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公司新闻 - 正文

2025年银行“开门红”产品,这三类资产最受青睐!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2025年银行“开门红”产品,这三类资产最受青睐!)

相比于小银行的“高息揽储”,近两年以来,大中型银行的“开门红”方向已经发生了转变。

显而易见的是,定期存款已经不再是银行客户经理推荐的方向,作为“平替”,保本的两全险、低波动的短期理财和债券基金成为“走俏”的产品。

“超额存款”增速降低

2024年12月下旬,北京朝阳区多家国有行、股份行和城商行的工作人员表示,其行存款利率基本维持在一年期固定存款利率在1.6%左右,二年期固定存款利率在1.7%左右,三年期固定存款利率最高能达到2.15%。

除此之外,结构性存款也是一个选择,3个月结构存款利率能达到1.95%~2.15%,基本持平于三年期固定存款利率,不过起步金额会更高一些,20万元~30万元起步。

这一结果源于过去两年中国存款利率的持续下行。从2022年9月份起,中国银行业经过累计6轮存款挂牌价下调。显而易见的是,随着存款利率的降低,过去两年的“超额存款”正在减少。

自2022年到2023年,中国银行业的存款余额经历了两位数级别的增长。2024年这一速度开始下降。

东吴证券分析师芦哲测算,2024年1月至11月累计新增19.39万亿元,同比少增6.26万亿元,同比增速也回落至6.90%。

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中国商业银行总负债(存款占比较高)同比增长率2023年第一季度到第四季度分别为14.5%、13.8%、12.4%和13.5%。到2024年1月为11%,并一路下行至6月的7.2%,11月反弹至7.9%,但依然大幅低于2023年的增速。

从上述几家银行反馈来看,在传统的“开门红”时期,相较于往年的热闹,略显冷清。

与此同时,过去两年的存款定期化趋势也有缓解。

2023年,银行存款定期化趋势明显,根据本刊统计,尽管从2023年6月至年底,银行存款利率已经出现3次下调,但是部分银行的存款平均成本率仍然出现了上升。如工商银行2023年的平均付息率上升14个基点,从2022年的1.75%上浮至2023年的1.89%。农业银行的平均付息率也从2022年的1.7%提高至2023年的1.78%。这与银行存款的定期化趋势密切相关。

一方面体现在定期存款增幅更为明显。如工商银行的公司定期存款2023年的增幅达到29.3%,个人定期存款增长了23.26%,定期存款增长幅度大幅高于工商银行客户存款平均余额13.8%的增长。农业银行财报也显示,其公司和个人定期存款分别增长了37.5%和23.3%,同期公司活期存款和个人活期存款均小幅上涨1.2%和2.4%。招商银行2023年的公司定期存款同比增加20.79%,零售定期存款总额则同比增长48.58%,公司活期同比减少4.27%,零售活期存款同比减少7.75%。

另一方面则体现为定期存款在总存款中占比提升。如交通银行的2023年末存款中,定期存款占比63.90%,较上年末上升1.52个百分点;活期存款占比34.33%,较上年末下降1.83个百分点。

不过到2024年三季度,这一趋势出现明显缓解。芦哲的研究显示,2024年中报数据显示商业银行计息负债成本率开始下降,不同类型商业银行计息负债成本率降幅不同,其中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平均成本率从2023年末的2.03%下降至2024年中的1.99%。

开源证券分析师刘呈祥的研究显示,11月大行、中小行存款同比分别少增10608亿元和1673亿元。他表示:“11月大行及中小行企业活期存款增长显著改善,同比分别多增4222亿元和1990亿元。”其中原因,一方面源于“9·24”新政后一线城市房企销售边际回升,居民存款向房企销售款转化,房企现金流边际修复;另一方面,再融资专项债发行后部分用于偿还政府对企业的拖欠款,形成企业账户上活期存款沉淀;同时各类银行个人及企业定期存款同比均少增,大行单位定期存款单月净流出。

单位存款的流出部分原因在于,2024年二季度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开展“禁止手工补息”的高息揽储,禁止银行随意提高对公存款的利率。

2024年12月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适度宽松”的基调上进一步指出“适时降准降息”。这意味着,2025年存款利率还会进一步下调。上述银行的客户经理们的普遍预测,首次降息或在2025年3月落地。

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及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预测,2025年央行将进一步降息30~40个基点。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也预测明年将降息2次,共30个基点。

按照存款和贷款两条利率市场化传导机制,存款利率或继续随着无风险利率下移,相对应的问题是,“超额存款”会去哪里寻找收益?

