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专访中创碳投董事长唐人虎:商业银行要设立稳妥可行的碳中和目标,建立目标追踪与披露常态化机制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专访中创碳投董事长唐人虎:商业银行要设立稳妥可行的碳中和目标,建立目标追踪与披露常态化机制)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雷椰 记者李德尚玉 北京报道

作为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重要区域,亚洲主要商业银行在促进绿色转型、支持低碳发展上的努力,对全球气候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

近日,根据中创碳投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亚洲地区主要商业银行气候相关信息披露洞察(2024)》(以下简称“报告”),在气候信息披露“四大支柱”中,亚洲地区主要商业银行在治理层面的整体披露表现最为突出,整体披露得分率为84%;其次,在风险管理层面的整体披露得分率为57%;在战略层面的整体披露得分率为54%;而在指标和目标层面的整体披露得分率仅为45%,披露率及披露质量均有较大提升空间。

中创碳投董事长唐人虎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我国银行在气候披露方面的表现并不逊色,甚至在某些方面更为出色。比如,中国的银行机构在发布报告时所参考的标准呈现出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的特点,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规模较其他亚洲地区银行更高。但是这些背后的“努力”,在部分机构的报告中并未得到充分披露。

“建议银行机构持续提升在治理、战略、风险管理、指标和目标四大支柱框架内的气候信息披露详尽程度,积极拓展各项分析与披露的广度与深度。”唐人虎表示,未来如何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很重要,在遵循国际准则和相关要求的前提下,要把中国银行机构在气候行动方面的实践,用国际化语言表述清楚,展现中国的ESG特色。

《21世纪》:全球ESG气候信息披露呈现什么趋势?

唐人虎:近年来,全球可持续信息披露迎来了“国际考纲”,《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第2号——气候相关披露》(IFRS S2)被视为全球范围ESG气候相关信披的参考标准。2024年是我国可持续披露监管元年,这一年,一系列ESG政策密集出台,证监会指导三大交易所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财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

2024年,全球ESG实践方面有新动态。例如,SBTi(科学碳目标倡议组织)承诺名单中已经移除了国际多家企业,被移出的企业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建立并验证其减排目标。从气候变化的角度看,完成减排目标的困难程度超出预期,很多仓促定下减排目标的机构或企业,实现目标的期限都在延误。建议企业及金融机构在制定减排目标时,先准确全面地摸清碳排放“家底”,预测不同情境下的碳排放情况并分析可行的降碳路径,进而提出科学的减排目标,并建立目标追踪与披露常态化机制。

《21世纪》:对于商业银行进行ESG气候信息披露情况分析是否参照国际标准?

唐人虎:此次发布的报告是全球首份关于亚洲地区主要商业银行气候相关信息披露情况的分析报告,主要按照权威国际标准《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第2号——气候相关披露》,开展本次银行气候信息披露的梳理和评估。

我们选取了亚洲地区9个国家或地区的50家代表性商业银行,涵盖中国、韩国、日本、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印度、马来西亚等。系统梳理及评估了50家主要商业银行在治理、战略、风险管理、指标和目标等四大支柱方面的气候信息披露进展。

根据IFRS S2准则强调四大支柱:治理、战略、风险管理、指标和目标。亚洲的银行机构在指标和目标方面的整体披露得分最低,需要重点加强相关披露表现。

《21世纪》:商业银行在ESG报告披露方向有何特点?

唐人虎:商业银行好比全球企业ESG披露的“放大器”。虽然银行机构本身在建筑物、办公、交通及员工碳排放方面的总量并不大,但是银行机构的资产客户碳排放量巨大。

本次报告选择了商业银行,而没有选择政策性银行。因为亚投行、亚开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与国际政治关联,需要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方面做出引领。但商业银行并非如此,从投资的项目数而言,商业银行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

根据参评银行2024年发布的2023年各类气候相关披露报告,我们对其气候信息披露表现进行评估,并筛选出了前50%披露表现优秀的25家银行名单。

其中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杭州银行等9家内地商业银行,东亚银行、恒生银行等2家香港地区商业银行。

另外,筛选了14家亚洲其他国家的商业银行,包括马来西亚、日本、韩国、新加坡各3家,菲律宾和泰国各1家。我们在报告中精选总结了在总体及四大支柱披露方面表现优秀的13个实践案例,希望能够生动地为银行同业提供优秀实践参考。

《21世纪》:中国地区的银行与亚洲其他地区银行相比,ESG气候信息披露情况如何?

