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陈毅元帅与浦江陈菁的影像缘)
2025年1月19日上午,开国元帅陈毅之子、曾先后担任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等职务的陈昊苏先生,致信浙江浦江籍知名人士、上海三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陈必寿先生,向浦江陈菁影像馆的开馆表示热烈祝贺。
信函内容如下:
“陈必寿同志:经吴重生同志介绍,得悉新四军第一位女摄影家陈菁的影像馆将于明天在浙江浦江开馆。我谨表示热烈祝贺!陈菁同志作为新四军第一位女摄影家,用手中的照相机对日本侵略军作顽强的斗争,记录下新四军对日作战,开辟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光荣成就,为中华民族伟大的解放事业作出重要贡献。我要特别提及1942夏在苏北停翅港新四军军部所在地,她曾为代军长陈毅及夫人张茜拍照,我作为陈毅军长刚出生的孩子,也荣幸地成为她摄影的对象。现在回看她当年为我在父母怀抱中成长而拍摄影的照片,是我迄今八十三年人生的光荣起点,我对陈菁这位战地摄影记者怀着深深的敬意!我向你及众多的陈菁同志后代致以衷心感谢,预祝影像馆得到社会大众和家乡父老的关心爱护而取得圆满的成就!.....”
2024年4月23日,我最后一次以中国摄影出版社总编辑的身份参加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与陈昊苏先生相谈甚欢,我向陈昊苏先生汇报了新四军第一位女摄影家陈菁的光辉事迹以及陈菁侄儿陈必寿创办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企业、矢志报国的故事,陈老欣然题词:“弘扬铁军精神,办好新四军陈菁影像图书馆”。
2022年4月22日,我在《解放军报》上以《“一鉴居”往事》为题,发表文章,全文如下——
浦江县城解放西路135号,是红色摄影家陈菁故居所在地。当我取道上海,与当地有关部门负责人一起,“按图索骥”找到陈菁故居时,这里正在大兴土木,准备对故居进行改造。我们穿过满地的木板屑,沿着木板搭建的楼梯“嘎吱嘎吱”爬上二楼,有恍若隔世之感。
从楼梯口侧身进入二层阳台,发现因废弃多年,这里已杂草丛生,有一株已经干枯了的狗尾巴草居然有一米多高!这个阳台上除了杂草,就是遍地的瓦砾。我俯身捡起一片残瓦,想到这片瓦也许就是陈菁当年从这里出发去皖南参加新四军的见证者时,心里升起一股莫名的情愫。
听说陈菁故居曾是民国时期浦江县城最早的照相馆之一,是地下党的交通联络站,我的心中充满好奇。照相馆叫什么名字?陈菁参加新四军之前一直在这家照相馆工作,一定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照片吧!这些影像资料如今在哪里?
在赴浦江寻访陈菁故居之前,我在上海策划了“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红色摄影家陈菁精神传承座谈会”,与陈菁的侄儿、年近八旬的陈必寿先生有过一番长谈。陈必寿于三十年前创建了上海三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说起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仙逝的姑妈,陈必寿难掩悲伤之情。他的姑妈陈菁原名陈梅鹤。抗战爆发后,毅然放弃了相对安逸的生活,参加了新四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组织上将她调到新四军军部摄影室工作。摄影室条件简陋,工作量大,胶卷和印相纸稀缺,这就要求冲晒照片时要格外细心,每一张都要物尽其用。为了减少器材消耗,尽量不出废品,在叶挺将军的亲自指导下,她练就了冲印照片的好手艺。仅1939年,由陈菁洗印放大的照片就有近万张。在艰苦的环境里,陈菁练就了从照片拍摄到冲洗、影印,标注图说等影像传播全流程的本领。她拍摄的摄影作品,题材广泛,包括新四军军事训练、政治学习、文化生活及前线杀敌等。这些照片有的在报刊上发表,有的被爱国华侨带到国外。