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媒体广场 - 雪球 - 正文

医药行业3:为什么说未来医疗行业存在巨大结构性机会?

来源:雪球 作者:卷爸书房 2024-12-27 09:25:32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医药行业3:为什么说未来医疗行业存在巨大结构性机会?)

戳蓝字“卷爸书房”关注卷爸。

卷爸书房

文字 | 卷爸

图片 | 部分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原作者

「 支付端 」

医药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选择权和支付权均不在消费者手中,所以除了传统的供应-需求逻辑,还要附加支付逻辑,且渠道逻辑与一般消费品比较,也具备可及性壁垒的特殊性。

之所以所医疗行业的第一性原理是政策,是因为政策决定了支付,支付决定了企业收入。

众所周知,老龄化带来的医保压力,控制成本是行业的大势所趋,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研究医药呢?

「 消费的局限 」

之前有篇没发出来的文章,截取其中应该可以发出来的一段:

在比音勒芬21:去留的思考中卷爸写了钱的来源(18元的付费文章,如果看了也和我一样卖了的话,或许躲过了比音的暴跌)

这里边只考虑了GDP增长,没有考虑GDP的分配,因为分配的变革,实在是太难了。

在某篇我没发表的企业研究末尾,我写了这句话:

或者即使有选择,还有比这更好的选择吗?

我们就是炎黄子孙,没得选的,你只能希望他好,你必须希望他好。

娘胎彩票,中不中都是这张。

看明白了吗?

GZ在邀请你,花自己的储蓄,来赌一把。

赌什么?

赌利用过去的钱,可以将现在和未来的钱带动的转起来,再借用某种外力,完成螺旋的升华。

于是,就有了本文的标题:

该薅羊毛薅羊毛,但一定记住钱是从哪里来的。

哦对了,今天还有个疑问,如果你有兴趣,我很感谢你在下边留言共同探讨:

日本为什么有失落的30年?难道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改变了吗?是什么让日本人失去了奋斗的欲望?

是不想还是不能?

中国的粮食、肉类、蔬菜、水果、蛋类、奶类、塑料、纤维(纺织品)、纸制品的人均年消费量,耐用品(电视、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脑)、汽车的人均保有量,与ODEC国家已经没有指数级别的差异,也就是说,基础需求已经基本满足,渗透率的天花板到了。如果还有什么基础材料的评判标准,请留言赐教。

这个数据,在2000年,甚至是2010年,都是几倍甚至10倍的差距。所以在过去10-20年,这些行业存在着大量的机会,上市企业都是成长股。

正常来讲,消费也遵循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好的规律,即先满足基础需求,再满足进阶需求。

这个进阶需求的空间,因为人性的不满足和基因对行为的控制,理论上很大、非常大、无穷大。

但需求量受经济条件制约,且在某种程度上,是可逆的。

拿家庭常用的垃圾袋打比方,原来可能是用菜场留下的塑料袋,后来进阶为低端的垃圾袋制品,功能性更强,尺寸更统一,总体便利性更强,初级阶段,为了节省成本,做的比较薄,也没有什么花色抑或图案。

当消费水平升级后,继续进阶为较厚的塑料袋,减少了漏的概率,并辅以图案,赏心悦目,至此产品完成整体进化,到达天花板,从而变成需求的周期性波动。

按目前的基础需求满足,我们下一步应该是消费升级,需求进阶,这样消费行业,就可以继续享受提价(包括通胀提价+升级提价)和渗透率继续提高的双击,但目前的经济情况,升级提价这条路阻断了,通胀提价,很可能消费者也会降低需求,例如回归到菜场塑料袋。

由于经济情况的局限,消费领域在看到制度性政策之前,系统性的升级机会可能非常难。

增量空间如果来自于打赢外部,这是非常长期的变化过程,而结局也不是100%;分配政策牵一发动全身,需要内外部力量结合适当的历史机遇。

在基础需求已经大部分满足的情况下,升级无望,那么量/价都是一个未知变量。

在基础概率低的行业,去选出结构性胜者,难度太大了。

「 老太太蹦迪 」

医疗行业,不仅不可逆,中国历来还有砸锅卖铁也要治的传统,由于死亡教育的缺失,这点我们与欧美正好相反。国人可以忍受长期的疼痛,却接受不了生命的临终。

医疗行业,人口老龄化是确定性的变量,60-65-70-75这些年龄门槛指数级上升的医疗费用是确定性的变量,双击之后,量端总额锁定了巨大增长的。

用白话说,总得占一头,医疗就占了量增这一头的便宜。

在一个确定总费用增长的行业选出胜者,和一个总费用不确定增长的行业选出胜者,你选谁。

国家和季节一样,都有春夏秋冬,就像人的年龄,有多少人年轻的时候觉得办公室大妈聊关于孩子的话题特别没劲,而现在自己也开始聊孩子了?

