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国内经济 - 正文

2025年能见到中国首个可回收火箭入轨吗?|请回答,2025

来源:经济观察报 2025-01-03 12:15:47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2025年能见到中国首个可回收火箭入轨吗?|请回答,2025)

2024年堪称国内商业航天发射需求“爆发”的大年。

2024年8月,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垣信卫星”)主导的千帆星座计划首批卫星顺利入轨,正式拉开中国版“星链”建设的序幕;2024年12月5日,千帆极轨03组卫星发射升空,“千帆星座”在轨卫星数量增至54颗;2025年1月2日,垣信卫星在官方公众号宣布,基于千帆星座的低轨卫星宽带网络数据1月 1 日在星旅远洋国际邮轮有限公司旗下的鼓浪屿号邮轮上实现成功接入。

2024年12月6日,中国星网低轨01组10颗卫星顺利入轨,国网星座也正式进入组网阶段。

除了两大组网规模超万颗的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计划之外,2024年在遥感、导航、遥测乃至算力等方向的卫星发射需求亦越来越多。

2024年9月24日,成都国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星宇航”)3颗“星时代”星座AI卫星在山东海阳东方航天港搭乘捷龙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入轨,其中发射的主星——国际首颗AI大模型科学卫星“香港青年科创号”,搭载了高分辨光学遥感相机和高性能算力载荷,实现了高分辨率对地遥感观测、数据在轨智能处理和星上大模型在轨部署等核心功能,入轨后将开展全球首次AI大模型在轨运行等新技术验证。

2024年12月17日,银河航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银河航天”)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以“一箭四星”的方式,成功将其承担研制的四颗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卫星发射升空。据银河航天SAR卫星总师段晓介绍,SAR卫星是载有SAR载荷的对地观测遥感卫星的统称,多颗SAR卫星可以提高重访率开展多种组网应用,可获取高分辨率成像、高频率观测,在全球范围内定期覆盖,实现对大坝、桥梁等目标的毫米级的形变测量,支持和服务国土资源、地震监测、防灾减灾、基础地理信息获取及林业等应用需求。

市场需求的增加,反过来对中国的民营火箭企业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在2024年我国的航天发射任务中,民营火箭企业出现的频率正在增加。

2024年,北京星河动力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固体商业运载火箭谷神星一号成功完成了五次陆地和海上发射任务;2024年1月11日,东方空间技术(山东)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引力一号运载火箭在山东海阳附近海域发射升空,将云遥一号18-20星共3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2024年11月27日,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蓝箭航天”)自主研制的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一运载火箭将光传01、02试验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

当大规模星座组网计划付诸实施,火箭发射需求快速累积,“卡脖子”问题开始更多出现在运输侧。

根据记者此前采访了解,美国SpaceX的“猎鹰九号”近地轨道运力约22.8吨,2024年单箭发射报价为6975万美元,折合每公斤约3000美元(约合人民币2.1万元/公斤),而国内商业火箭的发射报价多在每公斤6万元到15万元之间。

猎鹰九号能够实现第一级火箭和整流罩的回收再复用:一子级约占火箭成本的67%,整流罩成本占比约10%。SpaceX已成功实现单枚火箭第一级重复使用22次,总回收复用次数超300次,火箭成本因此得以大幅摊薄。

更重要的是,SpaceX基本达到了三天一次的发射频率,但依然难以满足4.2万颗卫星的快速组网需求,因此推出了星舰项目,并在2024年6月第四次试验中实现了一二级软着陆。如果星舰能成功回收并批量化发射,其运输成本甚至可能降至每公斤10美元。

对比之下,国内火箭目前的成本显然仍难以承担大型卫星星座组网任务。在中国星座组网迫在眉睫的背景下,通过火箭回收降低成本就成了必然趋势。

江苏深蓝航天有限公司(下称“深蓝航天”)董事长霍亮曾告诉记者,可回收火箭有望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一方面,单次发射成本明显降低,将为未来面向企业和个人的各类太空服务铺平商业化道路;另一方面,只有在成本相对低廉的前提下,行业竞争和技术迭代才会加速。深蓝航天CEO赵亚则预计,通过成熟的回收技术,国内太空运输成本可以逐步压缩至每公斤3万元以下。

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只要火箭能做到安全稳定、运力达标,再加上足够低的成本,订单自然不会缺。

而伴随市场对可回收运载火箭的关注度持续升温,国内民营火箭企业的可回收运载火箭正相继走向飞行试验阶段。

其中,2024年9月22日,深蓝航天于内蒙古“深蓝航天额济纳旗航天港”实施了星云一号首次高空垂直回收飞行试验,可回收复用的一子级箭体在飞行试验的最后着陆阶段发生异常,试验任务未取得完全成功;星河动力于2024年完成首型可回收运载火箭“智神星一号”整流罩静力、模态、分离等系列试验,2024年12月31日,星河动力发文称智神星一号遥一运载火箭已经正式开始总装,进入首飞前的冲刺阶段;北京星际荣耀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披露了其首款中大型可重复使用液体运载火箭“双曲线三号”的最新进展,箭上与地面产品均已投产,预计2025年2月开始总装总测;2024年9月11日,蓝箭航天在酒泉完成了“朱雀三号VTVL-1”可重复使用垂直起降回收试验箭的十公里级飞行试验,实现了国内首次跨音速大动压环境下“栅格舵—冷气姿控—发动机”联合制导控制等多项技术验证。

有多位投资人及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各主要民营火箭企业均于2024年下半年至2025年初完成十公里级别回收试验的背景下,国内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诞生全球第二家掌握可入轨且可回收运载火箭技术的企业。用从业者的话说就是,“只差最后一块拼图就能让中国商业航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基石资本执行董事浦槟岩告诉记者,以现阶段的发展时点看,未来10年将是行业从1到10、从1到100的关键时期,随着下游星座建设的加速,全产业链将面临着更快的发展机遇,整体上行业将向着规模商业化的方向演进。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航天科技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