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他们的2024|“IPO成绩为零”,一个券商投行人的迷茫与转型)
2024年,券商投行的日子并不好过。
据同花顺iFinD统计,2024年沪深京三市股票募资金额合计约2350亿元,较去年同比下滑近八成;全年IPO仅50家过会,不及去年五分之一;年内撤否436家,撤否率近90%。券商投行业务深受打击,财报数据显示,前三季度,超七成上市券商投行收入同比下滑。
起落之中,投行人经历了怎样的酸甜苦辣?
2024年,是曾程(化名)作为投行人的第十年。
2015年,曾程加入投行。彼时上证指数一路涨破5000点,市场热钱不断,投行业务红火。转眼十年过去,他谈起市场的冷暖变化,已是风轻云淡。在曾程看来,市场急速降温的2023年是他从业以来最难的一年,而2024年,他的关键词是“适应和转型”。
曾程是一家中型券商的投行负责人及保代。忙碌惯了的他,在2024年逐渐习惯了项目的减少、工作节奏的放慢,也带领团队积极开拓更景气的业务领域,迎接新挑战。
展望未来,曾程希望自己、行业和市场,都能找到更有价值的前进方向。
降温:没有IPO项目落地的一年
2024年,曾程手上没有IPO项目落地。
跟2023年相比,今年IPO市场稍有回温。上半年,延续2023年“827”新政带来的寒意,IPO基本告停;下半年,三大交易所缓步开闸,IPO进程加速,但在曾程看来,未来三到五年IPO市场“僧多粥少”的局面已不可逆。
他手上有IPO项目陆续撤下来。IPO企业每半年要补一次材料,但交易所方面音讯寥寥;如果项目出现负面舆论或各种其他问题,就可能被永久搁置。“IPO企业和中介,都扛不住这么一期一期地补(材料)了。”
这一年,曾程的收入减少了。虽然固定薪资不变,但原本保荐代表人会有一部分签字费收入,如今因为没有新项目,签字费明显下滑;公司的保代资格补贴也取消了,相当于变相降薪。他身边有同事,前两年在市场高位买了房,现在还背着几百万元的房贷,但收入水平下滑到基本只能拿固定薪资,压力很大。
这一年,曾程身边有人陆续离开,大部分人是因为收入下降主动离开。今年下半年,曾程所在的部门进行了一波“优化”,比例大约是十分之一。这个数字在今年投行的裁员潮里并不夸张,一位已经离开投行的前从业者告诉银柿财经,其曾在的中型券商,今年投行员工“优化”比例超过50%。
这一年,各大券商投行裁员、调岗、降薪风声不断。年初,中信证券(600030.SH)被传出投行调岗超百人,部分人员被分流到营业部。据第三方机构汉鼎咨询不完全调研统计,年内至少有半数上市券商投行实施裁员或有裁员计划;大小投行普遍降薪,幅度大多在10%到50%之间。
让曾程感到遗憾的是,一个得力下属今年辞职了。曾程曾和他谈心,他坦言,投行的巅峰已过。这位年轻人离职后,去了一家大型科技企业。曾程虽遗憾,但也惊讶和认可他的选择,“去那里不管是对整个实体经济,还是价值链的创造也好,肯定会比投行好很多”。
还有一些员工,虽然在职但工作积极性下滑,对一些存量IPO和再融资项目明显变得懈怠,“患得患失的多了”。因为推进艰难,部分员工也对项目成功不抱信心,开始放弃一些“无谓的努力”:“比如叫他(员工)去项目上出差,他也不一定去了,或者找各种理由。”
曾程没说什么,只是更灵活地安排团队成员的工作。“大家躺平是因为‘卷’的意义不大,现在就算拼命跑客户也收效甚微,很多行业的公司已经不适合上市了。”
行业出清已成共识。从业人员不管是在业务转型还是在个人职业规划方面,都需积极求变。投行的未来在何处?节奏慢下来的这一年,曾程也偶尔迷茫。
机会:并购重组成新方向
一级市场酝酿着新的机会。2024年,监管屡次表态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曾程所在的股权投行部门亦将并购重组调整为战略转型的重点方向,团队的工作重心开始变化。
9月24日,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其中提到,对重组估值、业绩承诺、同业竞争、关联交易等事项进一步提高监管包容度,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此后,并购市场从缓慢升温转向全面爆发,几乎每天都有上市公司公告并购重组或协议转让控制权。一级市场正以新的形态注入活水。
机会也反映在股价上。今年,“并购牛股”接连冒出,9月10日,双成药业(002693.SZ)公告收购宁波奥拉半导体,战略转型至模拟芯片业务,公告次日起股价飞涨,27天内走出24个涨停板,成为年内主板为数不多的“十倍股”。“并购重组的预期一直在的话,相关概念标的的活跃度也会一直提升,对拉动资金参与二级市场、维护市场稳定也有帮助。”曾程说。
买卖双方都有意愿。曾程提到,近年增加股权投资比例被纳入地方国央企考核指标,这些地方国央企购买股权资产的意愿较强;IPO困难的企业,也需寻求并购重组来装入上市公司。今年以来,他接触的并购项目数量较去年明显增多。
项目推进也更顺利了。下半年,曾程经手了一桩并购:某地方政府想收购一家市值两三百亿的上市公司,但资金紧张,于是拉上另一家政府性质的资产管理公司来出钱。资管公司财务出资的同时,把投票权委托给地方政府直属的国企。这样,地方政府就能在较小的资金压力下获得目标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实现资源整合。