20岁的时候,我也曾经通宵酒吧,各种转场,那时的小伙伴,现在可还玩的动?曾经的“New Boy”变成了如今的“Forever Young”。

应了那句话,什么年龄做什么事情,让70岁老太太去酒吧蹦迪,她会说还想多活两年。

国家目前确实在大力的控制医保的支出,想尽一切办法,调整原有结构,看上去结果是控费,深层原因是现有激励机制不匹配未来国家、行业、内外部情况,一如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错配,必然要纠错。

控费的目标,不是减少总额支出,而是要回归良性循环,让激励机制符合未来几十年的人口变化以及游戏的可持续性。

结构性的阵痛,是必然的,总量的增长和比例的倾斜,也是必然的。

20岁的时候,会花很多钱在酒吧。

40岁的时候,会花很多钱在孩子。

60岁的时候,会花很多钱在医药。

不仅仅是因为60岁对医药的需求多了,也因为60岁对酒的需求少了。

就像国家:

曾经,花了很多钱,在基建。

未来,会花很多钱,在医疗。

目前中国的老龄化,大概相当于日本的1990年左右。

(2019VS1990,2023VS1994)

1990年日本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2.40%。

2020年日本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29.58%。

1990年,日本GDP3.13万亿美金,日本医疗支出占GDP的比例5.9%。

2022年,日本GDP4.23万亿美金,日本医疗支出占GDP的比例11.5%。

GDP增长35%,医疗支出增长163%。(统计口径不同,逻辑不变)

1990年,日本政府财政支出69.27万亿日元,社会保障支出占比财政支出17.5%。

2022年,日本政府财政支出109万亿日元,社会保障支出占比财政支出33.7%。

财政支出增长57%,社保支出增长200%(包含养老、医疗及老龄化相关)。

保障多了,那谁减少了呢?

GDP增速远远小于保障支出的增速,钱又是哪里来的呢?

最大头,建设支出从20%下降到5.6%,基建的完成,预示着边际效用的递减,这部分资金补贴了保障增量的30%。

其次,少子化代表着,教育经费的需求减少了,从18%降低到8%,这部分资金补贴了保障增量的15%。

剩余的钱,没有来路,只能发债,政府债务占GDP的百分比从69%提高到了261%,希望未来的人可以还的上,还不上就全体老百姓一起还。

反正眼下的日子,是要过的。

总支出额在老龄人口数量X平均每人口支出的双击下,就会快速增加。

基本上,日本在控费前的经济高速发展期也好,老龄化后的控费周期也好,医疗支出增速基本为GDP增速的两倍。

2013到2023年,中国医疗费用占比GDP从5.57提高到7.2%。按发达国家情况,仍然有继续结构性调整的空间。

和日本的医保基金状况比,中国更早启动改革,目前结余率与情况好于当年的日本,降价方式也不同于日本的钝刀子割肉,每年降一点,而是直接到位,这个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大量不合理的现象,但是也会加速出清的速度。

「 空间 」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是中国建国以来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的健康领域中长期战略规划。

健康中国2030.pdf

其中第三章:战略目标中关于规模描述如下:

领域:健康产业

指标:健康服务业总规模(万亿元)

2015 年:—

2020年:>8

2030 年:16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关键词,斜体字为卷爸的观点,如:

(1)中西医并重。

这里指的是“中医”不是“中药”。

(2)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投并购形成大型集团是必然路径,看看华润大肆收购中药企业,未来还会继续。

