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国内经济 - 正文

平台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产品创新力

来源:经济观察报 2025-01-04 11:58:22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平台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产品创新力)

当前,我国互联网产品创新面临两大背景:一是抓住全球科技革命的机遇,不能掉队;二是更好地为实体企业服务,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一直以来,我国互联网产品创新处于全球第一梯队,持续推出新产品,打造出一系列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兴业态,不断引领行业变革。但近年来,产业创新的速度明显减缓,亟待加强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领域的产品创新。

中国平台的特色和优势

长期以来,我国互联网平台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出了巨大的创新力,尤其是随着数字化转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创新产品和新业态层出不穷。以腾讯、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一些互联网企业,更是通过产品创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全球数字经济的重要推动者。

高度密集的创新成果不仅极大地改变了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也推动了我国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了平台的竞争力。可以说,产品创新力已经成为平台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甚至是核心竞争力。

(一)新业态层出不穷

中国平台最突出的创新体现是各类新兴业态的诞生。各种新业态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也促使传统行业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例如,微信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中国用户的社交方式。它不仅是即时通讯工具,更逐步转型为一个综合性的数字生态平台,涵盖了支付、社交、购物、新闻、娱乐等多种功能,成为全球最大的社交平台之一。微信的成功不仅在于其作为通讯工具的功能创新,更在于它成功拓展了应用场景,将社交与生活服务深度融合,为用户提供了无缝的数字体验。

近年来,中国在共享经济领域的创新也非常突出。共享单车、网约车、共享充电宝等创新商业模式的崛起,标志着中国平台在创新领域的突出表现。

以滴滴出行为例,滴滴网约车服务不仅便利了用户的出行,也优化了交通资源的配置,降低了出行成本,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成为中国数字经济的一张名片。

与此同时,数字支付、外卖、直播等新业态的兴起,都离不开中国平台的创新。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普及,带动了中国无现金社会的形成,进一步提升了金融服务的普及率和效率。外卖平台如美团、饿了么,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用餐体验,也为成千上万的商家和骑手创造了新的商业机会和就业岗位。直播平台的兴起则为创作者提供了全新的内容创作方式,并为平台带来了庞大的用户粘性和盈利空间。

(二)数字化服务便利性大幅提升

中国平台的产品创新不仅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社会和国家整体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推动力。中国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宽带互联网的普及、5G技术的推广、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都为平台创新提供了充足的技术支持。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尤其是一些大型平台,能够迅速利用这些技术优势,推动产品的不断升级,从而保持竞争力。

与许多西方国家相比,中国互联网平台有一个独特优势,即在创新过程中,能够更快速地简化流程、提升服务质量。例如,微信支付极大简化了支付流程,消费者通过手机就能完成支付,支付过程快捷且安全。这种创新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也在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促进了无现金社会的加速发展。

另一方面,中国平台在互联网技术应用层面的创新,推动了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以物流为例,传统的邮政和快递行业曾经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随着电商平台的兴起,电子商务与物流系统的结合极大地提升了物流效率,促进了我国物流行业的现代化。目前,我国快递“最后一公里”已形成宅递、站递、箱递等一系列服务模式。在数字支付和物流等领域,我国数字化程度已超过欧美,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三)日益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

中国平台的创新还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方面表现突出。

例如,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中国消费者对个性化、便捷化的服务需求不断增长。平台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及时回应这些需求,推动了社会的整体进步。以外卖行业为例,随着消费者对用餐时效性和多样化的需求提升,外卖平台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了实时订单配送,并提供了丰富的餐饮选择,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此类创新不仅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同时也解决了传统行业存在的问题。过去的传统超市和零售行业往往局限于线下实体店,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受制于地点和时间,互联网平台的出现则打破了该局限。电商平台不仅能提供丰富的商品选择,还通过技术手段优化了物流配送,使得消费者能够享受到便捷的线上购物体验。这些创新充分体现了中国平台在适应人民需求变化方面的灵活性与优势。

产品创新近期有所放缓

尽管,我国互联网平台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显著的创新成果,但随着市场的逐渐饱和和全球技术发展的加速,产品创新的速度在逐渐放缓,尤其在一些高端技术领域,中国平台与全球领先的企业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渐拉大。

(一)前沿新兴技术差距扩大

产品业态的创新,不是一些人认为的低水平模仿和抄袭,可以通过市场来刺激技术创新,并用数据来训练新技术,从而激发科技创新。这在前几年确实较好地推动了互联网科技企业的发展和全社会科技创新。

