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古乐器修复:重新拾起散落在时间缝隙中的音符|文物修复)
徐之南/文 在岁月的长河中,乐器不仅是音乐的载体,更是历史文化的见证者。从古至今,无数诗人以琴瑟为题,留下了精彩的篇章。“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王维在其《竹里馆》中如此描绘了一位隐士在竹林深处独自抚琴的画面,让我们仿佛听到了那穿越千年的悠扬之声。
然而,这些承载着古人智慧与情感的乐器文物,随着岁月的侵蚀逐渐蒙尘、残损。修复乐器文物,就如同是在修补一段段被遗忘的历史记忆,将那些散落在时间缝隙中的音符重新拾起,让它们再次焕发出昔日的光彩。
古琴名家治疗“秋籁”沙音
凡是对古琴有一定了解的琴人,或是学过《秋籁居琴课》,读过《秋籁居琴话》的琴友对这张“秋籁”肯定不会陌生。
“秋籁”,系唐琴,仲尼式,唐玄宗开元三年造。琴体浑圆修长,漆色深褐,断纹如冰裂。其音微妙而细腻,圆润而绵长。曾由清末民初著名琴家叶诗梦收藏, 1985 年古琴演奏家成公亮于济南得此琴残躯,同年夏月修复。其女成红雨继承了他的艺术才华,现为旅德古琴家、西南大学音乐学院特聘教授。
成红雨说:“我父亲刚得到这张琴时,发现琴体的上下板是分开的,掰开就能看到琴腹。于是他找到苏州的裴金宝老师,一起进行修复。他们修得非常仔细,也没有改变它太多地方。”
裴金宝, 1954 年 4 月生于苏州望亭镇,系中国琴会理事,古琴修复、制作专家,中国古琴网站组织发起人之一,师从古琴大家吴兆基先生,对教琴、打谱、斫琴、修治颇有建树。1986年,与吴老等名家创建吴门琴社,现为吴门琴社副社长。
裴金宝在弹琴
对斫琴家来说,修一张老琴是很麻烦的事。他们需要像裁缝一样修修补补,比如沙音就是一个需要费时费力才能解决的问题,万一磨得不平或是磨多了,都有可能产生更多的沙音。
在修复前,这把琴弦路内多处出现了沙音现象,局部断纹处的漆层也已起壳松动,其漆层厚度仅为 0.1 至 0.2 毫米,是薄如蝉翼的鹿角霜灰漆。面对这样的挑战,裴金宝以专业的态度和细致入微的手法开始了精心的修复工作。
首先,裴金宝仔细检查弦路的高低平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增减方案。对于高起的地方,采取边磨边试的方法进行调整;而对于低陷之处,则使用 80 目的鹿角灰与生漆(加入触媒药物)混合成黑色腻子进行填补。待腻子干燥后,用 500 号水砂纸轻轻打磨,去除多余的凸起部分,确保表面平整。接下来,再用 100 目的细灰黑腻子经过多次平刮,并蘸取少量水使用 600 号水砂纸细细打磨至表面光滑无瑕,逐步达到不出沙音。
针对弦路以外的局部断纹松动区域,注入生漆来实现胶合效果,同时用竹木片压实并以绳索固定,用一夜的时间让生漆充分渗透固化。次日解开捆绑后,对于断纹缝隙中冒出的多余生漆,同样使用 600 号水砂纸蘸水轻柔打磨,最后对修补的地方进行了整体揩光处理。通过这些步骤,不仅稳固了琴体结构,还保持了原有外观的一致性。
“秋籁”的槽腹
裴金宝说:“此琴修复后,色泽和谐,音质纯净,整体效果完美,达到修旧还旧之目的。”
“秋籁”的底板
看着“秋籁”修复好的断纹,成红雨赞叹道:“琴身上的断纹非常细致,保存得也比较完整。有小流水断,有点牛毛断还有冰裂断,是几种断纹的融合。我想,这张琴的声音如此细腻典雅,与这些细碎的断纹应该也有些许关系。琴身的背面靠近琴头的部分是以冰裂断为主,越往后有比较细的流水断和梅花断。不同的部位会有不一样的断纹,都非常漂亮。”
琴面的朱砂也是后期修复时加上的。成红雨说:“初见它时是通体全黑,后来我父亲加上了一点朱砂的颜色。虽然琴面看起来光滑,但下面的断纹能隐隐地透上来,且不影响演奏效果,这就需要很高超的修缮技巧。”