唐人虎:不少国内代表性商业银行的披露表现走在了亚洲同业的前列。中国的银行机构气候相关信息披露有几个特点。

一是在发布报告时所参考的标准呈现出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的特点,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规模较其他亚洲地区银行更高。

二是中国多数银行机构将ESG因素纳入客户信用分析,注重业务相关气候风险管理。

三是范围1、范围2排放信息披露成熟度较高,范围3(15个类别)排放信息披露正在逐步完善,其中投融资碳排放披露方面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四是内地银行机构多设置碳中和目标,香港银行机构多设置净零目标。

我们也发现,像新加坡、韩国、日本这些国家的部分头部银行已经在严格遵循相关国际规则,在气候信息披露方面已经步入到相当全面和成熟的阶段。在适应国际准则方面,国外的部分商业银行体量更小,对国际体系的适应会更容易。

《21世纪》:如何看待商业银行ESG披露本土特色与国际标准之间的关系?

唐人虎:中国的商业银行在气候披露方面表现并不逊色,甚至在某些方面更出色。比如,中国的银行机构在发布报告时所参考的标准呈现出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的特点,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规模较其他亚洲地区银行更高。

但这些背后的“努力”并未得到完全且充分的披露。就好像一位参加高考的学生,尽管解题能力出众,但如果在填写答题卡时,将部分答案涂到了框外,那么结果自然无法被系统正确识别。因此,未来如何能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很重要,在遵循国际准则和相关要求的前提下,要把中国的银行机构在气候行动方面的实践,用国际化语言表述清楚,展现中国的ESG特色。

在参与制定国际标准方面,银行机构需要大踏步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在很多国际标准和体系的建立过程中,我们的融入度还不够。通过这份报告,大家或许发现ESG国际标准和体系还存在不合理、不科学之处,任何一套标准和体系不可能适用于全世界,需要每个参与主体将好内容融入规则体系,推动全球ESG披露往前走。

《21世纪》:指标和目标不明确是亚洲银行机构普遍面临的问题吗?

唐人虎:亚洲的银行机构在指标和目标方面得分最低,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亚洲出现的问题,2024年出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高盛、富国银行、花旗集团等华尔街金融机构,纷纷宣布退出由联合国支持的净零银行联盟(Net-Zero Banking Alliance,NZBA)。很多机构对于过去制定的碳中和目标也在修正。碳中和目标的制定需要不断地验证,尤其对商业银行机构来说,真正属于商业银行的资产只占2%-3%,大部分来自社会资产,商业银行有更严谨的风险管理要求,需要科学地设立稳妥可行的碳中和目标。

《21世纪》:你怎么看商业银行设立的碳中和目标?

唐人虎:根据我们的研究,亚洲地区至少有27家商业银行设定了碳中和或净零排放相关目标。超五成的参评银行披露了自身运营的净零排放或碳中和目标,目标年份集中在2030年—2050年;近三成参评银行披露了投融资的净零排放或碳中和目标,目标年份集中在2050年左右。

我认为,碳中和目标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的。以范围1、范围2狭义的目标来看,银行自身排放可控程度相对较高,在期限之内能完成目标。有的银行还会支持减排项目,购买碳指标,实现名义上的碳中和,但如果全部靠“买买买”的方式,有漂绿嫌疑。

对于银行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减少范围3的碳排放。通过对供应链企业的碳排放管理,银行能够推动供应链整体的绿色低碳转型。我们可以看到,半数参评银行披露了范围3,还有半数没有披露。我觉得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强制性的披露要求和考核不够,原来对商业银行绿色金融的主要考核指标是绿色信贷余额等指标,但是对于范围1、范围2和范围3碳排放的披露要求不够明确,对于气候行动表现在考核指标中的权重也有待加强。

二是银行机构的减排程度并没有统一,期待未来相关部门出台更多的指导性意见。另外,银行需要做好贷前评估风险、贷中监督风险等综合的气候风险防范。

三是如何推动投融资减排。商业银行不会像政策性银行一样把50%的资产投向气候变化领域,如何将商业银行的业务拓展与碳中和目标这两者有机地衔接起来,是目前商业银行普遍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实习生刘娟对本文亦有贡献)

fund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恒生银行盈利能力优秀,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