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间玉颜色:凌家滩文化中的璀璨风华|观展)
董严/文 自从人类掌握了制作石器的技艺,社会文明与架构便得以重新定义。人们甄选出光洁温润的“美石”,称其为“玉”,并打造为各种器具,如玉石斧、玉凿、玉梳。《越绝书》记载:“至黄帝之时,以玉为兵,以伐树木,为宫室,凿地;夫玉,亦神物也”。玉在长久的使用中逐渐被赋予神性,受到先民的崇拜,演化成神巫王权的象征,出现了玉猪、玉龟、玉版、玉人等祭祀礼仪用品。《诗经·魏风·汾沮洳》中还有“彼其之子美如玉”的描述,将玉器和纯洁、坚定、温润等美好品质关联,并被制成玉玦、玉环等随身佩戴之物,成为彰显君子美德的体现。
从“玉神物论”到“君子比德于玉”的思想,在上万年的时光里,玉器勾勒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精神根脉,透露出不同时代的先民对于宇宙、自然以及生命的探问与理解。
12 月 14 日,在即将迎来凌家滩遗址发现 40 周年之际,故宫推出了“文明先锋——凌家滩文化玉器展”。凌家滩遗址自从被发现,就身披多重标签:“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重要实证”、“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之一”、“中华文明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标志性遗址之一”、“长江下游同时期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聚落遗址”等等,让人对这块孕育了璀璨文明的土地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作为凌家滩遗址历年来出土玉器第一次完整的合璧展出,一起来看看这次展览的亮点吧!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最重大事件之一”
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北望太湖山,南临裕溪河,海拔仅 6~25 米。温暖的气候、充足的水源、肥沃的土地,为凌家滩先民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凌家滩出土文物
1985 年秋天,凌家滩村村民万传仓的母亲去世,万为其母在村北面的土岗上挖墓穴时,从地下挖出玉环、石锄、石凿、石铲等一批玉器、石器。时任乡文化站站长李余和闻讯后立即上报,自此而发现了这座在地下埋藏了 5000 多年的新石器晚期重要遗址。 1987 年 6 月,安徽省考古研究所成立凌家滩考古发掘队,对凌家滩遗址进行正式发掘。出土文物 200 多件,包括玉版、玉龟、玉勺等一大批精美玉器,尤其是一把重达 4.25 千克的石铲,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迄今发现最大的一把石铲。
凌家滩遗址
凌家滩遗址先后经历 16 次发掘,发掘总面积近万平方米,发现大型祭坛 1 处,墓葬 68 座,内外环壕 2 处,红陶块砌筑水井 1 座,还发现目前所见新石器时期最早和面积最大的红陶土块建筑 1 座。出土文物 3000 多件,其中玉器占了 1200 多件,有工具、礼仪用品、装饰品、动物形象、人物形象等多种类型,其中包括凌家滩目前发现的最大的石钺、最大的玉璜。诸多文物的出土,将中华文明上推至了 5800 年至 5300 年前。
凌家滩 2020~2022 发掘位置图