修复好的“秋籁”,髹黑漆,云杉面底,通体呈细密流水断兼小梅花断。从池沼两孔观,木质已炭化,呈乌紫色。琴面正如琴书所传之圆而鼓,奇特的是肩宽仅 17.5 cm,底板朝里微凹。有效弦长 111.3 cm。音质古雅透静、温和圆润。琴式端庄沉稳,风格雄健,大唐之韵。琴底篆刻“秋籁”并“德斋珍藏”,腹内朱书“大唐开元三年李晋制”。
“秋籁”琴修复后
“我父亲把这张琴修好了以后,因为它的坡面很陡,我父亲只能慢慢地习惯它,等到习惯了以后,他就离不开这张琴了。‘秋籁’的音色真的是非常棒,你亲身去弹奏它,近距离接收到声音的反射,一定会感觉到它音色的完美。”成红雨感叹。
抚平“云龙纹瑟”的创伤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镜头曾对准了一位故宫漆器、古琴修复专家,他就是故宫漆器研究所负责人闵俊嵘。
闵俊嵘在工作
故宫旧藏的乐器在做展览之前,都需要专业人员进行保养、修复。闵俊嵘第一次参与修复故宫的乐器是“中和韶乐”。“中和韶乐”包括很多乐器,其中有琴、瑟、龙笛、排箫、馎钟、特磬之类的乐器。
“中和韶乐”中的“瑟”是古代重要的弹弦乐器之一,最早称为“洒”。瑟的名称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多次出现,如《关雎》中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可见在风俗礼仪中,瑟起到了重要作用,且常与另一种弹弦乐器“琴”同时出现。故宫博物院藏《紫光阁赐宴卷》就出现了演奏瑟的场景。
《紫光阁赐宴卷》局部
故宫博物院现藏瑟 22 件,其中大瑟 18 件,小瑟 4 件。黑漆彩绘云龙纹瑟是清宫旧藏文物,也用于宫廷“中和韶乐”。此瑟尺寸:通长 208 cm,宽 42 cm,高 21 cm。为25弦大瑟。
黑漆彩绘云龙纹瑟整体结构示意
这件黑漆彩绘云龙纹瑟制作工艺复杂,胎体主体为杨木、桐木制,由木胎裱纸髹漆制成,综合了素髹、彩绘、贴金、泥金等漆工艺,为故宫博物院藏的宫廷乐器类文物中的典型样式之一。
文物修前伤况包括整体尘污;胎体缺失、开裂;漆面脱落;彩绘层缺失;弦全无;缺瑟足等。
黑漆彩绘云龙纹瑟修复前
在制定科学的修复方案后,对文物进行了全面的修复工作。包括加固糟朽及脱落的木结构,补全缺失的木结构。加固、回粘了起翘的地仗层,并对缺失的部分进行补全与重绘。
黑漆彩绘云龙纹瑟架修复前
其中的难点在于起翘的地仗层变形,内部残存的灰粉凹凸不平,不易加固,且影响表面平整度。修复时,先使用吸尘器进行初步除尘。再用稀释的粘接剂做渗透加固。胎体开裂严重的地方先复位固定再粘合,同时软化起翘漆皮进行回粘。
补全地仗层时,关键在于使用与文物相同的血料灰材料,按粗灰、中灰、细灰的顺序依次填补缺失灰胎,粗灰硬度较高起到加固和保护胎体的作用,待灰层干透后打磨平整。中灰与细灰逐层刮涂,逐步接近并预留漆面所需厚度,确保灰层结构稳定且与原有漆面衔接自然。此过程需精细操作,以确保灰层平整且与文物整体协调,有效恢复地仗层的完整性与稳定性。
接下来是补全云龙纹瑟的髹饰层,首先需调制栗色漆,仔细刷涂底漆和面漆,干透后打磨抛光。缺失贴金部分先刷笼罩漆再贴金箔。补全彩绘层用矿物质颜料与粘合剂调和,经颜色测试后按原纹样绘制,确保彩绘完整和谐,恢复艺术美感。
瑟面纹饰
最后补配弦、柱补配,缺失的丝弦,选择合适的丝弦加以染色处理,弦分为红色和黄色两种颜色。将处理好的弦根据瑟的上弦方法进行上弦,完成补配弦工作。
修复后的黑漆彩绘云龙纹瑟恢复了原貌与演奏功能,形制首宽尾窄,面拱尾底拱,其余平面,底板有出音孔,通体髹漆,面板绘云龙戏珠纹,首尾顶面绘锦纹,尾侧饰云牙纹,岳山外 25 孔穿弦。另配梯形金漆瑟架,高 91 厘米,宽 51 厘米。
黑漆彩绘云龙纹瑟修复后
此瑟无论从形制与纹饰都与《钦定大清绘典图》所绘“朝会中和韶乐瑟”相似度极高,是清代宫廷乐器瑟的典型样式。
《钦定大清绘典图》局部
平湖老琴13年后焕新声
作为乐器声学品质的关键部件,振动板或振动膜一旦更换,在乐器部件匹配度上就会存在音质、音色产生很大变化的风险。这种风险,尤其对于具有历史审美、品鉴价值,欲极力追求原汁原味历史风貌的乐器遗存,更是一种“难以承受之重”。