她还为美国女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采访报道新四军活动,提供摄影和照片洗印上的帮助,为支持抗战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陈必寿的父亲陈镜明即陈菁之兄。陈菁的父亲陈宝荣是远近闻名的民间画师,走村串巷,为当地居民提供肖像绘制及书画装裱服务。照相技术传入国内后,陈必寿的舅舅蒋治介绍陈镜明到上海拜师学习摄影技术,学成后在县城开了一家照相馆,一为生计,二为掩护蒋治开展地下革命活动,陈菁成了这家照相馆好就是地下交通站的主力。在此期间,她初步掌握了冲胶卷和洗印照片的技术。当年,照相尚属时尚消费,一鉴居的顾客群体经济能力相对较强,文化素养相对较高。照相馆不但使陈家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也打开了陈菁的眼界,为她日后走上革命道路埋下了伏笔。
因父母早逝,陈必寿从小和姑妈陈菁相依为命,姑侄感情很深。因为对红色摄影的价值和意义所知不多,导致在陈菁去世后,家中很多老照片未能得到妥善保管。每念及于此,陈必寿痛惜不已。
参加革命后,因当时革命队伍中的人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为方便辨识,陈梅鹤曾改名“陈青”,后陈菁决定放弃曾用名“陈梅鹤”,改名为“陈菁”。“菁”本义指草本植物的精华,引申为一切美好的事物。“重生”后的陈菁立志要为建设富强美好的新中国而奋斗。仿佛是命中注定一般,陈家合该与摄影艺术结缘。你看,陈菁兄长名镜明,取“照镜子以明白事理”之义,这跟照相为事物存真不是如出一辙吗?当年,陈菁弃“梅鹤”而不用,体现了一位进步青年的革新精神和斗志。而“陈必寿”之名,不正是承接“梅鹤”而来?古人以梅、鹤等寓意高洁、长寿。祈国运永昌,做“百年基业”,正是陈必寿创建上海三思电子工程有限公司的初衷。显示屏是影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跟摄影技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如今“三思”公司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显示屏和照明产品专业制造商,为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和四川西昌、甘肃酒泉、海南文昌卫星发射场提供的整套LED显示及系统,以超高清画面、零误差的传输速度及可靠稳定的运行系统,向全球展现了中国显示屏制造技术的魅力。陈镜明、陈菁等先辈地下有知,该是何等欣慰啊!
陈必寿的母亲蒋水梅是建德市三都镇乌祥村人,他的舅舅蒋治于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5月,任中共丽水县委书记,以新知书店经理的公开身份作掩护开展党的地下工作,抱病主编《浙江潮》。1940年12月,在皖南屯溪病逝,归葬乌祥村。建国后,人民政府追认蒋治为革命烈士。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石西民亲自为其撰写碑记。抗战期间,浦江县城被日寇占领,陈镜明夫妇带着年幼的陈必寿在地处崇山峻岭之中的乌祥村避难。“舅舅蒋治当时就有便携式相机,我见过,20世纪50年代被杭州来的上级带走了。”陈必寿如是说。
我在浦江陈菁故居门前久久伫立,想到浦江县有关部门希望能恢复故居在开办照相馆和中共地下交通站时期的旧貌,将陈菁故居打造成“陈菁影像图书馆”,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浦江县城被日寇侵占期间,陈镜明曾带家人到建德避难,会不会把照相馆的器材搬到建德去?”当我说出自己的想法时,与同行者方汶、何敏、张解民、陈再红等不谋而合。大家决定当场出发,前往建德寻访陈镜明陈菁兄妹的遗踪。
汽车在山间小路上穿行,一路颠簸,约摸过了两个多小时,终于到达四周青山环绕的建德市三都镇乌祥村。令人惊讶的是:蒋治烈士故居的木门上钉着两块铁皮牌子,上面一块写着“历史建筑重点保护”八个字,落款是“建德市人民政府,2010年4月”,下面一块是门牌号,上书“三都镇乌祥村135”。陈菁故居现地址是浦江县解放西路135号,而蒋治故居居然也是135号!
