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国内经济 - 正文

马亮:未来城市人居的创新与传承

来源:经济观察报 2024-12-30 21:17:22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马亮:未来城市人居的创新与传承)

马亮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过去的二十年,中国城镇化率,从1980年代的19%跃升至2023年的66%,取得了不凡的成就。根据联合国预测,中国的城镇化率预计将在未来8年内年均提升0.9个百分点,到2030年达到72.55%。未来的城市化将是怎样的趋势?

营造一刻钟生活圈

我们的城市曾经一度追求单一的整齐划一,那么在新的城市化发展中,将是多元的、错落有致的格局。在未来的城市化过程中,我们应回归烟火气,回归城市建筑的多元性,要做到城市面貌的错落有致。

在城市的公共空间打造方面,很重要的是形成一种多支柱、多层次的公共空间体系。之所以叫多支柱,我们讲不论是政府、市场还是社会,要多元参与,为公共空间提供的支撑是多元的。多支柱、多层次,社区虽小,但是五脏俱全,社区内要通过城市更新打造所谓的嵌入式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这就是所谓的一刻钟生活圈,一刻钟服务圈。

北京市现在的公园都是开放公园,大量公园的围栏都被拆除,大门拆除,完全和城市融为一体,这样解决了过去关门办公园,关门办社区,可能对城市交通的割裂,这是一举多得的。

什么是未来“好房子”

从住房的角度,对于百姓的居住空间,我们讲“三好”住房。首先是“好住房”,其次是“住好房”,最后是“住房好”。

什么是“好房”?好房要解决从刚需到改善性的提升,从追求规模和数量,到关注品质和特色的转变。房地产从增量到存量,住房的发展趋势非常关键,它是节能的、低碳的、绿色的,同时建筑本身就是智能的。这会带来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在住房的建筑和装修之间实现融合,而不是刚买了房就砸了自己装修,应前置规划、前置设计,真正做到绿色环保。

好房一定有健康、绿色的环境,包括未来的社区应该能够更多的提供一些花园健身空间,打造安静的社区。同时,社区提供便利的设施、场地、服务、对接,可以让人们自主的选择生活空间。

在软性方面,比如说邻里关系,未来城市居住要从过去农村的熟人社会,到现在城市的陌生人社会,再到将来的介于熟人陌生人之间的“半熟人社会”。

我们所期待的理想的邻里关系不应该是回到熟人社会,你家里做什么饭大家都能知道,这个时候没有个人信息和个人隐私,这不是现在城市居民所期待的。另外一方面,我们不希望老死不相往来,我们不希望城市和居住的空间是冰冷的钢筋森林,而是充满期待的与温暖的。

人文建筑的传承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保留历史文脉已成为共识。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和微改造方式不仅维护了历史建筑本身,还通过挖掘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延续了历史文化记忆。

2024年爆火的游戏黑神话悟空,带火了中国很多的古建筑,特别是在山西这样一些古建筑密集的省份。这些有着浓厚古风的建筑,对于未来城市建筑,有什么样的启发?

过去的20年的城市化进程之中,主要以高层高密度的建筑为主,导致很多的城市都是所谓的钢筋森林。在这样的建筑之中生活,无论是我们的体验,还是对我们的生活幸福感来讲,其实都是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的。

相当多的建筑,你看不出来它是中国的建筑,在任何其他国家你都可能看到类似的建筑,缺乏鲜明的中国元素或者中国文化在里面。事实上,我们对古人的建筑还是充满向往的。

除了建筑本身,还有“家庭”观念的营造,我们经常强调四世同堂,包括特别的推崇家族概念。显然,这就是“家庭”和“住房”之间的区别,当然我们不是要回到过去的三世同堂、四世同堂,但是我们要考虑家庭的纽带,怎么样通过住房去更好的实现。比如,对于年轻人与老人的住房,如果在同一社区,让年轻人可以更好照顾老人,应给予鼓励或创造便利条件。

中国古代的建筑文化、建筑智慧,以及建筑所承载的家庭人与自然关系,在各个地方的有各自不同的特色,而差异也非常的大,所以未来的城市人居,要因地制宜,突显本地有特色的建筑文化。

以人为先 以人为本

我们谈论城市化、住房和人居的发展,核心其实就是“以人为本”。应该是城市围着人转、住房围着人转,而不是人围着城市转,人围着住房转。否则,很多地方经常是画一个圈儿,以土地、空间、住房为中心去建设城市,再把人塞到这个空间里去,而没有考虑如果一个人住在这里,他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城市,什么样的住房。

未来的城市人居,这种本末倒置的城市化理念,应该扭转过来。真正让人与房的关系、人与城的关系,能够以人为先,以人为本,这样的城市化,才能跳出以前的怪圈。特别疫情以后,线上办公成为趋势,那么未来的话,我们的这种生活模式,可能会从单程居住走向跨城生活、跨城工作、跨城休闲,这种更加复杂的多层次的空间组合,将是未来城市发展,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趋势。

(根据访谈录音整理,已经本人审阅)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