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器成就极高,仅前五次发掘便发现玉石器一千余件。玉器制造工艺亦较为先进,尤其钻孔技术令人称奇,有的孔眼直径仅有 0.15 毫米,可谓细如发丝。凌家滩文化与辽宁红山文化、浙江良渚文化并列为“中国史前三大玉文化”,凌家滩与红山的巅峰期大概一致,而远早于良渚文化,所以良渚文化玉器很大可能受到凌家滩文化影响。
文明从未知生发而来
古人从未停止过对未知的叩问。四时八节如何运转,风雨雷电如何预知?山洪干旱如何应对?在一次次对自然与未知的探索中,古人生发出“祭祀”、“占卜”、“观象”等行为。在凌家滩遗址中发现的大量的祭祀、占卜相关的玉人、玉鹰、玉饰等器物,诉说着以祭祀占卜为核心的原始宗教信仰。
立姿玉人
坐姿玉人
玉人具有鲜明的凌家滩文化色彩,是凌家滩文化的典型代表。凌家滩共出土 6 件完整的玉人, 3 件为立姿, 3 件为坐姿(此次展览展出 4 件)。除姿势不同外,其主要区别在于佩戴手镯的数量不同。玉人服饰精美,表情庄重,双臂贴胸,十指分开,似为礼神致敬之姿,呈现出静穆、虔诚的精神状态,是凌家滩高等级贵族中巫师的形象。玉人的出土第一次展示了原始人类完整的形体风采和凌家滩先民的审美意识。
玉人背后一穿孔的孔径只有 0.15 毫米
从工艺角度来讲,玉人以减地法琢玉技术浅浮雕五官,减地法琢玉技术是需要机械运动和砣具才能完成的工艺。凌家滩遗址发掘第一任领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敬国曾谈到,将其中一件玉人进行放大观察后发现其背后有穿孔,并在孔中发现一个管芯,经测量管芯的顶端直径 0.15 毫米,这充分说明在 5000 多年前,凌家滩人已经掌握了超高的玉器制作技术,在同时代的文化中遥遥领先。
玉鹰
玉鹰两翅端部以猪首形象为鹰翅,腹部阴刻一八角星纹,这种纹样也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众多陶器上。这件玉鹰可能为举行祭祀仪式时所用之物,鹰、猪、八角星纹集于一器,表现了先民崇尚万物有灵的宇宙观、原始的宗教信仰和极具想象力的创造精神。
石钺
在祭祀遗迹祭祀坑内还出土了凌家滩遗址目前所见最大的一件石钺,应为祭祀所用。这件石钺长 38.3 厘米,宽 24.3~28.5 厘米,形制为宽扁形、三面圆刃,大孔位于石钺近似中心位置。大石钺碎成多块,表面呈黑色,推测可能是被人为打碎后烧灼所致,这一现象或与凌家滩先民的“燎祭”有关,他们认为燎祭的烟雾可以通达神灵,起到祭祀祝祷的作用。
在部落重要的祭祀、占卜、埋葬等特殊场合,贵族们也颇为重视,会盛装出席。大量的装饰用玉是凌家滩玉器最主要的器类,种类包括璜、环佩、玦、璧、管珠、耳珰、冠状饰等。不少器物可通过组合、穿系或缝缀等方式形成具有特殊礼仪意义的组件,如玉璜在墓葬中会被穿系成组佩戴,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美的追求,也是彰显贵族身份的礼制载体。
玉冠饰
玉冠饰整体可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分呈“介”字形,两侧内卷,下半部分呈长方形,上端两侧出角。器型与凌家滩玉人头戴冠帽相似,印证了凌家滩先民所佩冠饰的外形。这件玉冠饰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的“介字形”玉冠饰应有渊源关系,证明三大玉文化之间存在密切交流。
扉牙玉璜
这件扉牙玉璜在凌家滩遗址中仅发现一件,其扉牙装饰与红山勾云纹玉佩的扉牙装饰有一定相似。
瓦楞纹玉管
亚腰形玉管
探秘“王者之墓”
凌家滩遗址发现的玉器与石器,大部分出自墓地。根据墓葬分区、大小、随葬品数量等,学者将凌家滩人的身份划分为贵族、手工业者、平民三类,揭示了五千多年前,凌家滩已出现了等级分化与社会分工。
