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制造现象级短剧之后:丰行文化和它的《无双》)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吴佳霖 西安、深圳报道
时势造就英雄。
2023年8月,短剧《无双》空降小程序,播出8天刷出投流消耗超1亿元的奇迹。从此之后,1天流水超过千万元成为每部短剧所追求的标杆,《无双》的成绩成为男频短剧所不可逾越的高山。
也正因《无双》,2023年成为男频短剧的黄金一年,其背后所代表的微信小程序短剧、付费模式、男频模板、打脸爽感等标签成为人们对于短剧的初印象。《无双》火了半年后,2024年春节档的《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才闯入赛道,以单日充值2000万元的成绩给短剧带来女频为首的新一年。
“2023年是男频年,2024年是女频年。2023年我们刷新了很多短剧的记录,其实我们公司2024年的营收反而不如2023年好,但是我们很高兴看见这个行业在发展,我们也在逐渐调整适应。”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无双》出品方丰行文化CEO李涛表示,“2025年,我们会吸收新鲜血液,重新出发。”
不会再有任何一部短剧超过《无双》了。
“《无双》火了之后,每天都会接待很多媒体和同行,每个人都来和我讨论这部剧里面的情节和动作,问我有什么特殊的意义,试图挖掘出它爆火的秘诀。但实际上,我也不知道。”面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提问,李涛提起当年的情形笑得有些无奈,“如果要我总结的话,我可能会说,在有合理逻辑的基础上,它代表着咱们作为老百姓最朴素的、惩恶扬善的期待。“
作为《无双》的导演,如今已经是丰行文化总导演的张孝君则认为,《无双》的成功来自于正确的时机,与精诚的团队:“面对疫情的冲击,我们当时做信息流广告,没什么生意,就快撑不住了,那个时候接到了《无双》这个本。从一开始丰行只有一个短剧剧组,我们6个创始人一起干,到后面《无双》爆火之后丰行迎来了多次规模的扩大,现在我们每个月的产能都在15部以上,公司的全职人员已经达到了140多人。”
“丰行可能是当初唯一一个一整个剧组去做全职短剧的公司。我们当时也都是干技术出身,对于出品的品质有自己的诉求,希望全职人员长期磨合,而不是传统影视的临时组建。”与《无双》狂霸酷炫拽的剧风不同,张孝君却有着浓浓的书生气质,以电子计算机专业毕业,说起话来也是条理清晰,“短剧剪辑在行业中极为重要,需进行大量二创甚至三创。因短剧筹备周期短,无法像电影、网剧那样充分准备分镜等,剪辑师不能仅按剧本剪辑,而要深入理解剧本、角色设定,像后期导演般思考,有时甚至需重新编构内容,使剪辑出的作品精彩且与剧本有差异。”
行业里提起《无双》,人们会想起它所代表男频短剧飞速发展的1年,会想起小程序短剧和付费模式还能产生千万级别流水的时代。
西安的很多短剧公司都很怀念那一年。公司的效益好,人员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兄弟团队加入这一行,转行全职的短剧团队,一直干到现在。
“说来也不怕笑话,丰行文化6个创始人,都是‘泥腿子’,9年以上的兄弟情谊。在此之中我学历最高,算是个本科生。后来越来越多的兄弟加入进来,现在干得还算比较好。”当李涛分享自己的“白手起家“史。
李涛认为,是西安的兄弟们一起“裸奔”将短剧干出来后,受到短剧行业和媒体的关注,才让西安成为“短剧之都”。
一段广为流传的数据显示,2023年的全国微短剧中,西安承制团队的短剧作品占整个短剧市场爆款量的80%。即使是女频后来居上的2024年,DataEye发布的百强短剧承制榜中,西安占比22%,上半年排名全国第一:西安上榜短剧超过300部,投流超16亿。
在公开的互联网信息上搜索李涛,会发现他始终频繁地在各大短剧论坛发言、分享,每个月都在接受媒体的采访,永远冲在短剧行业的第一线,据他说,“一年坐了73次飞机”,像是个外界所认为的“成功企业家”。
丰行文化的CEO李涛身上被贴上了太多复杂的标签,但他自己却始终认为自己只是“脑子很笨的大老爷们儿”,可能就是有点儿“陕西人的团结靠谱”和“肯吃苦、干事认真”。
但就是这帮“西北大老爷们儿”,在短剧市场最矇昧的时候靠着一股蛮劲儿和狠劲儿,“能干就干,干不了也得想办法干下去”。