(3)强化慢性病筛查和早期发现,重点癌症开展早诊早治工作,推动癌症、脑卒中、冠心病等慢性病的机会性筛查。

早筛还要继续,对安杰思、康基这样的企业就是政策端利好。

(4)2030年总体癌症年生存率提高 15%。

两条腿走路,一条早筛,一条更优秀的药物。

(5)单独一章: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视中医药经典医籍研读及挖掘。

已经开始实施了,经典名方审批政策和国谈、医保政策很宽松。

加强重大疑难疾病、慢性病等中医药防治技术和新药研发。

加快打造全产业链服务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的中国品牌。

(6)健全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实现基金中长期精算平衡。商业健康保险赔付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显著提高。

医保局已经开始给保险公司共享脱敏的患者数据了,这是商保普及的一大步,不需要企业在盲人摸象,而是有迹可循。虽然性质和有效性不同,但当年就是NASA共享技术积累给了SPACE-X,助力其突飞猛进的。

另外国内商保赔付率普遍偏低,数据大概30-50%,目前很多省份的普惠保监管已经增加赔付率要求到90%,这是大概率的支付端增量。

(7)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大力发展生物药、化学药新品种优质中药高性能医疗器械、新型辅料包材和制药设备,推动重大药物产业化,加快医疗器械转型升级,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学诊疗设备、医用材料的国际竞争力

到2030年,药品、医疗器械质量标准全面与国际接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药和诊疗装备国际市场份额大幅提高设备市场国产化率大幅提高,实现医药工业中高速发展和向中高端迈进,跨入世界制药强国行列。

能去国外搞钱的,才算新质生产力。

(8)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健康领域投入力度。

有政策,是空喊口号。给钱,才是真爱。

(9)重点部署创新药物开发、医疗器械国产化、中医药现代化等任务,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对医药工业增长贡献率和成果转化率。

反复提及的三个领域,可要好好记住了。

(10)将主要健康指标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考核指标,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做好相关任务的实施落实工作。

发布规划的层级非常高,是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有政策有钱了,不一定执行到位,用激励机制,完成闭环。

由于规划跨度14年,并且已经执行8年,我们可以充分评估其执行情况,来复盘政策是否有效执行,并且以此推算未来是否继续有效执行。

经过卷爸对一些关键数据指标和方向性指引的综合复盘:

数据不仅达成,还超额完成。

方向性就更不用说了,完全就是按照这份8年前的总纲领来细化实施的。

所以,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未来到2030年,会继续执行下去。

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还会继续、快速增长,从2020年的8万亿,到2030年的16万亿,有很强的确定性,即使达不到,医疗也是有着高绝对值的增量空间。

「 结构 」

那么这些增量空间会给到谁?谁将受益?

这里主要有硬件端(医院医生设备)、软件端(药物器械用品)、以及其他(包含康养、大健康产业、数字化等等等)。

过去10年:

增加了医疗机构(含大型设备)、床位数量、卫生人员数量,也就是说,在硬件领域投入了大量资源。

增加343万张床位,按一级医院20-30万,二级30-50万,三级50-100万预估,过去10年,这个领域的投入是2-3万亿级别的规模。

这部分资金大部分是财政投入,不涉及医保资金,但从总盘子来看,财政投入减少,才可能倾斜其他领域,是殊途同归。

过去10年的硬件投入下去,我们和ODEC国家同比又到了一个什么水平?未来还要不要继续投入,够不够用,可能的发展策略是什么?

先看下边这组我整理的表格,仍是看大逻辑,不要看小细节。

1.ODEC平均住院率14%,平均全科医生占比38.7%。

2. 调整数据为去掉康养等非治疗性床位。

3. 美国从1975年150万张减少到90万张,日本韩国床位过剩,医生想尽办法让患者住院。

4. 中国老龄化的斜率非常高,代表着需求的集中释放。

医疗的不可能三角:质量、成本和效率。

效率端,拆解开来,由以下几方面因素决定,以下分析都是一定阈值之内进行:

1. 床位数量的供给:床位供给决定医疗需求。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罗默提出,即医院每增加一张床位,就会产生相应的支出,并且这些床位最终都会被使用。

这点我们大多数人都应该有切身的体会,这是中国原有医疗体系下的顽疾,或者说是传统文化下默认的结果,走到如今,已经无法持续。

横向对比,日韩的床位数量严重过剩,德国数量相对充裕,而英美的数量严重不足,这就造成了各国床位供给效率端的直接结果,日韩德的转诊预约排队时间都能接受,1-2周,而英美加才是那个一排几个月半年的主。

