否会为之一振?现代文明让我们拥有了这样一个长久的缓冲期,在这个期间食物对于我们来说相当于可以不劳而获。但也就是这个缓冲期,会成为幸存者所面临的最黑暗的时期,没有之一。
危机在于,幸存者的主要精力可能用于争抢这些残存的资源,确立分配的规则。等这批物资吃完用完,幸存者真正的绝境就来了。因为发现什么都不会。
当原有的社会契约被撕毁,原有的社会制度土崩瓦解,人与人之间的协作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让社会团结协作的部分因素是,社会成员预计,通过欺骗或者暴力获得的短期利益远远不能弥补这种行为带来的长期后果。你会被抓住并作为一名不值得信任的同伴遭到社会的指责或者接受国家的惩罚,同时这回造成周围人士对你的不信任,所以欺骗行为是不划算的。
在社会成员之间,这种相互合作并且为了共同利益行事,牺牲一定的个人自由以换取国家提供的共同保护等好处的默契,被称为社会契约。它是一个文明的所有共同努力、生产和经济活动的基础,但是一旦成员察觉到通过欺骗可以得到更大的个人利益,或者怀疑自己将会被别人欺骗,结构就会开始变形,社会凝聚力开始松动。
在严重的危机面前,社会契约可能会中断,继而造成法律和秩序的整体崩溃。要想看到社会契约的局部断裂造成的后果,我们无须把目光投向他处,这颗星球上技术最先进的国家就曾有过实例。
新奥尔良市被狂暴的卡特里娜飓风彻底损毁,但是正常社会秩序的迅速恶化和混乱的爆发,是在城市居民绝望地意识到本地当局已经消失,而且救援并不会很快到来之后。新奥尔良并非孤案,当底特律市政府宣布破产后,同样的事情再次上演。
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人类快速恢复社会秩序达成契约呢?很可惜,并没有什么捷径或者可靠的方法可以迅速办到这件事。
作者对此问题也是避而不谈,在书中作者写道“本书的主题是一旦人们能够重新安定下来,如何能够迅速恢复技术文明。”
由此可见,人类想要劫后余生,快速重建文明,不仅仅是灾难的方式必须具备一定条件,就人类内部来说,能够快速达成团结一致,重建社会契约,这可能需要一定的运气成分。
3、目前社会联系的紧密程度超乎我们的想象。
作者在之后的章节中,主要介绍了我们重启文明所需要的一些关键而又基础的理论节点。这其中涉及了农业、食物和服装、物资、材料、医药、能源、交通、通信,以及高等化学。
当我读到这些内容的时候,我感受最深的是我们目前社会的高度文明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紧密联系的基础之上,而且这个联系要比我们想象中的更为紧密。
比如说农业,在古代来说,这就是自己种田。但是对于现代农业来说,情况并非如此,虽然都叫农业,但现代农业与古代农业从本质上对比来看,其实已经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了。古代农业是将种子转化为粮食的过程,而现代农业则是以工业化为基础的能量转化。
现代的工业化农业取得了惊人的成功,如今每亩地产出的食物是一百年前的二至四倍。然而今天的农场能够运作,年复一年在同一块土地上密集种植单一作物,还能够保持高产,唯一的途径便是通过喷洒高效除草剂和杀虫剂,对生态系统实施铁腕控制,同时肆意地应用化学肥料。
这些化学肥料提供的富氮成分是通过哈珀—波西法工业化生产出来的,所有这些除草剂、杀虫剂和人工肥料都是利用化石燃料合成的,而驱动农业机械的能量也来自化石燃料。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农业就是将石油转化为食物的过程(再加上来自阳光的一定输入),实际被吃下的食物中,每千卡热量要消耗大约相当于十千卡的化石燃料来制造。随着文明的崩溃和先进化学工业的消失,你只有重新学习传统方法。有机生产在今天是一种小众的行为方式,到了末日之后却会成为你唯一的选择。
再比如制造木炭、玻璃等物品,这些东西在今天看来都是习以为常甚至是过时的东西,但在文明的历程中,它们都曾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了玻璃,表面上看,是有了容器、窗户和镜子,但这些都不重要,因为这些用途都有替代,中国人自古用陶瓷、窗户纸和铜镜也并不是不可以。陶瓷当容器甚至比玻璃还有更多的优越性。
但更为关键的是,没有玻璃,就意味着没有望远镜,也没有显微镜;没有玻璃,也就没有量杯、试管和烧瓶。所以,没有玻璃意味着科学的大门可能永远无法向人类敞开。
在今天这些东西的生产都是十分容易的事情,但文明崩溃后,你才会发现,今天之所以我们能够十分容易的得到这些东西,是因为这些东西的生产凝聚了全世界成千上万人的劳动协作。
如果你对此有兴趣,可以去看看伦纳德·里德所著的《我,铅笔的故事》(I,Pencil,1958)。
一只铅笔的制造涉及了全球几百万人的分工合作。石墨需要从石墨矿中开采出来,要想变成铅笔芯,它得和黏土混合,在精炼过程中,还要用到一种化学制剂:氢氧化铵。
光是以上这些材料就需要涉及很多不同学科的知识,比如高等化学。而在此之后把石墨和黏土的混合物挤成一个圆圆的细细的长条还需要机器。生产机器需要金属加工的机床,这背后还需要炼钢冶金。
如果再继续追溯,还有机床由何而来,组成机床的金属从而来。对此的追问会让我们发现一个无比庞大而又复杂的人类分工网络。全球的联系实际上比我们想象的要紧密。
4、如果一个人真的穿越回去了,他大概率是一事无成的。
当我们发现今天的科技成果的基础是建立在全球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分工合作网络上的时候。一个有趣的问题就出现了,那就是如果我们真的能够穿越回古代,我们比古人更具优势吗?
