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21调查丨退市左江科技再度遭遇43个涨停板,理性还是跟风?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21调查丨退市左江科技再度遭遇43个涨停板,理性还是跟风?)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雷晨 北京报道

从A股市场退到股转系统,左江科技仍在上演股价牛气冲天的故事。

如何看待左江科技,如何看待DPU(数据处理器)引发的2024年期间最大的资本热点,事情的演变显然正在带给市场一个截然不同的切面与视角。

左江科技,这家曾被誉为A股最贵ST股、一度被视为DPU新星的上市公司,在经历了信披违规、股价暴跌等一系列风波后,于2024年7月26日退市。

去年末,公司信息披露违法违规处罚靴子落地。

监管拟对左江科技及相关责任人合计罚款1475万元,并拟对3名相关责任人员实施5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消息人士处独家获悉,左江科技近日资金链极其紧张,两位实际控制人目前已经向其注入约合1.2亿元的借款。

无论企业,还是作为一个资本市场典型案例,都在随着退市左江的继续涨停,驶向又一个十字路口。

1月23日下午,记者前往北京市海淀区高里掌路3号院9号楼,探访了左江科技的总部所在地。

从外部来看,这座四层建筑内,1楼、3楼及4楼均有灯光亮起,偶见员工进出。

通过与一位员工的交流,记者了解到,左江科技目前运营状况正常,大部分员工聚集在3楼和4楼工作。

时至今日,有关左江科技的传奇往事并未如烟散去。

公开信息显示,左江科技成立于2007年,于2019年登陆创业板。公司主要产品为网络安全全领域的智能硬件主机、自研的安全系列软件和基于自主芯片研发的服务器网卡及安全平台。

2021年起,公司开始披露“可编程网络数据处理芯片”的研发。2022年12月28日,左江科技控股子公司北中网芯发布鲭鲨系列首款网络数据处理芯片(DPU)NE6000。

随后,公司作为稀缺的DPU概念股,股价暴涨,市值一度突破300亿元。

可以说,左江科技股价一路飙涨,也是2023年以来AI炒作热潮的巅峰。

2023年12月1日,证监会宣布对左江科技立案调查。

2024年1月30日,证监会官网发布通报称,初步查明左江科技2023年披露的财务信息严重不实,涉嫌重大财务造假。

2024年4月29日,左江科技发布年报,2023年度经审计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孰低的净利润为-2.23亿元,且扣除与主营业务无关的业务收入和不具备商业实质的收入后的营收为5217.27万元;同时公司2023年财报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2024年7月26日,左江科技正式退市。

2024年12月23日,左江科技披露了收到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的具体情况。

公告显示,其2023年一季报、半年报、三季报存在虚假记载,公司涉嫌虚增营业收入1115.93万元,虚增利润1071.02万元。

其中,虚增营业收入金额分别占相应报告披露营业收入的77.33%、48.50%、33.09%,虚增利润金额分别占相应报告披露利润总额的29.36%、13.66%、8.24%。

从罚单来看,监管认定左江科技信披违规的关键线索在于,其控股子公司北中网芯2023年一季度确认的400片1116万销售收入。

经北京证监局查明,2022年12月,左江科技控股子公司北中网芯与昊天旭辉签订芯片销售合同,以1261万元的价格将400枚网络数据处理芯片销售至昊天旭辉,并经昊天旭辉以1300万元的价格将案涉芯片全部销售至巨贤科技。

北京证监局表示,上述业务活动由左江科技董事长张军女婿、公司投资者关系专员郭天意组织实施,巨贤科技用于购买案涉芯片的资金主要由郭天意安排提供,案涉芯片控制权并未实际转移至巨贤科技。

除了行政处罚之外,针对退市公司的违法违规行为,监管部门还将对其“一罚到底”,强化行政、刑事、民事立体化追责。

而这对于风雨飘摇的左江科技而言,或将是“致命一击”。

21世纪经济报道从消息人士处获悉,监管层对左江科技部分产业链上的合作方,尤其是客户,开展了一系列的现场调查。

从监管公开查证的消息来看,在原ST左江一路成为最牛ST股的过程中,并未有管理层团队参与二级市场操作,也意味着这次极端的A股市场炒作事件,未有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士参与“操纵”的案件表征,与此前资本市场的典型案例有所不同。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郭天意的特殊身份,使得巨贤科技相关交易的认定变得十分关键。

对于罚单而言,最关键的信息聚焦相关责任人的市场禁入问题。

记者注意到,根据前述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北京证监局拟对公司及相关责任人罚款75万元至500万元不等,合计处罚1475万元,并拟对张军、何朝晖、郭天意等3名相关责任人员实施5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其中,北京证监局拟对左江科技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500万元的罚款;对张军(时任董事长)给予警告,并处以250万元的罚款;对何朝晖(时任总经理)给予警告,并处以250万元的罚款;对郭天意(时任投资者关系专员)给予警告,并处以250万元的罚款;对孙光来(时任董事会秘书)给予警告,并处以150万元的罚款;对周乐午(时任财务总监)给予警告,并处以75万元的罚款。