“西安的第一部短剧是2021年年底拍的,那个时候大家的业务几乎都停摆了。是一个老大哥听说有短剧这个事情,然后大家互相找人看能不能办成事儿,第三个兄弟公司找到我,正好我公司这几个兄弟都在一起,我就说我能干。所以西安的第一部短剧是我带着我的团队干的,实际上又是这几家兄弟公司互相帮忙,相互促进,才有了第一部短剧。”李涛提起当年,“兄弟”这个词频繁挂在嘴边,“在西安的这帮兄弟里,我先做了这个事儿,我觉得这个事儿可以干,我就和兄弟公司说大家一起来,所以大家就团结起来了。”
在短剧之前,西安是信息流广告公司的聚集地,网文改编成的吸睛短视频早在2019年前便随着电商软件的风靡而进行了病毒式转播。成熟的后期团队、丰富的演员资源、多样的拍摄道具与场景,构成了西安从信息流公司转型成为短剧公司的坚实桥梁。
对李涛来说,干短剧的前期是“没得挑”,干出成果后就要“好好干”,因为“没人能笃定一个产业的预判”,那就扎进去干。但好在绝处逢生,这个活儿还真给“脑子简单、干事靠谱”的兄弟们干出来了。
“2022的后半年,短剧的制作费从3万逐渐涨到10万,这个利润率让我们觉得还有搞头。到2023年,西安的一些团队已经生产出爆款了,就有分账的概念,到手能有十几万,大家一看这是好事,那就接着干。”李涛说到这里,把采访时抽的第三根烟拿得离记者远了一些,“咱们公司现在一百多号人,运营成本很大,得养起团队,有得干,还能干,那就继续好好干。”
但到了2024年,听花岛领衔女频,《执笔》《引她入室》等精品微短剧轮番上线,“微短剧+”的新业态吹进文旅新风,长剧资方纷纷入局,端原生、IAP、IAA等模式三分天下,政策方面的监管也开始逐步引领微短剧的走向。
据中国网络视听协会《2024微短剧行业生态洞察报告》,2024年个平台共上线微短剧3万多部,呈现更加多元的题材选择趋势,以家庭、都市、情感等为代表的女性题材迅速崛起。其中,家庭题材占比从2023年的2.6%增长到8.0%,都市题材从15.5%增长到23.7%,情感题材从37.8%增长到39.6%。
局势变了,但好在人还在,团队也成熟了。“咱们几个兄弟公司的关系一直很好,制作层面、内容层面大家都经常会交流。比如在2023年的时候,我们的爆款多,谁的剧上榜了就来请客,谁爆了谁就买一箱茅台。”提起当年趣事,李涛情不自禁地微笑起来。
而如今,李涛向记者展示他在自己母校西京学院的新身份——短剧行业导师。
西安是一座神奇的城市。
“我当年逃课,差点挂科,是因为给校电台干活,我们校长觉得我是个人才,后来就留校任教一年。前段时间母校的院领导促进了学校里一个新短剧人才专业的培养项目,并让我学校的短剧专业导师。学生培养出来之后就可以立刻就职咱们短剧相关的岗位。”提起自己与母校西京学院的特殊缘分,李涛的前半段是唏嘘,后半段是自豪。
在李涛给记者转发的链接里,西京学院传媒学院于2024年12月15日举办了“微短剧高质量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论坛,李涛的身影出现在学校的大会堂中,从学子变成了与教授同等规格的分享者,分享的主题是《新链路·新思路:竖屏短剧的未来》。在这个论坛上,西京学院微短剧人才培养基地揭牌,丰行文化等12家企业成为微短剧人才培养基地联盟单位。
短剧公司在招聘公司新的人才时,也提倡能力大于学历,实操大于理论,“大胆鼓励支持有创作能力的新导演、新人员往上走”。
报告显示,据调研估算,2024年,我国微短剧行业直接就业岗位约为21.9万个,间接带动就业岗位达42.8万个,微短剧总计带动约64.7万个就业机会。从收入水平上看,导演、编剧、投放等多个岗位平均月薪过万,部分岗位月薪高达2万元。
公开信息显示,陕西设立陕西微短剧产业扶持资金,仅在西咸新区就注册成立影视公司600多家。
“新入职的导演一定要支持他们用新的方式去创作,不能把咱们过去的模式变成年轻孩子的紧箍咒、限制他们的可能。咱们需要更多年轻的、有想法的、有业务能力的年轻人,来注入一些新鲜血液,去淘汰一些咱们落后的东西。”李涛举了个例子,一位科班出身的新导演,上手拍的第一部戏反响就非常好,“认知是第一生产力。”
“要有人才培养体系。这个体系也是为了公司的业务提升,永远不要趋于形式上的东西,务实不务虚。作为制作公司来讲,一定有规则和制度,且是为了生产服务。”李涛确切地认为,“一定是这样。”
丰行文化门口有一个很大的玻璃猫房,猫房里有三只猫,一只乳白,一只橘白,一只狸花。00后前台小姐姐告诉记者,这是一只母猫生下的一窝猫崽,被主人弃养之后就一直养在这里。
一个没留神,一只大胆的乳白猫跳出了猫房,甩着长毛的尾巴,在新的空间里窜出去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