2020 年,一把来自重庆的民国老琵琶,在上海大龢堂乐器文化工作室就面临着如何修整的考验。这把现身于平湖地区的老琵琶几经辗转,成为资深乐器人沈正国的研究案例。
民国琵琶修复前
2009 年沈正国初获老琴时,这把平湖地区的琵琶遗存正面只剩一个黏合于面板上的老毛竹缚弦(覆手),其余弦枕(山口)、相位、品位以及背面颈项上方的凤凰台均已踪迹皆无,而琴弦自然更是无从谈起。其他部位、部件基本完整。面板镶嵌周边局部可见脱胶现象,测击面板也可判断其内面与本该黏合的内置音梁也有了间隙。虽然“原声”不再,但其形制、品相、制艺和时代气息,足以视为一件可观的民国乐器实物遗存。
沈正国在展示琵琶
在品鉴测量、整理记录之外,修复策划者沈正国以及制作师李兆霖,就修复方案经过了反复的讨论。
修复方案中最重要和最关键的一环,就是面板不作更换。将已经变形翘起的面板(振动板)原件,通过浸泡工艺完整取下,然后整形平复后再重新嵌入背板。这样做当然有相当的风险,浸泡过后的老面板是否还能保持正常的振动发声和声学品质都未可知,但这种方式却可以最大限度保留老琵琶的原韵,若更换新面板,则又需整琴重新“协振”,即使经过长期演奏声学品质走向成熟,或直接更换其他老琵琶的老面板,也难保韵味没有偏差。
拆卸面板
更重要的是面板(振动板)重新覆合的过程,一如实施心脏修复手术,而非换心术。这样做不会有换心术带来的排他性风险,而且等于延长了一把历史老琴的生命周期,保留了其初始声韵的历史基因,并得以管窥其半个多世纪前声学品质的历史原貌,这样的历史价值和乐器文化研究价值,恐怕是换心术无法替代的。幸运的是,制作师李兆霖以其丰富的制艺经验成功完成了这一“重整河山”之举。
面板重新覆合
在琴首的修复中,没有轻易地因弦轴架断裂而更换,而是在断裂处重新胶合之余,用 1 毫米厚的老红木薄片,对弦轴架内面两侧作了满覆粘合包饰,既增加了牢度,又增添了美感。
琴首修复后
而对琴首凤尾造型的两侧拼角以及尾尖的缺损,补配了传统六叶平棱样式弦轴。之后对琴首修补处都以做旧工艺进行了表面修饰,以使外观更具年代感,更符合民国老琵琶的时代气息。
凤尾琴首修复后
经过长时间的精心策划和修整、调理,来自重庆的孙俊峰所藏凤尾式老琵琶终得圆满回归。
民国琵琶修复后
修复师认为成功修复的要诀或在于:对声学品质起决定性作用的老面板被原拆原回,加之与音质有重要关联的背板共鸣体内外都未作改变,仅为清理,故而扁平的共鸣体形状依旧,保证了音色宽厚的基础。而老毛竹的 13 品音位回归以及老毛竹缚弦的应用,有利于面板的充分振动,尤其是激发振动使用了传统的丝弦,更为传统琵琶韵味定下了基调……
从 2009 年沈正国得到平湖老琵琶,到几经周折在 2022 年秋最终修复,已经过去了 13 年。 2022 年 10 月,这把能够拨动老弦遗韵的琵琶,已经在上海音乐学院参与“汪派”琵琶艺术研讨活动中亮相,并由上音演奏家汤晓风将其声韵录制留档。
上海音乐学院演奏家汤晓风演奏琵琶
参考资料
1. 裴金宝.古琴修复研究笔记J.乐器,1995,(02):14-15+22.
2. 寻琴记 | 秋籁者,天籁也~听成红雨老师与“秋籁”的跨时空对话(上),国琴网
3. 人物|他在故宫修复古琴——记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闵俊嵘,《乐器》杂志二月刊
4. 华春榕,闵俊嵘,张彤.黑漆彩绘云龙纹瑟的工艺研究及修复J.乐器,2023,(07):30-34.
5. 修补老时光——孙峻峰藏民国琵琶修复辑录及品鉴,中乐图鉴
感谢您对文博时空原创内容的关注,我们将过往的精华内容汇聚成典藏级书籍《至美国宝》,里面包含 1000 张高清文物影像及讲解。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进入下方视频,点击左下角链接购买。
图片 | 徐之南
排版 | 黄思琦
设计 | 尹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