近期,我国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前沿技术创新趋缓,与欧美的差距在扩大。在一些领域,我国出现了论文数量和专利全球第一、但产品创新滞后的现象。

以人工智能、量子计算、5G通信等前沿科技为例,全球领先企业在这些技术领域的创新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并开始广泛应用。OpenAI的ChatGPT便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突破的代表,其在语音生成、自然语言处理、文本生成等方面的应用,不仅提升了人机交互的效率,也为多个行业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

在生成式AI领域,中国的技术研发虽有一定进展,但与OpenAI、Google等全球巨头相比,中国平台企业的技术积累和应用落地的深度与广度依然有限。特别是,从“0到1”的颠覆式技术创新成为我国互联网企业的阿克琉斯之踵。

国际社会上有一种观点认为,西方是现代知识体系的生产者,中国只是现代知识体系的消费者。要打破这种观念,我们需要通过下游产品创新倒逼上游技术创新,切实推动实体经济的研发创新。

互联网的产品创新应当能够更好地关联实体、服务实体和提升实体,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互联网的产品创新单兵独进势头猛烈,并未自动带来实体相应理想的进阶。例如,现代医学受益于信息科技,身体检查数字水平大幅度提高,完备地提供了人的健康信息,但疾病的治疗是否同步得到提升,仍是需要评估的问题。技术逻辑要求我们拥抱和助力互联网的产品创新,同样要求我们推动数字化关联实体的实质进步。

此外,在高端芯片制造和智能算力方面,我国的技术依赖尚未完全摆脱国外的技术壁垒。尽管我国在半导体领域进行大量的投入和研发,但目前仍然依赖于国外企业提供的高端芯片和设备。扩大化的技术差距使得中国平台在某些高端技术领域的产品创新受到限制,无法在全球范围内与领先企业形成竞争优势。

(二)业态固化与行业内卷

随着平台产品的成熟,许多平台的业务已经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平台更多地聚焦于现有业务的优化和运营,对新兴技术和业务领域的探索逐渐减少。特别是在平台行业逐渐趋于饱和的背景下,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平台间的创新逐渐进入内卷化阶段。

内卷化的表现之一是,平台开始通过简单的复制、模仿竞争对手的方式来进行市场竞争,而非通过技术创新来推动产品的差异化。这种做法在短期内可能会产生一些效果,但从长期来看,由于缺乏真正的创新和技术积累,平台的竞争力将逐渐下降。在此背景下,平台创新的动力开始减弱,面临的竞争压力也在加大。

尽管整体创新的速度有所减缓,中国的平台企业依然在一些前沿领域保持着较强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自动驾驶、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技术领域,国内平台企业通过积极的技术布局和资金投入,正在加速突破技术壁垒。这些领域的技术创新不仅代表着未来发展方向,也有助于平台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获得领先地位。

对策建议

我国数字平台通过持续的产品创新和业务模式创新,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较强的竞争力。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平台要保持竞争优势,必须不断推动产品创新,提高平台的核心竞争力,并助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

第一,数字生态系统集成创新。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全球技术差距的拉大,平台要保持长期竞争力,需要注重数字生态系统的集成创新,整合内部与外部的资源,打造共生共赢的生态圈。

通过加强与第三方企业和技术机构的合作,平台可以吸引更多的创新资源,加快产品创新的速度。鼓励互联网企业以提供公共创新平台、开源代码、小程序等方式,适度承担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促进全社会数字化转型,推动各类企业实际参与产品创新和科技创新过程。利用数字生态系统,打造产业带并提高产业带的产品层次和产业质量。

第二,应用创新与前沿技术结合。平台应加强与前沿技术的结合,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领域,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推动产品创新。例如,腾讯可以利用其在AI和大数据领域的技术优势,推动更多智能化应用的落地,提升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在无人驾驶汽车、低空经济等领域,加速产品创新布局。

第三,鼓励耐心资本和大胆资本。平台应鼓励耐心资本的支持,鼓励长期投资和技术研发,推动前沿技术的应用和创新。同时,平台也应引导大胆资本进入,敢于尝试新的领域和技术,突破传统业务模式的局限。

第四,评估创新成果,激励平台进步。平台应定期对产品创新力进行评估,了解创新成果的实际影响,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优化措施。平台可以通过引入创新奖项、项目支持等方式,激励内部团队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保持平台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fund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机器人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