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媒体广场 - 雪球 - 正文

对于人口出生率下降需要重视但不必焦虑

来源:雪球 作者:ice_招行谷子地 2024-12-20 09:51:42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对于人口出生率下降需要重视但不必焦虑)

最近,在论坛里探讨中国经济前景的时候。总有些人揪住大陆人口出生率低的问题制造焦虑,比如:

“首先最大问题是老龄化,其次才是人口总数。没有消费和创新,遍地老人,在医学没有发展到一定地步,指望发展是不现实的。这种恐怖的老龄化,在人类历史上都没有过。”

“生育率的下降导致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对中国经济造成了深远影响。”

我是弄不明白这些生育率焦虑的人到底焦虑的是什么问题?是总人口持续下降?是消费者不足?还是劳动力不足,生产者不足?不论是哪一个问题,并不是无解的。

首先,生育率下降人口会无限制减少么?无论是从生物群体研究还是中国古代历史研究都不支持这种观点。

在生物学领域存在种群起伏的概念。种群起伏是指处于平衡状态的种群,随时间发展其种群数量围绕某一饱和量上下波动的现象。环境条件变化可引起种群起伏,如干旱、酷暑、严冬、流行疾病等因素可使种群减少数量;而温和、湿润、风调雨顺等年景会使种群数量增加等。在人类社会亦是如此,当人均占有资源充足的时候人类的繁育率倾向于上升,当人均占有资源匮乏时人类的繁育率就下跌。

中国古代历史上多次出现华夏民族人口剧烈减少的时期:公元2年,全国人口5959万。经过西汉末年的混战,到东汉初的公元57年,人口只剩下2100万,损失率达65%;公元156年,人口5007万。经过黄巾起义和三国混战,公元208年赤壁大战后的全国人口为140万;隋末唐初,人口由公元606年的4602万人,减到639年的1235万人,损失率73%;金、元灭两宋,宋宣和三年(1122年),全国人口9347万。到元初至元十一年(1274年),人口仅剩887万。损失率高达91%;明末清初国内混战54年。明末全国人口为1亿,到清世祖时全国人口只剩下1400万人了。锐减80%多,损失人口8000多万。

中国古代历史上多次人口剧减70%-90%。但是,华夏民族传承断绝了么?文化消失了么?并没有!人口经过几十年的修养生息都能得到大幅恢复。其根本原因就是人均占有的生产资料(土地)是否能够供养更多的人口。所以,生育率的波动虽然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但是本质还是种群密度是否超过了资源承受的极限。当人均资源占比提升时,生育率和生育意愿自然就会上升。

第二个担忧是生育率降低会导致劳动人口下降,劳动力成本上涨。对于这种担忧,如果放在古代可能确实是一个问题。但是,放在现代社会,自动化流水线,人工智能大范围应用,多数重复性劳动都可以用自动化和智能化流程解决。人类的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根本不需要那么多劳动力。为什么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在完成工业化后,服务业的比重都在大幅提升?很简单,因为制造业效率过高,根本不需要那么多劳动力参与生产就可以满足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多余的劳动力只能依靠服务业消纳。理论上来说,当自动化智能化足够发达,只要有充足的能量,完全可以不需要人类从事生产制造活动,也就更谈不上人口供养比例的问题。

第三个担忧是生育率下降,人口减少,人口老龄化造成消费和创新不振。这其实是两个问题,消费和创新所依赖的人口基数完全不同。创新需要依赖的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这一点,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在最近几十年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在,我国每年毕业的大学毕业生人数超过1000万,是欧美日韩的大学毕业生之和。中国目前正在享受工程师红利,根本谈不上什么缺乏创新的问题。

最后再说一下消费,说人口减少会导致消费降低的人在论点和论据之间有几个非常明显的逻辑漏洞:1,谁跟你说人口减少,消费总量就一定降低了?美国人口只有我国的1/4,但是消费总量高于我国;2,谁说中国的产品只是国内客户消费了?就不能把产品出口到全世界么?全球80亿人,都是我们潜在的目标客户。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在全球各地设厂,生产产品赚取财富后再把财富汇回国内。这样生产消费养老问题都可以一并解决。

回到最初的话题,中国生育率下降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并不是不可以通过干预改善的。生育率下降带来的人口下降,老龄化等问题都是可以想办法缓解甚至解决的。非常反感有些人动不动就拿日本来和中国对比。日本本身现在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这就决定了它根本无法突破宗主国对其核心产业的掌控。所以,其国民经济长期低迷,年轻人看不到未来,所以结婚率、生育率显著下降。我国只要在高附加值产能上可以逆袭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经济前景依然光明,对应的一系列问题都可以显著缓解,甚至解决。

最后说一句,人口问题是国家发展的大问题。既然中国政府在几十年之前可以通过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峰值,那么未来也可以通过优生优育政策恢复我国的生育率。

@今日话题 @雪球创作者中心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