在凌家滩墓葬中有一座“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富”的“王者之墓”—— 07 M 23 。墓主人为成年男性,墓中成规格地随葬了近 340 件玉器、石器、陶器等,墓主人身下铺设各种石锛、石凿、石钺,胸前佩戴玉璜,周身装饰有玉镯、玉龟形器、玉签,面部覆盖绿色玉钺,墓坑之上还压有一个巨大的玉猪,较为完整地体现了凌家滩大墓的葬仪。
玉石制成的斧、钺、锛、凿,是凌家滩墓葬中的主要随葬品,是权力与身份的象征。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墓主人均有随葬的玉质斧、钺,且钺、锛的器物组合与摆放已经呈现一定规律。
《说文解字》载“戉,大斧也”,说明钺是由斧发展而来。但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斧和玉钺已出现区分。斧为长舌型,器体窄厚,剖面呈椭圆形,保留了作为砍伐用具的原始形态。钺则器体扁薄,体型稍宽,大多数为一孔,少数为两孔,且整体近梯形的钺占绝大多数。
玉钺
玉斧
玉锛
石锛
玉石斧、钺、锛、凿,作为主要的随葬礼器,其埋葬也出现了一定的规律。置于棺内的一般纵向平铺排列,压在墓主人身上或垫在两侧,置于棺外的玉石钺一般较小,成组叠压堆放。在墓葬中随葬成组大型玉石器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发掘品中极为罕见,代表了墓主人的身份地位,象征着权力与财富。
墓底及墓主周围的石钺、石锛的位置摆设
玉猪
这件玉猪是目前考古发现的同时代形体最大和最重的玉石雕刻,长、宽、高分别为 75 厘米、 38 厘米和 22 厘米,重达 170 斤。猪在新石器时代是财富的象征,也是重要祭品。它在玉料的自然形态基础上雕刻而成,拱部突出,其上两个鼻孔,嘴两侧刻上弯的獠牙。眼和竖耳用减地法表现,颈部宽而浅,腹部一侧琢两条弯曲的线,象征蜷曲的双腿。从颈部到尾部毫无人工加工痕迹。
这件大玉猪发现于墓口上方而非墓地。玉猪的身下压着编号为 07 M 23 的墓葬,该墓随葬大型玉猪和大量玉、石器 300 余件,随葬品叠压 2-6 层,显示出墓主人的大权在握和雄厚财力,这是凌家滩遗址历年发掘中规模最大的墓葬。张敬国认为,墓主人可能是凌家滩中晚期氏族部落的统治者。
玉钺
在 07 M 23 号墓中,位于墓主人面部的一块绿色玉钺尤为引人注目。玉钺为云母质玉,玉钺刃口圆钝,器表光滑,顶部弧凸,近顶端钻大小两孔。
此钺位于墓主面部,类似后世的“覆面”。玉覆面有缀玉面罩和整玉面具两种,流行于中国西周至汉代和古代玛雅。根据《仪礼·士丧礼》的记载,在先秦的丧葬仪式中,要用丝织品制成的“冥目”(也称为“覆面”)和“掩”(也叫“裹首”)来包裹死者的头脸部位。缀玉面罩大都由碎玉或废玉加工制成,较为常见,中国早在西周时就有缀玉面罩,在东周时出现了包裹更全面的玉衣。
玉璜、玉镯是凌家滩文化的代表性玉器,在过去的发掘中,凌家滩遗址出土了多件外形各异的玉璜,包括可拼合的玉虎首璜、龙凤首分体玉璜等。有学者认为这种可分可合的璜形玉器在凌家滩墓葬中很常见,可能是氏族、部落之间结盟或联姻的信物。
凤鸟首分体玉璜
龙凤首分体玉璜
玉虎首璜
两件虎首发现于不同年代,在此次展览中初次拼合为双虎首玉璜,两面纹饰相同,虎眼以钻孔表现,虎前上肢仅以两道弧形刻纹表现其强壮形态,以四条短阴刻线表现虎爪。
双虎首玉璜
表面光滑润亮,扁圆弧形,两面纹饰相同,璜的两端雕出虎首形,阴刻出鼻、嘴,以两面管钻孔为眼,面部浅浮雕耳、吻部,前肢收于身前呈伏卧状,以阴刻线纹表现虎斑纹理,此虎头造型独特,神态逼真,萌态可掬。
引人注意的是,虎首玉璜,一端平直,另一端为虎形,平直一端的端头处切割整齐,显为有意制作而非意外断裂,端头处凿出小孔和凹槽,类似榫卯结构,推测应有另一半璜与之相连。这种虎首璜出土时均仅见一半,有观点认为它是军事结盟时所持的信物,用法类似后世的“虎符”。
