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制裁风险暂时解除后,药明生物与美国药企就ADC新药达成合作,总交易额超8亿美元)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杜苏敏
继美国2025年度国防授权法案未将《生物安全法案》纳入的消息传出后,药明生物(02269.HK)再度迎来好消息。
12月20日,药明生物宣布和杭州多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多禧生物”)与Aadi Bioscience(下称“Aadi ”)达成研究服务合作协议,赋能Aadi公司研发三款处于临床前阶段的新一代抗体偶联药物(ADC,Antibody-drug conjugates)。
根据协议条款,Aadi公司将向药明生物和多禧生物支付4400万美元首付款,最高达2.65亿美元的开发里程碑付款和5.4亿美元的商业里程碑付款,以及个位数比例的销售提成。算下来,协议总金额高达8.49亿美元。
Aadi是美国一家专注于肿瘤精准医疗的公司,之所以同时与两家药企达成合作,也与ADC药物的特性有关。ADC是将细胞毒药物连接到靶向肿瘤的单克隆抗体而构成的复合体,它的组成部分即包括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连接子和小分子细胞毒素。
据药明生物介绍,与Aadi此次合作的产品正是应用了药明生物创新的抗体发现技术平台和多禧生物先进的有效载荷和连接子平台技术。与药明生物作为一家合同研究、开发和生产(CRDMO)服务公司不同,多禧生物则是一家专注于ADC药物的研发、生产和商业化的企业。
据多禧生物透露,这次对外授权的3个ADC候选分子的适应症覆盖了呼吸道、消化道、妇科肿瘤等有重大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在临床前研究中观察到优异的表现,具备潜在同类最佳(best-in-class)的潜力。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早在2021年,多禧生物与药明生物就建立了战略合作,二者通过联合各自技术平台的优势,赋能多款创新ADC药物。对于本次合作,多禧生物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赵永新亦表示,“未来,多禧生物将与药明生物继续扩大战略合作,持续赋能更多创新ADC候选分子。”
近年来,ADC赛道异军突起,相关交易持续火热。药明合联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3年间,全球ADC药物对外授权交易数量已从7起增长至51起,总交易金额从8亿美元增长至555亿美元。
此外,本次药明生物与美国药企达成合作亦被视作一种积极的信号。众所周知,自今年1月以来,包括药明生物、药明康德(603259.SH;02359.HK)在内的多家药企就一直笼罩在《生物安全法案》的阴影之下。
《生物安全法案》包括众议院法案H.R.8333和参议院法案S.3558,两个法案将药明康德、药明生物、华大智造等5家公司列入“予以关注的生物技术公司”清单,拟限制来自美国政府的资金、贷款或补贴用于这些公司合作。
近一个月来,关于《生物安全法案》“搁浅”的消息陆续传来。12月18日,美国国会公布了可能进行审议的2025年持续拨款和延期法案(CR法案),当中,《生物安全法案》未被纳入其中,也未出现药明生物、药明康德和华大智造等药企的名称。而在12月7日,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军事委员会公布的2025财年国防授权法案(NDAA)最终文本中,《生物安全法案》也未被列入其中。
市场对此也很快给出了反应。12月9日,药明康德、药明生物股价均出现大幅上涨。截至当日收盘,药明康德A股收涨6.81%,报58.98元/股;药明生物收涨9.57%,报19港元/股。
长期关注《生物安全法案》风波的资深分析师张茗(化名)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美国立法流程分为两种,分别是通过单独立法的形式推进和作为NDAA的修正案,通过“搭便车”的形式获得快速批准。12月7日的结果已经表明,《生物安全法案》通过NDAA快速立法的途径失败。而单独立法的时间成本很高,从目前的消息来看,《生物安全法案》实现单独立法的成功率也非常小。
而从上半年的业绩来看,《生物安全法案》对于药明生物的影响似乎并不太明显。药明生物披露的2024年中报显示,公司在北美地区的收益达50.1亿元,占总营收比重最高,为58.4%,去年同期收益为39.28亿元,占比46.3%;此外,欧洲和中国分别实现收益18.63亿元、14.18亿元,占比分别为21.7%和16.6%。
在2024年中报业绩说明会上,药明生物首席执行官陈智胜也曾强调,美国生物安全法案对上半年新签项目影响较为有限。从上半年各地区收入增速来看,北美收入仍然是同比、环比增速最高的地区。上半年公司新增 61个项目中,其中一半新签项目来自美国。现有项目方面,仅有1个美国 Biotech(生物科技)客户正在考虑将现有临床阶段项目移出药明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