到达该村的第一件事,我们先去蒋治烈士墓前缅怀先烈,默哀,献花,尔后瞻仰蒋治烈士故居和蒋治烈士纪念馆,我们向蒋治烈士的儿子、退休教师蒋利平说明了来意。因为地处深山,交通不便,蒋治烈士故居得以完整保存。蒋利平带我们走上木结构老房子的二楼,指着二楼一堆旧家具说:“老一辈遗留下来的东西,基本都放在这里,你们找找看!”很快,我们发现了一个木箱子。油漆已经褪色成为浅红,木箱子的一侧镌刻着“一鉴居照相”五个镂金大字。“鉴”字为金字旁的繁体字“鑑”,“一鉴居”三字从右到左横排,“照相”二字竖排,镌刻有文字的这一面木板有一条竖状裂纹。木箱子内空无一物,但这“一鉴居照相”五个镂金大字仿佛是从黑夜里嘣出来的五颗闪亮星星,令我们一行人激动不已!
从浦江县解放西路135号到建德市三都镇乌祥村135号,“一鉴居照相”有着怎样颠沛流离的经历?斯人已去,幸有遗物见证,真是时光不负有心人!在乌祥村村口,抬头仰望青翠无比连绵起伏的山脉,我不觉陷入了遐想之中。古代对“鑑”的解释是多义的,谓之镜,谓之照,谓之戒,谓之察,等等。由此我想,古人既有名又有字,正如刘备字玄德,张飞字翼德一样,一鉴,有可能是陈镜明的字。一鉴居,鉴,包含了鉴定之意。光影造像的意义就在于一瞬即是永恒,一鉴可定。任何一位来照相馆拍照的人,都是在向历史交出自己的一个真实瞬间。这既是个人的瞬间,也是时代的瞬间,社会生活的瞬间。而每天都在不间断地见证这种“瞬间”的摄影师是多么伟大而又幸福的人啊!按下快门的“咔嚓”一声,看似十分轻松,但从历史和艺术的角度来看,这一声“咔嚓”又是十分严肃的,因为那是在为史存照,为后人留证。我曾见过一些民国时期的老照片,照片上多有毛笔题词,类似于国画的题款,可见旧时照相设备虽然简陋,但每一张照片都受到摄影师的善待和主人的珍爱。遥想当年,走进“一鉴居”的人,又有哪一位不想把自己的美好形象留与后人,以为永念?“一鉴居”的摄影师陈镜明陈菁们在定格美、创造美、传播美的同时,又何尝不是在记录着历史?
从建德回到浦江县城,我们再次造访陈菁故居。当年“一鉴居”所拍摄的照片散落民间,经受了战火的洗礼和历史的考验,如今安在哉?今天的我们已无从考证当年陈菁是如何萌发弃商从军、矢志报国的念头的,只知道她从解放西路这一扇古朴的木头门走出去的时候,是义无反顾的。愿“陈菁影像图书馆”早日建成使用!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到了2025年1月20日陈菁影像馆开馆的日子,由中国女摄影家协会和浦江县委宣传部、县文广旅体局、县文联等有关部门共同主办的“时代的追光者一一陈菁、侯波、邵华摄影作品联展”同日在浦江开展。
诚如展览的前言所言:在岁月的长河中,陈菁、侯波、邵华三位杰出的女摄影家宛如熠熠生辉的星辰,她们手持镜头这支如椽巨笔,蘸取光影的斑斓墨色,绘就了一幅横跨30年代至90年代乃至新世纪的恢宏史诗画卷。从硝烟弥漫、艰苦卓绝的战地前沿,到承载历史厚重、见证重大节点的领袖身旁;从改革开放浪潮翻涌下日新月异的锦绣山川,再到时代巨轮滚滚向前中每一个细微而深刻的社会剪影,她们用镜头精准捕捉,定格瞬间。其作品背后,彰显的是铁肩担道义、忠实记录时代风貌的无畏担当,更是勇立潮头、果敢引领时代风气的磅礴魄力,为时代留影,为历史存真。2025年1月19日上午,我向陈昊苏先生汇报了陈菁影像馆的前世今生,陈老欣然赋诗一首以记:致新四军女摄影家陈菁摄像馆
陈昊苏
我生何幸随战地,襁褓之中父母亲
停翅港前留稚影,摄者陈菁存爱心
抗日艰辛常浴血,镜头所录大风云
华中胜利辉煌甚,摄馆雄奇颂铁军
2025年1月19日写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