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专访星际荣耀联合创始人何光辉:太空“大航海”时代,民营火箭企业走到哪了)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雷若馨 深圳报道
去年11月30日,中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在海南启用;16天后,中国星网在海南文昌成功实施首次批量组网发射。
作为卫星进入太空的唯一载体,火箭的技术进步直接决定了卫星的发射频率和成本;而卫星市场的发展则反向决定了火箭的市场空间。正如星际荣耀联合创始人何光辉的比喻:卫星是“货”,火箭是“船”,二者相互依存,同步发展。
2016年,星际荣耀航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星际荣耀”)成立,何光辉也成为国内首批涉足商业航天领域的企业家。成立不到3年,星际荣耀便成功发射了第一枚入轨火箭,成为了中国第一家、全球第三家成功完成运载火箭入轨发射任务的民营商业航天企业,并于2024年荣登《胡润全球独角兽榜》。
与马斯克的Space X一样,星际荣耀注重技术创新和快速迭代,但策略不同。前者通过大量“烧钱”的试验试错实现快速迭代。后者则采用“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发展路径和“重创新、轻资产”的经营模式。
迄今,星际荣耀先后组织了13次固体、液体火箭及防务型号的发射及试验任务。该公司目前研制中的双曲线三号,一次性的运载能力达到14吨,与长征七号相当,并将于今年开启“入轨+海上回收”飞行试验。
2024年10月,星际荣耀在深圳宝安落下一子,助力深圳空天产业蓬勃发展。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何光辉。此前,他就职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曾数次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在采访过程中,这位火箭总指挥对商业航天的未来充满信心。
(星际荣耀联合创始人何光辉)
他认为,中国民营商业火箭企业与Space X的差距正在缩小,而2026年将会是星际荣耀商业化的元年。
谈及商业航天,大洋彼岸的Space X无疑是最耀眼的标的。
2024年,Space X占据全球火箭发射总量的50%,发射荷载数量占比甚至高达87.7%。面对这样的“巨无霸”,何光辉却显得十分淡定。他笑着对记者说:“我们和Space X的差距,就像是一个高中生和一个大学生。虽然现在我们还追不上,但我们跑得很快。”
动态来看,Space X的猎鹰火箭从1号试射,到9号完成回收,用时9年才开启商业化的征程。如果2025年的海上回收试验成功,那么星际荣耀的用时则为6年。
何光辉认为,从纯研发角度,特别是原创性领域并无太大差距。而从商业航天角度来讲,具有显著的三大优势。
一是资金效率与发展速度优势。根据Space X披露的财务数据,2022年至2023年两年间,该公司共计耗资高达85亿美元(约合610亿元人民币)。相比之下,星际荣耀2024年的花费仅为10亿元人民币左右,预计2025年也在同等规模。
何光辉表示,目前国内的商业航天领域,年投入在5亿元以上的企业就能留在赛道上比拼,“性价比”明显更高。据悉,星际荣耀对标猎鹰九号的双曲线三号也将在今年完成首次发射并执行海上回收任务。
二是群体效应的竞争环境。中国商业航天领域拥有数家头部企业,形成了类似“班级读书”的竞争环境。
何光辉笑着比喻道,国内商业航天企业就像一群“同班同学”,彼此激励,你追我赶,共同推动技术迭代和效率提升。他充满信心地表示,最多2~3年,国内就会有企业将达到Space X猎鹰9号的可回收水平,实现大跨步。同时,各企业在商业模式和产品定位上存在差异化,为商业航天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进一步丰富了行业生态。
第三,产能与成本优势。依托强大的制造业产业链和工程建设能力,企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实现产品研发和生产。例如,星际荣耀落地深圳后,能够在周围50公里内配齐所有箭上关键单机所需的电气产品零部件,效率极高且成本较低。
目前,根据互联网相关信息,中国大型的星座计划有中国卫星的“星网”、垣信卫星的G60星座(“千帆星座”),分别计划部署1.3万、1.5万颗低轨卫星。此外,还有银河航天、国电高科等公司也在筹划自己的卫星互联网项目,整体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以“星网”的1.3万颗卫星为例,按照一箭10星的运载量计算,共计需要1290枚火箭。且低轨卫星在轨寿命为3~5年,以5年寿命计算,2029年之后,除去新发卫星,每年还需补发数千颗卫星。
何光辉预计,仅在星网计划中,中国商业火箭可预期的发射次数至少在400次。
传统航天常常与大漠孤烟的西北、传统航天重镇北京相绑定。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南方地区在航天领域没有一席之地。何光辉表示,虽然此前很难从表面上看到火箭在南方地区制造或发射,但从产值的角度讲,南方地区过去的航天参与度并不低。数据显示,广东是除北京地区外,我国航天装备上游核心电子元器件及零部件优势企业分布最多的地区。
从发射条件来看,离赤道越近,地球的离心力越大,发射火箭的燃料成本就越少。且海上发射和回收任务具有灵活机动、落区安全的优势。因此,何光辉表示,未来的商业航天发射环节必然会放在南方。
于文昌或阳江近岸发射,通过海上回收船回收,这样的火箭发射场、着陆回收区选择更加合理安全。不久的将来,时间会证明这是重复使用火箭较为安全可行的选址。
在商业航天领域,整个发射环节对所在地的产业带动力极大。何光辉形象地比喻道,火箭是“船只”,而发射场就像一个码头,人流、物流和资金流都会向这里汇聚。
在资源汇集的“太空码头”抢先建设布局,是星际荣耀落地资产的核心逻辑。因此,星际荣耀也在逐步加大在海南和广东的重资产投资。目前,其在海南的投资额已达6亿元,主要用于火箭回收、动力系统和厂房建设;未来,将在深圳主要针对火箭上的电气设备进行深入布局。
何光辉透露,星际荣耀也在关注正积极争取海上火箭常态化发射点的阳江,“如果阳江哪一天做发射场,星际荣耀依旧会是第一批落地的。”
码头之外,连接的是星辰大海。
近地轨道的光伏发电效率是地面的3-4倍,如果能解决无线能源传输问题,太空能源将成为地球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何光辉提到,与卫星一样,太空经济目前也受限于火箭技术的发展。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和麦肯锡发布的报告,到2035年全球太空经济规模有望达到1.8万亿美元。尽管仍处于早期阶段,但随着火箭技术的不断突破和成本的持续下降,太空经济将在未来数十年逐步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最终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旦火箭的天地运输成本显著降低,太空经济的潜力将迅速释放,如太空工业、太空农业、太空能源、太空旅游等多领域新增长点将会迸发。
对此,何光辉充满期待:“就像大航海时代开启了全球贸易的新纪元,太空大航海时代也将带来全新增长机遇。”
回到今年——2025年将是星际荣耀商业化道路上的里程碑式节点。根据计划,今年年末,星际荣耀将实现双曲线三号的发射和海上回收,完成产品闭环。这一里程碑式节点对标Space X的猎鹰9号,后者正是Space X实现商业化的起点。
不过,在完成闭环后,还需通过2-3次发射来对火箭进行技术迭代,验证产品的可靠性,并逐步优化成本。何光辉表示,如果进展顺利,星际荣耀及整个行业有望在2026年底具备大规模、稳定提供市场产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