记者获悉,根据中国证监会1月17日发布的《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裁量基本规则》,上述处罚,整体处于处罚阶次中的“一般处罚阶次”(在法定最高罚款金额30%以上、60%以下给予罚款)。

虽然并未从重处罚,但对财务状况不佳的左江科技,亦是沉重压力。

上市以来,左江科技的营收从2019年的2.19亿元,一路降至2023年的5325.16万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89亿元、0.94亿元、0.06亿元、-1.47亿元、-2.2亿元。

2024年上半年,公司营收为660.56万元,同比下滑71.29%;归属于两网公司或退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74亿元,同比减少21.15%。

此外,截至去年上半年末,公司应收账款余额为1.83亿元,占流动资产的比例达38.12%。一般来说,该比例过高,意味着企业资金回笼存在风险。

同期,公司的账面货币资金仅为6499.25万元,相比之下,其研发支出却高达5456.07万元,这一数额几乎逼近账面货币资金的总量。若公司继续维持当前的研发投入水平,那么其流动资金将面临严峻考验。

目前,左江科技依靠两位实际控制人“输血”续命。

最早在2023年4月26日,左江科技公告,同意公司向控股股东张军、何朝晖申请借款总金额不超过1亿元,借款利率为同期中国人民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

2023年12月15日,公司披露,同意二人以无息借款形式向公司提供不超2000万元的财务资助,有效期为自本次董事会审议通过之日起12个月。

2024年12月15日到期后,公司拟将上述1.2亿元借款授权有效期延长一年。在借款额度和申请期限内,公司可以随借随还,借款可循环使用。

在此背景下,若后续证券市场禁入措施实施,那么在禁入期间,公司两名实际控制人除不得继续在原机构从事证券业务、证券服务业务或者担任原证券发行人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职务外,也不得在其他任何机构中从事证券业务、证券服务业务或者担任其他证券发行人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职务。

而核心管理层一旦离场,公司内部可能会出现管理上的不稳定,亦可能会影响公司的业务发展、市场拓展以及合作伙伴的选择。

退市之后,公开信息仍可看到其DPU业务在推进,包括承载NE5000/NE6000芯片的网卡及整机产品。

如今的问题是,左江DPU业务虽已进入产业化阶段,但相关责任人同时作为核心团队成员,却面临着可能解散风险,对后续运营的稳定性埋下一系列变数。

从当前情况来看,左江科技在危机的深渊中正越陷越深。

而公司股价却在股转系统市场上依旧保持了迅猛的增长势头。

自2024年9月30日转到退市板块后,左江科技的股价连续收获43个涨停板。

在市场流动性相对较弱的股转系统市场,这一现象显得尤为突兀。

据悉,左江科技目前进入股转系统的两网及退市公司板块。根据相关规则,个人投资者申请参与退市公司股票转让的,应当具备2年以上的股票交易经验,且本人名下证券类资产在申请开通前20个交易日日均在50万元以上(不含融资融券交易融入的证券和资金)。

市场对左江科技的这种热情追捧,乍看之下难以理解。毕竟,退市企业往往带着经营不善、业绩不佳等负面标签。

左江科技却似乎吸引某种神秘力量,在股转系统依旧受到资金追捧。究其原因,或与其左江科技所处的领域及其业务开展有关。

DPU作为继CPU、GPU后的第三颗主力芯片,备受海内外科技巨头重视。早在2019年,英伟达通过收购Mellanox进入DPU领域,抢占先机。

2024年9月,左江科技参与研发的业界首款“通密一体”量子(QKD)融合光传输设备亮相第25届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2024年11月,北中网芯“NE6000可编程网络数据处理芯片(DPU)”入选中国好技术项目库并被授予“中国好技术”称号。

左江科技多次公告称,经核实,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事项,也不存在未披露的处于筹划阶段的重大事项。但如此表态未能浇灭投资者的热情。

如何管控产业信息的信息披露,尤其是当产业深处资本市场的焦点,如何甄别易引发个股价格异动的信息,完善披露机制,对于上市公司治理而言,是个新的重大命题。

在当前复杂互联的资本市场环境下,产业信息披露管控成为公司治理核心环节,重要性愈发突出。随着资本市场深化改革与成熟,投资者专业素养和信息需求提升,产业信息及时、准确、完整披露,既是投资者合理决策的依据,也是维护市场公平、公正、透明的基石。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管控产业信息的披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产业发展信息繁杂,涵盖战略规划、项目进展、财务数据、技术创新及市场竞争态势等。不同信息对市场影响差异大,部分易引发个股价格大幅波动,因此精准甄别此类信息是上市公司信息管控的关键。

业内人士认为,上市公司需构建科学有效的信息评估体系甄别易引发股价异动的信息,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只有上市公司、监管部门和市场各方协同努力,才能构建规范、透明、高效的信息披露环境,推动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