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秒短视频,无数商家血本无归!吃车厘子会中毒?专家:可能性极低)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李佳英 广州报道
近日,不少人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称,在食用了一定数量的车厘子后,出现了腹泻、呕吐等症状。这些描述迅速在网络上发酵,引发了公众对于车厘子安全性的担忧。一部分人将这些症状归咎于车厘子中所含的铁、钾元素,另一部分人认为车厘子含有的氰甙导致“中毒”。
针对上述讨论焦点,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中国科协科学传播首席专家范志红,深圳市中医院营养科主任曾瑶池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做出解答。
是否会导致氰化物中毒?
范志红:车厘子,也称欧洲甜樱桃。车厘子属蔷薇科水果,其果仁或果核中含有苦味的氰苷。氰苷本身是无毒的,只是当植物细胞结构被破坏时,含氰苷植物内的β-葡萄糖苷酶可水解氰苷生成有毒的氢氰酸。但是,车厘子果肉中根本不含有这种毒素,只有打碎果核并吃食用,才会接触到毒素。人们一般不会有意去吃车厘子核仁,因此车厘子核使人中毒的情况非常罕见。
氰苷也很容易去除。由于氰苷对热不稳定,因此彻底加热是去除氰苷最有效的方式。研究发现,煮沸可以除去90%以上的氰苷。目前国际上通用建议都是不要生吃这些含氰苷的食物。
是否会导致铁中毒?
曾瑶池:车厘子含铁导致“中毒”的说法,实际上源于公众对铁元素的误解。从医学角度来看,铁元素分为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两种形式。非血红素铁主要存在于植物性食物中,如菠菜、红枣、车厘子等,因颜色与血液相近而被误认为具有补血功效,但实际上它们的铁含量及吸收利用率并不高。即便车厘子的铁含量略高于某些水果,但由于其吸收利用率有限,因此引发铁中毒的可能性极低。
是否会导致腹泻、便血?
曾瑶池:食用少量车厘子即导致腹泻,这更可能与个人体质有关,而非车厘子本身的问题。出现腹泻等症状可能是由于个体脾胃功能较弱,或同时摄入了其他影响胃肠功能的食物,导致胃肠功能紊乱。此外,也不能排除食物不耐受的可能性,对于特定食物表现出不良反应的个体,建议进行食物不耐受检测。
车厘子中含有大量的花色苷等物质,如果一次性摄入过多车厘子,导致花色苷摄入过量,可能会使大便呈现黑色或小便呈现红色。这些天然色素对人体无害,会随食物残渣排出体外,引起粪便颜色变化,属正常生理现象,与血便截然不同。血便通常具有特定的形态和气味,如呈现暗红色或柏油样,并伴有腥味。若怀疑自己出现血便,应及时到医院进行粪便潜血检查以明确诊断。
鉴于车厘子为外来食品,中国传统中医典籍中对其性味归经未有详尽记载。从一般情况来看,车厘子性质平和。
然而,两类人群需谨慎控制车厘子的摄入量:
一是血糖控制不佳的人群,因为车厘子含糖量较高。但血糖控制良好的人群,可适量食用,因车厘子血糖生成指数(GI)约为22,属于低GI食物范畴。糖尿病人要把握每天吃的食物的总热量,比如若每天吃200克水果,那么就最好减少25克左右的主食(生重)。
二是肾功能衰竭且血钾水平高、未接受透析治疗的患者。钾是人体维持血压健康和改善心肌收缩能力的重要元素,因此,适量摄入车厘子对心血管健康大有裨益。但车厘子不属于低钾水果范畴,每百克车厘子中钾的含量约为232毫克。对于这类患者,建议食用如木瓜、火龙果、桑葚、雪梨等含钾量较低的水果。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健康人群还是患者,均应遵循适量原则,食物的摄入量应根据个人体质和健康状况合理确定,不可仅凭食物种类或剂量盲目判断。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每人每天应摄入200至350克水果。考虑到车厘子包含核的重量,建议每次食用不要超过一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