还记得疫情期间,英国完全不管了吗?不是他不想管,而是无能为力。

过去10年,由于医院的大力建设,在千人床位数量上,中国增长59%,在65岁以上老人比例的床位比值上,中国维持了相对平稳的数值。这就是目前我们看病,排队时间较低,效率较高的基础。

假设在未来,医院的建设数量是0,那么在预估30-33年65岁以上人口到达20%,2035年65岁以上人口到达22%这一区间的时候,效率的下降,仍然可以达到德国水平,完全不会出现排超级长队的情况,况且医院建设并非完全停滞。

但同时,继续大肆开发的需求,也已经消失,这部分财政资金,就可以节省出来,进入总额分配的大盘。

2. 真实床位的需求:住院率比例

紧跟床位,从13到23年,中国千人床位从4.55增加到7.23的过程中,住院率从14.1%增加到21.4%,而ODEC国家的平均住院率仅为14%。

这个住院率,真的合理吗?个人认为,未来必然是有下降空间的。

中国住院率的鹤立鸡群,仍是和我们医疗政策的体制息息相关,门诊无报销,患者感冒都想住个院,医生也希望填满床位,才有更多利润,这种情况下,吃亏的只有医保基金,在医保局成立前,由于支付方几乎没有话语权,所以只可以被动支付,而现在的情况,未来的改善是必然的。

这部分医保资金的不必要消耗,基本可以换算成一个简单的数学题:21%消耗的资金体量是住院率14%时候的150%。

腾笼换鸟,还有空间。

3. 医师数量的供给

有些事情不能写,但可以埋汰老美,他们不仅在医疗的分配端收割老百姓,同时也在医疗的供给端严格控制总量,美国医学院的学费超级贵。

如果去美国学医,回中国执业,应该一定是个赔本买卖。

从医生人均床位看:

日、韩的5,是因为床位过剩造成的。

中国在2.13左右,医生的工作量严重大于欧盟的1.32、美国的1.31、英国的0.94、加拿大的1.25,但和德国的1.88比较接近。

过去10年,医生的供给略快于床位的供给,从2.21降到2.13。

未来10年,仍是大学生毕业高峰期,在建设速度下降的情况下,医生的工作压力应该会有所缓解。

同时,对于分级诊疗实施基础的全科医生,中国11.68%的比例,对比ODEC平均38.7%的比例,还任重道远。

叠加医改政策朝着三明看齐,这部分的支出,将会加大。

65岁以上老人占比7%、14%、20%是老龄化、深度老龄化和过度老龄化的三个指标门槛。

中国在2021年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14.2%),预计到2030-2033年,讲跨过20%,进入过度老龄化阶段,增速非常快,斜率非常高,代表着医疗相关需求,在未来6-10年快速释放。

那么软件端(消耗性药品、消耗性器械)的需求,将会快速增长。

「 供给端卷吗 」

也卷也不卷。

通过跟踪今年国谈、各省区器械集采、中成药集采、国采的政策和规则的,所有导向性都已经非常明确。

同质化的标的,无论是化药、中成药还是生物药,都没有任何高价的生存空间,不仅卷,还要出清。

如此,就算拿到量,价格也会跌到毫无利润。

而创新、独家、未满足需求,无论是哪种药物,都给予了一定的生存空间。

在支付端扩大,需求端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寻找那些供给端能受益,能跑出来的微观标的,就成了最重要的工作。

也就是巨大的结构性机会的所在。

如果喜欢卷爸的文章,请关注并星标★“卷爸书房”,一起研究投资。

如果错过了白酒和煤炭,一定要抓住未来的财富密码

医疗行业1:特朗普上台,会不会控费导致创新药的利润和天花板下降?会不会影响中国创新药出美?

医药行业2:五分钱一片的阿司匹林,真的不能吃吗?仿制药集采的怒火,到底来自于谁?

《成本的难题》——美国医疗的困局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观点,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由于对财务管理、会计学和行业供给和需求的行为模式知识的缺失,请您务必带着怀疑的眼光看待我所有的数据分析,如果您能指出分析中的漏洞和错误,定将不胜感激。

$康臣药业(01681)$ $康方生物(09926)$ $达仁堂(SH600329)$

fund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康臣药业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