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长期资金入市方案来了,将给A股带来多少增量资金?)
中长期来看,随着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政策持续出台和落地,有利于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堵点卡点,为市场带来增量资金
文|黄慧玲 郭楠
编辑|杨秀红
1月22日,经中央金融委员会审议同意,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下称《方案》),重点引导商业保险资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职)业年金基金、公募基金等中长期资金进一步加大入市力度。
1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发布会,进一步介绍了《方案》相关工作。其中既有立足当下的 KPI(关键绩效指标)设定,如投资A股的规模和比例要求,又有着眼长期的制度安排,如考核制度、投资生态。
“目前,沪深300股息率达到3%,明显高于10年期国债收益率,权益市场的投资价值进一步凸显。”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发布会上表示。
受访机构认为,在短期内,中长期资金入市的预期有望进一步提振投资者信心。中长期来看,随着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政策持续出台和落地,有利于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堵点卡点,为市场带来增量资金。
根据华创证券徐康团队测算,险资、社保基金、养老金、年金合计若整体提升1%,将对应约4300亿元增量资金(合计取整,精确至百位)。
据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统计,根据最新披露的2024年四季度基金季报数据,截至2024年12月31日,披露季报的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约5.88万亿元,2024年11月、12月成立的基金未披露季报,综合考虑来看,公募基金在2024年末持有A股流通市值接近6万亿元。2025年-2027年每年新增6000亿元左右,到2027年底达到7.8万亿元。
从1月23日A股表现来看,市场对中长期资金入市偏好的预期也给予了实时反映。红利指数涨幅明显强于市场其他指数:中证红利指数收涨1.02%、沪深300红利指数收涨1.47%,上证指数收涨0.51%,深圳成指跌0.49%,创业板指数下跌0.37%。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认为,这次有六个部委联合发布《方案》,将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落到实处,迈出了关键步伐。“《方案》在这个时间节点发布,确实考虑了短期和中长期多个方面的影响和效果。从短期来看,在春节前发布,市场信心的提升与此密切相关;从中长期来看,相关机构需要根据政策来调整投资组合的配置符合政策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入市资金会经过从少到多的逐步积累,市场作用和影响将越来越大。”
五部委齐发声
1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吴清和财政部副部长廖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邹澜、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肖远企介绍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吴清表示,《方案》明确未来三年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每年至少增长10%。明确提出公募基金、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年金基金都要全面建立实施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大幅降低国有保险公司当年度经营指标考核权重,细化明确全国社保基金五年以上长周期考核。
廖岷表示,从国有大型商业保险公司资金运行的情况来看,加大资本市场投资力度,仍有一定空间。财政部将进一步推动保险资金入市,对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制度进行修订。
廖岷表示,财政部正在研究完善全国社保基金长周期考核体系,细化完善五年以上的长周期考核机制要求,拟从风险管理、保值增值等不同维度对基金投资运营情况进行考核,兼顾基金短期的投资收益和长期的保值增值目标。
肖远企表示,第二批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规模1000亿元,春节前批复500亿元投资股市。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将进一步优化完善保险资金投资政策,鼓励保险资金稳步提升股市投资比例,特别是大型国有保险公司要发挥“头雁”作用,力争每年新增保费30%用于投资股市,力争保险资金投资股市比例在现有基础上继续稳步提高。
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需要提升投资比例、延长考核周期等举措,还需要资本市场生态的持续完善。2024年以来,围绕新“国九条”逐步推出“1+N”政策体系,形成了围绕发行监管、上市公司监管、证券公司监管等全链条监管体系,推动资本市场生态不断完善。
吴清表示,将进一步加大政策供给,努力营造更加有利于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性投资的市场生态,一是在资产端,着力推动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二是在交易端,不断丰富适合中长期投资的产品和工具供给;三是在机构端,推动不断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四是在执法端,坚决维护市场“三公”秩序。
