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宋中杰的增长挑战,嘀嗒出行的合规考验丨正经深度)
文丨吕行 小兴 编辑丨百进
来源丨正经社
(本文约为2700字)
这是临近春节的一个工作日。早上7点闹钟响起,小张赶紧起床打开电脑进入火车抢票软件,希望在放票时能顺利抢到回家的票,但可惜只碰上了候补。在思考半天之后,他打开了某顺风车App,输入回老家的行程,APP上显示的顺风车价格跟火车卧铺的价格差不多,于是选择了发单并静候车主接单。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等机构的行业报告,2024年,中国网约车市场规模达到近4000亿元。多方数据显示,顺风车市场规模约为200亿元,只占了整个网约车市场规模的约5%左右。但根据顺风车行业港股上市公司嘀嗒出行的财报,其年营收约为10亿元左右,利润率却接近30%,而滴滴出行的利润率约为6%左右,赢利性起码在现阶段远远逊色于嘀嗒出行。
嘀嗒出行作为一家小公司,财报上显示的赢利性超过大量A股上市公司。问题是:这种赢利性是否能够长期持续?
自2024年上市以来,其股价一路从近6港元/股下跌至如今的1.4元/股附近,下跌幅度接近80%,已经跌到了合理价值了吗?还是依然有下跌空间?让我们接下来拆解与分析一下这家公司的基本面与估值情况。
1
利润增速或放缓
2024年半年报数据显示,嘀嗒出行上半年营业收入约4亿元,经调整后净利润为1.3亿元,同比增长逾51%。其中,毛利率为73.3%,比之前的 76%略有下降,但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净利润率为32.5%,在行业内已属较高。
截至2024年6月30日,顺风车业务在全国366个城市运营,累计拥有 1770万名认证私家车主,同比增长17%。
从投入资本回报率(ROIC)来看,已超过100%,远超通常认为的20%的良好生意标准。
用巴菲特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来衡量,嘀嗒出行的ROE回报数据也超过了20%。不过,由于其账上有约16亿元的现金,且没有长期负债,其ROE指标是失真的,实际赢利性远超这个指标的数值。
然而,《正经社》分析师也发现,尽管财务数据在赢利性上表现不错,但仅从财务层面看嘀嗒出行所面临的问题,首先便是营收增长不尽如人意。
2024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增长仅为2%,几乎是没有增长的状态;同时成本率在上升,如服务成本为1.08亿元,同比增长近15%,研发开支同比增长约29%;赢利性之所以增长,主要得益于削减了销售及营销开支,同比减少了约49%至7800万元,削减了近7500万元,同时行政开支也同比减少了8.3%。
也就是说,嘀嗒出行的赢利性是依靠内生调整来实现的,而这在公司财务报表分析里面是一种并不那么占优势的实现方法。
不可否认,以创始人、CEO宋中杰为首的管理层在实现利润方面做了许多努力,比如,调整多重因素,削减行政开支,使得2024年上半年实现了不错的利润,但是在可见的未来,利润的增长或面临较大的难度,除非营收能实现较快增长。
这又不得不提到市场份额的问题。
2
市场份额持续减少
嘀嗒出行曾是国内顺风车行业的领军者。但随着时间推移,在后来者及大平台的竞争下,其市场地位逐渐下滑,营收增长大幅放缓。
根据《正经社》分析师整理的市场数据,2019年,嘀嗒出行顺风车市场份额一度高达66.5%,成为行业领头羊。可到了2023年,其市场份额已大幅下滑至31%,而哈啰出行则以近48%的市场份额实现超越,成为新的行业领导者。
2024年,嘀嗒出行仍面临严峻竞争,除哈啰出行外,滴滴出行的拼车业务也构成威胁。拼车出行快捷及时,价格有竞争力,尽管使用场景不同,但迁移与替代性不容忽视。
2024年底,高德顺风车与拼车业务也加入了竞争,以低价切入市场。例如,一线城市超过20公里的拼车行程,高德优惠价格可达15元。
当然如此低的价格显然不可持续,随后高德也做了调整,但高德作为一个打车聚合平台加入战局,必定给原有玩家造成压力。
