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聊点近期对拼多多、阿里等思考)
我最近,一直想写点东西补充下我对拼多多、temu的理解。只是一时半会没有找到好的切入点,恰巧今天有个网友发了微信之父,张小龙早期在饭否上的帖子,让我有了点感觉。
其中,张小龙写道:互联网产品应该是由用户推动,而不是产品经理来推动。产品经理的作用只是找到四两拨千斤的地方稍微用点力”。这和我一贯理解今日头条、抖音、tiktok以及拼多多的底层理念(Deep base)是不谋而合的(龙哥真是牛,2010年就想明白很多事情了)。就拿今日头条、抖音、tiktok等内容类产品来说,原来是四大门户网站也好,后面微博也罢(半以用户为中心),是根据产品经理认为的内容重要性来分发信息的,弱化了用户的选择,这些内容可能并不是用户需要的。这就造成了用户接受内容效率相对不高。而字节、抖音跟随(follow)用户的自身喜好,来推荐内容,满足用户需求,这样的分发效率就高的多,这种方式明显会更以“用户为中心”,自然崛起的速度会更快。
回到今天主题,拼多多以及未来的temu也是上述类似的逻辑,让用户自己去发现哪些东西比较好用,性价比高的东西,拼多多作为平台方来做放大即可,最终还是用户自己说了算。
那如何能让用户更好的发现自己喜好的东西呢,首先在供给端要尽可能的多的给用户提供商品选择,就是要尽可能的降低商家进入平台门槛,提供商品越多,用户能找到喜欢的东西概率就越大。所以,拼多多商家进入门槛相对京东、淘宝门槛是最低的,这样即使商家只有一个商品就可以在拼多多上做生意了。进入门槛,不可谓不低。
在商家低进入门槛情况下,拼多多又要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不可避免的作为执法者的平台方,就容易与部分商家产生一定的冲突,所以网络上充斥着拼多多商家的抱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拼多多自身机制必然性造成的。
说完供给端,我们再来看看需求端。为了让用户更有效率的自己找到喜欢什么,拼多多一定会用“成交率”这个指标来衡量消费者是否喜欢该产品,成交率越高,成交量越多,说明更多消费者喜欢的概率就越大。再推荐给更多的消费者,成功的概率会就更大。这样就能看到,拼多多商品头部集中度是非常高的,而传统的阿里、京东推荐方式,以竞价排名的方式,更多的是站在商家角度思考,而不是消费者。就像传统内容类推荐一样,到底哪条对于用户是重要信息是产品经理说的算,而不是用户说的算。这就是底层的区别。这是“自然”,和“非自然”的区别,区别真的蛮大的,前者更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所以,最近我似乎想明白了点事情。就是我一直以为阿里原董事长、CEO张勇阻止了阿里的进步,使阿里陷入了困境,以至于我在22年开始,就觉得阿里不换掉张勇,就没有希望。现在我改变这个想法,我觉得张勇并没有做错什么,换谁似乎能改变的都很有限。因为这从根上就是两种不同维度的“生物”(战斗机上叫“代差”描述的更准确点),尽管看起来差距没有抖音、tiktok、今日头条对当年四大门户网站那么悬殊。否则,阿里、京东早就被淘汰了吧。
基于上面的观点,我一直认为拼多多在国内还在中早期,未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刚走出国门的temu,同样拥有类似“代差”般的做事方式,大概率也会势如破竹。以后和市场上任何对手包括亚马逊,般手腕的底气还是不小的。
这里,我也能更好的回答当时大道提到的问题,阿里能学会拼多多嘛?可能现在我会更好的回答了,类似当年四大门户网站能做出今日头条、抖音、tiktok嘛。我相信,答案已经很明显了吧。
$拼多多(PDD)$ $阿里巴巴-W(09988)$ $腾讯控股(00700)$ @今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