在编号为 07M23 的大墓中也出土了多件玉璜,它们按一定规则组合暗示墓主人身份的尊贵,也展示了凌家滩文化中贵族墓葬的葬仪。
墓主胸前佩戴的成组玉璜
墓主人头脚两端散落环镯等玉饰
玉镯
玉璜
条形玉璜
在墓主人身上,还有一件非常鲜明的佩戴物——占卜用的玉龟。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龟被视为四大灵兽之一(龙、凤、鳞、龟),象征长寿和吉祥。龟灵崇拜,是新石器时代自然崇拜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在贾湖遗址、红山文化、崧泽文化中常有真龟甲或玉、陶质龟甲的随葬品。
占卜在古人认知里是与鬼神交流的特殊途径和方式,人们将远离洪水灾害、庄稼有个好收成、牲畜无病无灾等朴素的愿望,寄希望于祖先与神灵的护佑。从新石器时代到夏商周时期,以龟为介质进行占卜吉凶成为贵族婚丧嫁娶、征战农时前的重要仪式。在凌家滩贵族阶层的生活中,占卜同样占据重要地位。凌家滩发现的玉龟、龟形器和若干件玉签,都出土于重要的贵族墓葬中,而且和商周时期以火灼龟甲断吉凶不同,这一时期的占卜更类似现在的摇签方式。
玉龟及玉签
这组玉龟与玉签出土时位于墓主腰裆部,玉签位于玉龟体内。在古代纬书中曾有“元龟衔符”“元龟负书出”等记载,玉龟及玉签的出土让古文献中的“元龟”有了切实的实证。
除了“王者之墓”,凌家滩另一座编号 87M4 的贵族墓葬也出土了一套形制更为完整的玉龟,由三部分组成:玉版、玉龟、玉签。
刻图长方形玉版
这件玉版出土时夹在一幅玉质龟的背甲、腹甲之间,位于墓主的腰部,旁边还有一件玉签。玉版略成长方形,两面均抛光,周围有 23 个小钻孔,正面刻纹,纹饰分为三层,第一层为中心小圆圈和八角形纹,第二层是指向大圆圈的八个“圭形”图标,第三层为指向玉版四角的四个“圭形”图标,类似八卦图,让人联想到中国古代两幅神秘的图案——“河图”和“洛书”,这印证了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关八卦的记载: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张敬国认为,这组占卜工具的出土也表明07M23墓主人是当时凌家滩先民的神权领袖,其生前将占卜工具悬挂在腰间。商周时期的卜甲是用火灼龟甲来占卜凶吉,而凌家滩出土的这组占卜工具则是摇签来占卜凶吉,殷墟的占卜方式到西周就已经基本消失,而凌家滩的占卜方式可能一直影响到今天。
玉签
玉龟
玉龟由背甲和腹甲组合而成
07M23 玉龟及玉签
此玉龟由背甲和腹甲组合而成,其上皆有钻孔,两片玉甲可以扣合。凌家滩文化出现的玉龟、玉签的占卜方式是以后中原流行龟甲占卜的先声,当龟甲与玉签碰撞,发出的声响是古人消除恐惧,祈求幸福的心声,可通天地,可喻神明。
琢玉成辉:发达的治玉理念与技艺
凌家滩玉器之美,在料、形、纹、工上均有体现。凌家滩的玉工极具创新精神,使用原始工具,将源源不断的巧思刻塑成型。望着这些出土的玉器,我们可以感受到先民对天地神祖的崇拜,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对礼仪权力的认同,其中更饱含着对美的朴素感知。它们勾勒了凌家滩人的精神世界,蕴藏着文明社会的点点星火。
凌家滩玉器“重形轻纹”,以抽象的立体形态展现对万物的生动摹写和神秘内涵,灵动的象生玉器体现了史前“物精崇拜”的宗教观念。大量以动物(包括人)为母题的玉器,多以缝缀或串联组合用作神职人员的装饰用品。“动物精灵”结合“美玉精气”帮助巫觋沟通人神,取得神谕与庇佑。
重环玉璧
玉璧表面抛光莹亮,呈双重环形,外环上下左右各有四个小孔,两面钻。内外环之间镂空,使之变为重欢。这种重环玉璧在新石器时代玉器文化中十分少见。 2022 年北京冬奥奖牌设计灵感之一即来自凌家滩重环玉璧。
兔形玉梳背