鼓励分红、回购等政策和规则已经落地见效。吴清透露,2024年上市公司全年分红2.4万亿元、回购1476亿元,创出历史新高,今年春节前的两个月,也就是2024年12月和2025年1月,预计会有超过310家公司实施春节前分红,分红金额大概会在3400多亿元,家数、金额分别是去年同期的9倍、7.6倍。
“目前,沪深300股息率达到3%,明显高于10年期国债收益率,权益市场的投资价值进一步凸显。”吴清表示。
如何做强投资?吴清表示,允许公募基金、商业保险资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年金基金、银行理财等机构投资者作为战略投资者更加积极参与上市公司定增等。在参与新股申购、上市公司定增、举牌认定标准等方面,给予保险资管、银行理财与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积极支持相关资金投资入市。用好用足央行互换便利工具,会同人民银行探索实现常态化的制度安排。
邹澜介绍,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已经开展了两次操作,合计金额1050亿元,2024年10月操作的500亿元,已经全部用于融资增持股票,2025年1月操作的550亿元,行业机构已经可以随时用于融资增持股票。
关于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邹澜介绍,截至目前,金融机构已经和将近800家上市企业及主要股东达成了合作意向,已经有超过300家上市公司公开披露了打算申请股票的回购、增持贷款,金额上限超过了600亿元,这里面市值百亿元以上的公司占比超过了四成,贷款按照利率优惠原则定价,平均利率水平大概在2%左右。
“我们将持续推动资本市场生态改善,使各类资金都愿意到这个市场来,并且能够在这儿留得住、发展得好。”吴清强调。
市场期待中长期资金
与2024年9月26日推出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相比,此次政策在多方面有了进阶与深化。财通基金分析,《方案》在具体措施的细化与升级、长周期考核机制的强化、资本市场生态优化的深化、利益绑定机制的引入、政策协同与落地性、对市场预期的影响等方面更进一步。
富国基金认为,本次《方案》的核心亮点主要有三个:
第一,中长期资金入市的硬指标得以明确。对于公募基金,《方案》明确了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未来三年每年至少增长10%。对于商业保险资金,力争大型国有保险公司从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此外,第二批保险资金的长期股票投资试点将在2025年上半年落实,资金规模将不低于 1000亿元。
第二,中长期资金明确全面实施长周期考核。国新办发布会进一步强调,《方案》明确提出公募基金、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年金基金都要全面建立实施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大幅降低国有保险公司当年度经营指标考核权重,细化明确全国社保基金五年以上长周期考核。
第三,进一步加大政策供给,持续优化资本市场生态。包括引导上市公司加大股份回购力度,落实一年多次分红政策;允许公募基金、商业保险资金、基本养老基金、企(职)业年金基金、银行理财等作为战略投资参与公司定增;推动上市公司加大股份回购增持再贷款工具的运用;进一步扩大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联便利操作规模,目前已合计落地1050 亿元;以及稳步降低公募基金综合费率,并引导基金公司将每年利润的约定比例自购旗下权益类基金。
鹏华基金研究部总量周期组组长张峻晓认为,《方案》的主要增量在于明确了考核久期拉长。“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最主要的卡点在于资金收益-风险的匹配问题始终没有解决,一方面A股市场缺乏足够体量的高收益/风险比的资产,另一方面负债端考核久期限制了资金的风险承受能力。此次方案对国有险企、社保、养老金均明确了三年以上的长周期考核,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资金负债端的入市卡点,相当于提升了对短期风险(波动率)的容忍度。”
在各类资金中,险资是最确定的增量资金。张峻晓分析,“需要额外提示的是,保险公司面临偿付能力等监管压力,这是制约险企加仓权益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后续是否有政策跟进需进一步观察。”
公募基金也有望提供较多增量资金。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基金评价业务负责人胡立峰认为,“要提高公募基金持股市值,需要从主动权益基金与被动权益基金两个方面发力。被动权益基金,尤其是A股股票ETF基金将是新增资金的主力,从首次发行和持续申购两个领域均要发力推进。主动权益基金则根据公募基金改革方案,增加管理人、基金经理和投资人的利益绑定机制,增加管理人自购规模力度,在利益逐步绑定的过程中,吸引投资人的长期投资。”
“过往公募基金产品的同质化较为严重,不少基金存在基金风格的变异和迁移、漂移。由于组合相近,市场一旦发生波动就容易形成负向循环。”中欧基金认为,加大中低波动型产品创新力度、浮动费率产品试点转常规等做法可以改善投资者体验,提升投资者的长期获得感。丰富指数化产品也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生态,增强资本市场韧性,对各类中长期资金有着天然吸引力,最终实现相互促进和稳定。强化监管分类评价引导反映了监管机构对基金管理人能力的全面考量,旨在促进基金行业的健康发展和投资者的长期利益。
如何丰富基金产品满足长期资金的需求?赵锡军表示,首先需要构建波动相对平稳的产品,满足机构投资者的需求;其次,产品需要有稳定的现金流,以适应保险、社保等资金的需求。
博时基金宏观策略部策略研究员夏仕霖认为,对市场而言,推动规模可观的增量资金入市,有利缓解市场近年来缩量博弈的压力。此外,近期临近岁末市场交易偏淡、风险偏好下降,A股市场还面临一系列外部风险因素,本次新闻发布会预计有效稳固市场信心、提振市场风险偏好,推动市场筑底回暖。中长期资金入市,对市场的结构与投资生态预计有望持续带来影响,后续重点关注保险等中长期资金偏好的方向。
“对于绝对收益性质的配置型资金,Sharpe(收益/波动比)、估值-业绩匹配度是普遍更优先考虑的,利好的方向首先是红利和稳定低波类资产,其次是估值合理或低估的大盘成长股。”张峻晓说。#重磅利好!A股每年将新增几千亿长期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