下半年,各地方政府出台的并购重组政策支持力度颇大,如11月上海出台的《上海市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行动方案(2025—2027年)》,已经提出了“并购重组要向有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有助于重点产业补链强链的项目倾斜”,“力争到2027年,落地一批重点行业代表性并购案例,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培育10家左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市公司,形成3000亿元并购交易规模,激活总资产超2万亿元,集聚3家至5家有较强行业影响力的专业并购基金管理人”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一些地方国有企业有并购需求和意愿,但“囊中羞涩”,上海、深圳等不少地方政府成立了并购重组专项基金来直接支持。
曾程分析,现在的行情下,中小型投行做并购的性价比较高。他算了一笔账:目前做一个北交所的IPO项目,券商的承销保荐费收入在1000万元左右;做并购项目,独立财务顾问的费用较低,两三百万元左右,但耗费时间精力也相对少一些,如今并购重组审核流程加快,一般不会超过半年。如果并购项目有配套募资,投行还能拿一笔承销收入,总体也能达到千万水平。此外,无形的好处是,做并购容易吸引市场眼球,有助于提高投行的品牌影响力,长远来看,能吸引更多特定行业的项目资源。
曾程观察到,不少同行、尤其中小券商也已将并购作为“拳头业务”推进。此外,这一年,债权投行的业务比股权部门好做得多: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年内近半数券商债券总承销额较去年同期同比增长。据中证协数据,今年前三季度,54家券商合计承销科技创新债券4470亿元,同比增长82%。曾程也提到,未来在ESG、科技创新、一带一路等专项债领域仍还有不少机会。
挑战:容易“谈崩”的并购业务
做并购,也面临不少挑战。双方撮合难,不确定性因素很多。这一年,曾程和他的团队也吃过不少苦头。
买卖双方利益诉求不同,投行在中间沟通“跑断腿”。曾程常常面对这样的情况:并购双方企业各有一些瑕疵,利益诉求无法互补,互相看不上是常有的事;有的企业家个性十足,一些细节上的摩擦令其感觉“不爽”,也容易谈崩。
大部分并购会用换股方式实现,二级市场价格的波动也是巨大的不确定性因素。今年下半年,曾程跟进的一个并购项目“黄了”,双方原本谈得很好,收购价格也大致敲定,但“9·24”行情后,卖方上市公司股价翻了一倍,不愿再以原来谈妥的价格出售,买方也不愿再加价,这桩并购就这么“吹了”。
再比如,一个项目双方谈判进展顺利,当时二级市场收购行情也好,谈的估值比较高,但最后上报材料时,交易所反馈估值太高,没有批。这个项目已经花了小半年的时间,完成了七八成的工作量。项目被撤下来以后,曾程带的项目团队一分钱都没有收到。
“两头在外,吃资源,重沟通,看对眼”,这是投行人做并购的感受。这一年,曾程花了更多精力研究相关政策,在做方案时考虑得更加周全,也在项目经验中不断打磨自己的沟通能力。他认为,沟通水平在做并购业务时很重要,在面对双方利益诉求时,需要更好地从中斡旋。
未来:试着开辟一点副业
谈及2025年,曾程说打算调整自己的工作状态,也试着开辟一点副业。攒足能力和资源后,投行人的副业思路很多,比如顺应政策号召,帮助上市公司做市值管理;给企业牵线搭桥,引进战略投资,等等。提到网上各种金融从业者“送外卖、跑滴滴”的段子,他一笑置之,“怎么可能?”
这一年,曾程也常常反思自己,在帮助企业上市、融资的同时,如何创造更多社会价值。他提到,很多企业没能让IPO募到的钱真正发挥价值,资金的最终去向往往和最初的方案相去甚远。“如果所有的企业都能把募集的钱投入研发、升级技术、用来改善员工福利,或投入到能改善社会效益的项目里,那会很好,但现在很多家公司都没能做到。”
长远来看,IPO阶段性收紧对市场是好事,几乎每一位投行人都认可这一点。曾程认为,“新股大量发行,对二级市场肯定是抽血。减少IPO,加强垃圾公司退市,提高上市公司的科技含量,这些动作对提升上市公司整体水平影响深远。”
至于“行业出清”这道难题,曾程比较淡定,放平心态本就是常年面对市场无常的投行人的基本功。“市场环境无论好坏,都会有很多项目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黄了’。”他曾经有一位同事,也是资深保代,在一个项目上耗费了多年,结果项目失败,他深受打击,很快离开了这个行业。
虽然收入水平有所下滑,但奋斗至中年,各类资产都已集齐,曾程生活上没什么压力。他表示,只要没有过度投资和大额消费需求,即使小幅降薪,投行人的日子也没那么难过。让他惊喜的是,此前预期不会发的2023年的年终奖最后还是发下来了。
曾程今年最大的收获是出差时间少了,有了更多时间陪伴家人。“现在每周出差一两天,其他时间可以陪孩子玩。不考虑经济回报的话,这样挺好的,家庭关系更和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