表面琢磨光滑,上部雕琢似兔形,可爱灵动,下部为带有四个圆孔的长条形凹边,推测为梳子的组合件——梳背。通常在梳背下方会嵌合象牙、骨或竹木等材质的梳身,但由于梳身易于腐朽,无法长期保存,所以出土时以梳背居多。
凌家滩玉器在用材上非常多元,出现了闪石玉、玛瑙、煤晶、水晶、玉髓等种类,出土文物也明显出现了对闪石玉材的偏好。细腻温润的质感和浅绿的色泽是凌家滩闪石玉器用料的主流。莹莹润玉,各具英华,映射出凌家滩先民的审美追求。
玉髓璜
玉髓环
煤精耳珰
煤精,又叫煤玉,是一种黝黑发亮的宝石,独特的质地与光泽使其成为制作装饰品和工艺品的重要原料之一。此耳珰表面光滑,顶部呈蘑菇状,中空,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可知是以原始的掏膛法制成。
玛瑙钺
在治玉技艺上,凌家滩先民已经会运用石钻、砺石等简单工具,掌握了切割、钻孔、打磨、抛光、雕刻等技术。“重形轻纹”的理念与治玉技术创新共进,推动凌家滩登上了玉器制作的一个高峰。
玉钺(线切割痕迹)
线切割是一种传承久远的柔性切割技术,又叫砂绳切割,是利用线绳带动砂粒摩擦切割,切割时原料会因质地差异以及切割过程中力量的大小,行测好难过高低不平的波状起伏。线切割技术在凌家滩玉器中运用较多。
系璧(片切割痕迹)
片切割是一种硬切割技术,也叫做锯切割。采用石片等硬质片状工具,对玉石料进行切割,形成较直或局部弯曲的切割痕迹。片切割一般较深,如果将切痕完全磨去会使器体变得很薄,因此多数器物保留了较深的切割痕迹。
石钻
石钻由岩屑砂岩制成,柄和钻头为一体,一端钻头略粗,顶端已被磨平,另一端钻头较细,顶端尖细。石钻上有数道摩擦痕,应为捆绑绳子长时间摩擦所致。石钻在九千年前的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便已萌芽,经过较长时间的演化,在崧泽时代发展较大,浙江桐庐方家洲石器制造场所发现有多件石钻。
喇叭形耳珰(抛光工艺)
这件小小的耳珰莹润光亮,加工极其精细,一端为喇叭状大口,另一端为平底,平底中心有钻孔。如此小且壁薄的玉器,加工难度大,此器说明当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薄胎碾磨合抛光技术。
中国史前三大玉文化
距今五千多年前是中华文明形成的关键期,凌家滩文化上承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下启良渚文化,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史前玉器时代,也实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特点。
史前三大玉文化器型比较
西辽河流域距今 6500~5000 年,这里孕育了恢弘璀璨的红山文化,红山文化晚期的先民和凌家滩先民一样,尊玉崇神,将脱胎于山川的璞玉,以精湛的技艺刻画为一件件艺术品。厚重沉稳的玉龙、雕刻精致的勾云形玉佩、神秘古奥的玉人,无不传递着他们的虔诚与信仰。
玉玦形龙(红山文化晚期)
青绿色闪石玉质,因其首部似猪,又被称为玉猪龙。整体为环形,一侧有开口但并未断开。玦一般体型较小,多为耳饰,但红山文化玉玦形龙并非全为耳饰,体型有大有小,这类玉玦形龙在红山文化玉器中已发现多件。这种玉龙可能是各种动物的组合,是被神话的动物,也是神灵崇拜的产物。
玉祖神像
青绿色闪石玉质,属于红山文化晚期玉器,被誉为“红山玉祖神”,是目前所见的红山玉器中等级最高的神像,由上人下兽组成。神人头戴勾云纹高冠,身体两侧环绕云形装饰,身穿服饰,臂膊及后背饰以网格纹。神人双手合于胸前,手持权杖形物,赤脚踏一弧形角状物上,角状物下有一兽,似熊,伏卧。此器背面纹饰与正面相对,饰以网格纹和瓦沟状勾云纹。
这件玉人的构图复杂性前所未见,透过其华丽服饰和手持权杖,我们可以想象一位身份尊贵的先民矗立眼前,手中的权杖是巫师威望的具象,脚下的野兽是力量的化身,他端坐于王座上,享受着平民的跪拜与崇敬。