在众多的影视作品中,穿越绝对是一个经久不衰的题材。而那些以主人公穿越回古代为主题的作品中,总是表现出了我们穿越之后所具备的巨大优势,毕竟我们的认知会比古人更加先进,同时也比古人多出了上千年的知识积累。
但仔细想一下,这些知识在穿越回去都有吗?
正如我刚刚所讲的,人类今天能够将很多东西变成习以为常的生活用品,这离不开人类社会分工协作的网络。而当一个人穿越到古代之后,在失去了这个协作网络的情况下,他能有什么优势呢?或者说他如何实现自己的优势呢?
就拿刚才所说的农业来说,如果能将现代农业方法在古代应用,那你一定能飞黄腾达。但问题是,现代农业是以工业化为基础的,这其中所涉及到的知识并非只有弄本身的知识,还涉及很多其它学科,比如化学。
而就算你真的掌握了全套的知识体系,你一个人也无法完成一整套的生产过程,你需要有人来协助,这相当于穿越回古代去创业,建立一个类似今天的公司一样的组织。
这样庞大的体系建设,对于今天来说都没多少人可以轻松完成,就更别说穿越回去面对一群古人来实现了。
所以,细细想来,我们觉得穿越回古代会有优势的想法,都只不过是迷之自信而已。
5、重启文明的关键是科学思维方式。
本书的最后,作者说科学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
这一点毫无争议,的确是科学使得人类社会建立起了今天的这种高度文明。所以想要重建文明,科学必然也是最重要的。
然而我想说的是,重建文明并非是一代人就可以完成的,在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岁月里,我们如何保持这种重建的目标不被动摇,并且有正确的方向呢?如何保证在几代人之后,我们的子孙不会退回到非常低的文明状态呢?
比如说他们偶尔翻出一部祖上留下来的手机,根据记载,他们可能知道,制造这种东西的屏幕,需要一种稀有元素,叫铟。也可能知道,要制造芯片,需要用高精度的光刻法。但是这些词,在他们听起来,就和我们今天听科幻小说一样,觉得是外星人的技术,可望而不可及。到了那个时候,祖先和神仙差不多。
再比如很多对世界进步有重大影响的发明创造,都是古代中国发明出来的,但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诞生在中国呢?
这一切都要归于科学思维方式。
一切科学探索的基础,是明白宇宙在本质上是机械的,它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互相作用,遵循普遍适用的定律而非听命于反复无常的神祇。在第一手经验和观测结果的基础上,通过理性思考,便可以揭示这些潜在的规则。
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科学是经验主义的,原则上一切都必须经过独立的检查和验证。你的结论不能仅仅基于逻辑,也不能只是接受过去或当前的权威的宣示。
所以,你要想为了自己的利益来控制你周围的世界,创造出物品或者技术来利用其特定效能,便首先要对自然定律有充分的理解。这种理解只能来自对世界的观察,以及对其行为模式的辨识。
当这种科学思维方式得以流传和继承之后,所有的恢复都是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最后,我再总结一下:
1、一场世界重启的思维实验为我展现的并非只是灾难后我们应该如何是好,同时也暗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高度文明的状态,它形成的过程是有很多机缘巧合的,同时高度文明也意味着在某些方面的脆弱性。
2、文明的进程是开弓没有回头箭,所有提倡回到古人的生活方式的提议都是不切实际的空想而已。
3、最后,今天的任何成果往往都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创新和开疆拓土并不意味着必须推倒重来。如果凡事都推倒重来,我们更有可能得到的是灾难。
最最后,我来联系投资总结一下:
绝大多数人的投资也是不可能经得起推倒重来的考验,所以你要仔细思考如何避免灾难,而不是如何灾后重建。
最最最后,祝每个水手周末愉快!
$中远海控(SH601919)$ $中远海控(01919)$ $东方海外国际(0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