“平替”方案:

两全险、债券基金、短期银行理财

根据上述银行客户经理的反馈,两全险、债券基金和短期银行理财成为2025年银行“开门红”重点推荐产品。

首先从无风险、保本的角度来讲,国债是第一备选,但是最近国债利率下行趋势明显,且目前处于国债发行的空白期,预期2025年3月才会有新的国债发行。

因而在存款利率持续走低的过程中,固定收益类保险或者分红型保险继续承担着定期存款的“平替”角色。目前这两类产品的收益率均高于当前三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且该类产品带有保险性质,但均为比较简单的权益,主要是身故/全残险,或者额外的航空意外险。因而也被称为“两全险”。

在上述多家银行中,对于长期、低风险产品的推荐,均为上述两种。但略有差异,固定收益类的保险产品,基本年化收益率最高为2.5%。

但这类产品最终的年化收益率区别并不大,也就零点几个百分点的区别,只是不同产品有不同的产品设置,比如某大行的某款产品前五年不计息,从第六年开始计息,听起来利率会高一些,而从第一年开始计息的产品收益率则听起来似乎会低一些。“这是因为,监管规定保本类保险产品的年化收益率最高不能超过2.5%,目的就是通过产品同质化,防止资金大量流入某一个产品,防止风险。”某股份行客户经理表示。

某股份行客户经理对本刊表示,该类产品特别适合投资周期10年以上的客户,因为这类产品锁定了固定收益,他们预测存款以及固定收益类保险的利率,仍然会持续下行,现在买入则锁定了2.5%的收益。

另一类带有分红性质的产品短期收益相对更高,其收益模式为固定收益+分红。但在购买中,只有固定收益是写在合同中的,上述几家银行该类产品的固定收益最高为2%,分红部分则根据市场的情况而定。某股份行客户经理表示,“目前加上分红,这类产品收益率大约能达到年化收益率3%以上。但是后期收益则取决于分红表现。”

不过这类产品,相比于定期存款都有一定的起步金额要求,且年限更长,通常在5年以上。比如某城商行推荐的两个“开门红”产品投资金额要求3万起步,产品年限则分为6年、8年、10年不等。

“10年左右可以买带分红类型的,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则建议买固定收益,锁定利率。”上述客户经理说,但他同时表示,如果只买这类产品,基本是跑不赢通胀的。根据该机构的预测,未来存款利率大概在1%左右。

根据上述多家银行的客户经理反馈信息来看,保本类产品利息最高的是某传统四大行的一款养老产品,最近三年年化收益能达到3.15%,三年之后根据利率政策再变化,但预期会高于银行普通定期存款利率。不过,作为养老产品,投资该产品的资金需在60岁之后才能取出。

另外,从非保本、低波动的需求来看,银行理财和债券基金则是客户经理的主要推荐方向。

相对来说,短期理财的收益率相对要更高一些,如某大行客户经理表示,100天的低风险短期理财收益率能超过2.6%。他表示,“理财产品多数客户倾向于买三个月的或半年期的产品,甚至是活期的,如果发生突然要用钱,会比较方便。”

不过,有大行客户经理对此表示,“开门红”产品承诺的更高利率只是预期利率。他表示该行的产品在下次降息之前都会是同样的收益。

非保本类、一年为周期,但是波动性比较小的产品,某股份大行客户经理推荐了债券基金。该类债券基金目前累计年化收益率在3.6%~3.7%。

该基金经理表示:“目前我们给客户推荐也是这两个方向,一个是债券,一个是保本。不想承担风险就买保险,越早买越合适,旱涝保收,隔离风险。”

12月机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银行理财存续规模约30.25万亿元,站稳30万亿元大关。截至2024年6月末,银行理财产品余额达到28.52万亿元。

刘呈祥表示,考虑到“9·24”新政后资本市场边际修复,同时长期债券收益率持续下降亦使理财产品吸引力上升,故部分3~5年期长期限存款客户在存款到期后,会选择将资金投入资本市场或转为活期存款持币观望。

与此同时,基金也受到部分投资者的青睐。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1月底,公募基金总规模达到31.99万亿元,逼近32万亿元。较10月份增长4794.82亿元,成为仅次于9月的次高点。

从规模变化情况看,11月,股票、债券、货币三类基金依旧是推动公募基金规模增长的“主力军”。其中,货币基金规模单月大增2221.84亿元,是增长最多的品种;股票基金紧随其后,单月增加超1700亿元,最新规模突破4.4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债券牛市行情推动下,债券基金规模重回正增长,单月规模增加1583.66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公募基金规模曾5次创出历史新高,年内规模增长4.39万亿元。

(文中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作为买卖建议。)


fund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农业银行盈利能力优秀,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