勾云形玉佩(红山文化晚期)
黄绿色闪石玉质,整器镂雕为两个正逆对应旋转的勾云。红山文化勾云形器出土时一般位于人的胸部,造型多呈勾形,无兽面眼型和成组牙齿,可能反映了远古先民对天的敬畏与崇拜,也是沟通人与天的重要法器。
凌家滩文化之后,太湖流域出现了最早的“神王之国”——良渚文化。良渚文化以磨光黑陶和精美玉器为主要特征,尤其是出土数量众多的琮、璧、钺等玉器,继承了凌家滩玉器的切割、打磨、钻孔等技艺,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纹饰风格,如神人兽面纹。
神人兽面纹上部为头戴羽冠的神人形象,中间是圆眼獠牙的猛兽面目,下部是动物利爪。这种人兽复合,人在其中居于显要和主导地位的纹饰,展现了先民对天神、力量的信仰特征。
神人兽面纹
继凌家滩文化、良渚文化之后,距今 4000 年前后以龙山文化、陶寺文化、石峁文化、齐家文化、肖家屋脊文化为代表的多个用玉中心也相继发展起来,将早期中华的玉文化推向又一个高峰。
五孔玉刀(石峁文化)
玉玦(兴隆洼文化)
玉玦形龙(左家山文化)
青绿色闪石玉质,龙首、身体光素,玦口未开,背上穿孔可佩戴。
玉璜(崧泽文化)
玉环(薛家岗文化)
玉牙璧(龙山文化)
牙璧,曾被称为“璇玑”,多为圆形,周缘有2~5个向同一方向旋转并凸出的牙,中心是或大或小的圆孔。牙璧最早出现在大汶口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数量迅速增多,分布区域上也开始向其他地区扩散,商周时期仍流行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东周以后逐渐消失。
联璜玉璧(齐家文化)
随着最后一件凌家滩玉器缓缓收拢于眼帘,我们仿佛穿越了千年的风尘,从古人的智慧与匠心中悠然回归。在这片玉的海洋里,每一件作品都是时间的低语,是文化的密码,承载着先民对美的追求、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宇宙万物的深刻理解,也诉说着新石器时代不同文明星光之间的交融接续。
观展攻略
1. 参观预约:可通过故宫博物院小程序线上预约,展览免费。如线上预约不到展厅门票,可直接购买故宫大门票,然后去文华殿门口现场扫码预约。
2.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 8:30—16:40 (此为淡季时间安排,周一闭馆)
3. 《文明先锋—凌家滩文化玉器展》由故宫博物院、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安徽省文物局)、马鞍山市人民政府主办,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博物院、含山县人民政府、含山县凌家滩遗址管理处、含山博物馆联合承办,汇集5家考古文博机构的 399 件(套)重要文物,以“文明先锋”为主题,划分“问天究源”“斧钺圣权”“邃古炊烟”“神巫王权”“天工巧艺”“九州共辉”六个单元。展览时间为 2014 年 12 月 15 日至 2025 年 3 月 16 日。
相关阅读:
又一座五千年前大墓,为什么出现在河南王庄遗址?|2023十大考古新发现专访
神话走入现实:在天水,找到《山海经》里五千年前玉矿|访谈
感谢您对文博时空原创内容的关注,我们将过往的精华内容汇聚成典藏级书籍《至美国宝》,里面包含 1000 张高清文物影像及讲解。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进入下方视频,点击左下角链接购买。
图片 | 杜广磊
排版 | 黄思琦
设计 | 尹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