对此,宋中杰没有坐以待毙。为了重新赢得优势,他果断推动团队在产品策略上发力,创新性地推出站点顺风车业务,力求以更优惠的价格吸引乘客,重新激活市场活力。
然而,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是,这也导致许多司机纷纷表达不满,他们指出,尽管行驶路线几乎没有变化,但收入却肉眼可见地减少。
一方面要照顾乘客对高性价比出行的需求,另一方面又得平衡司机的利益诉求,这无疑是个两难境地。
《正经社》分析师采访的一些消费者对嘀嗒出行颇有偏好,因为价格比较优惠,满足人们对高性价比远程出行的需求,但是另一方面,却是一些司机对平台的不满。
我们曾以乘客身份在嘀嗒出行平台发布出行订单,发现部分司机明确表示只接受独享订单,即便如此,其价格相较于其他平台仍然便宜10%左右。
经过跟一些司机交流与搜集整理,我们发现以顺风车为业的司机,哈啰会是他们更喜欢的平台,因为单量稳定,价格会比其他平台高,这也使得乘客的发单会被比较快地接单,对于追求确定性的乘客而言会比较友好,其司机端的接单机制是进行PK,综合平衡与出发距离、完单率等多个指标,在接单的几名司机中选一名最合适的来派活儿。
不过另一方面,该机制导致那些仅因行程已确定而顺路搭载乘客的私家车主较少选择哈啰,相比之下,嘀嗒出行平台则更贴近真实的顺风车使用情境,尽管平台上仍存在部分以此为职业的司机,但这显然是难以完全杜绝的。
3
合规考验没有停歇
从竞争角度来看,因为大公司与平台综合体量的原因,滴滴出行在顺风车领域进行价格战的动力看上去是不足的;而像哈啰这样的平台依靠的本就不是低价,与它本身的运转机制相匹配的,即使有价格战也很难长期持续下去,毕竟这是一个寡头市场,从博弈论的角度,大家都没有必要挑起价格战。
对于嘀嗒出行而言,这似乎是一个好消息,至少它的生存状况与环境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恶劣,但是另一个角度上看,它所定位的顺风车市场,也许规模就只有这么大,未来很难有大的增长,而这将限制它的发展。
另一方面,《正经社》分析师在梳理行业与公司新闻时发现,嘀嗒出行在运营过程中面临诸多投诉和潜在风险:乘客一方,违规拼单、拒载、绕路、费用纠纷等问题的投诉不绝于耳;司机一方,也频繁抱怨乘客不支付车费或高速费,而嘀嗒出行又未给予垫付。
雪上加霜的是,就在不久前的1月5日,甚至曝出了嘀嗒出行司机在高速公路上把乘客“拖拽下车”的重大事件,震惊业界。
监管层面,北京、广州等地交通部门也因违规从事城际客运业务、擅自从事网约车经营活动等问题对嘀嗒出行开出罚单,责令整改。
这些案例,凸显了顺风车运营中的固有风险,以及嘀嗒出行在合规管理方面的短板。为应对这一风险,需持续投入研发与运营资源,监测风险信息,构建有效的处理机制与网络体系,确保能迅速介入并解决问题,防止风险扩大至不可挽回的境地。
作为一个顺风车品牌,嘀嗒出行已经拥有大量用户,除了赢利能力外,还必须着重考虑社会责任。对于管理层的长期运营能力与风险意识而言,这必然是一场没有停歇的考验。
或者说,嘀嗒出行能否重拾辉煌,宋中杰能否成功应对诸多挑战,仍有待时间给出答案。毕竟,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出行市场,每一步决策都关乎生死存亡,而社会责任、用户口碑、司机利益以及公司赢利等诸多要素,都如同一把把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考验着他的智慧与勇气。【《正经社》出品】
$嘀嗒出行(HK|02559)$$滴滴(ADR)(OTCBB|DIDIY)$$上证指数(SH000001)$
CEO·首席研究员|曹甲清·责编|唐卫平·编辑|杜海·百进·编务|安安·校对|然然
声明:文中观点仅供参考,勿作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喜欢文章的朋友请关注正经社,我们将持续进行价值发现与风险警示
转载正经社任一原创文章,均须获得授权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权信息,否则视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