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国资赋能,并购升温:我国生物医药在寒冬中破冰前行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国资赋能,并购升温:我国生物医药在寒冬中破冰前行)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韩利明 上海报道

2024年,对于中国生物医药企业而言,似乎尚未走出“资本寒冬”。医药魔方数据显示,中国医疗健康领域一级市场2024年共发生1465起融资事件,同比下降26.75%,融资金额总计736.97亿元,同比下降10.4%。

2025年,不少投资人依旧怀抱乐观预期,在不确定中寻找方向。开年首月,约81家投资机构在生物医药领域有所出手,全部融资事件(不含并购)总融资额达到103.98亿元。在这背后,国资背景的投资机构撑起半边天。

“资本寒冬”带来的融资难题和估值回调,也让并购重组成了一个可能的退出路径。2024年,国内创新药并购事件相较上年已成倍增长。而受益于系列支持政策的持续发布,叠加各地诞生的并购基金,一波并购热潮正被催熟。

其中,随着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在2024年底印发《上海市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下称“《并购重组方案》”),由上实集团发起设立的上海生物医药并购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下称“上海生物医药并购基金”)日前已公告落地。据悉,该基金首期规模约50.1亿元。

高特佳投资集团副总经理王海蛟向21世纪经济报道指出,“并购重组必然会成为生物医药领域 2025 年的关键词。当前IPO 的数量较少,速度也比较慢,这种情况使得行业朝着并购重组的方向发展。”

“并购驱动成长将成为国内生物医药产业重要的主线之一。”有业内人士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目前行业正洗牌,有出清行为,从长远看,行业整合对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的成熟发展具有必要性,可避免公司人浮于事与估值虚高却无产出的状况,最终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国资涌入

近年来,国资和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联结愈发紧密。2025年,这一趋势仍在延续。根据医药魔方数据库,今年1月最活跃的8家投资机构中,超一半是政府引导基金或国资背景投资机构,包括锡创投、广州产投、顺禧基金、横琴金投。

其中,作为无锡市委、市政府部署设立的市级股权和创业投资机构,锡创投在1月初密集向“AI+医疗”出手,先后投资了途深智合的天使+轮、英矽智能的超1亿美元战略投资、赛博派科技的A轮融资,其分别是AI蛋白质设计和制造企业、AI制药企业、骨科手术AI辅助诊断企业。

无独有偶,广州产投也在1月领投了AI助听器研发公司博音听力。而北京国资背景的顺禧基金尽管在今年1月未投资AI相关企业,但其在2024年内已数次加码“AI+医疗”,包括投资深势科技、新合生物、强联智创等。

AI概念之外,上述四家国资也在布局创新药企。广州产投参与了基因编辑公司微光基因的千万级Pre-A轮融资,助力微光基因快速推进针对未满足临床需求的常见病表观遗传编辑管线研究;顺禧基金再次加码小分子药物研发公司普祺医药;横琴金投则参与了星联肽生物的1亿元Pre-A轮融资。

盛力投资副总经理刘宏向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国资布局生物医药领域可以总结四大特点,包括地域侧重明显;投资方向多元,投资路径不再单纯以创新药为核心;融合新兴技术,人工智能与生物医药的结合成为新趋势;此前存在较大分歧的中药领域,近年来成为国资投资热点。”

“从生物医药领域当前的情况看,尽管这几年投融资环境不佳,但政府端在出资方面,无论是母基金还是子基金都有大量供给,不过其传导机制发挥效果需要时间,且生物医药行业拿到资金后的发展,也需周期来体现成果。”刘宏补充。

随着各地政府的重视,也有越来越多面向生物医药领域的国资成立。在投资方向上,上述业内人士指出,国资将依旧支持创新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合成生物学、CXO和生命科学服务上游、国际合作(NEWCO模式等)、产业链整合,支持重大项目和优质企业培育。

“生物医药领域历来存在‘双十定律’,为更好地推动产业发展,资本应合理设置基金周期、容错机制和退出渠道。”该业内人士补充,特别是对于国资应发挥其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作用,从长期来看对追赶国际大药企的发展意义重大,最终会真正意义上的达到医保控费、生物医药产业升级的战略目标。

国资之外,市场化基金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今年1月,启明创投、礼来亚洲基金、比邻星创投3家双币基金投资了9家创新药企。其中,启明创投作为期内最活跃的投资机构,分别投资了两家国内创新药企赜灵生物和阳光安津,以及在海外投资了一家体内CAR-T细胞疗法公司和两家抗体药物开发公司。

并购潮起

我国生物医药一级市场投融资尚未回暖之际,并购交易市场却异常活跃,大型收购案例频现,行业整合加速。医药魔方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底,中国创新药行业发生的并购事件数已经超越前两年之和,为20起,并购金额总数则超过前三年总和,为58.82亿美元。

2024年,我国生物医药领域已诞生了多笔“历史性”交易,包括“首例H收A”,即中国生物制药(01177.HK)收购浩欧博(688656.SH);“港股18A反向并购”,即嘉和生物与亿腾医药通过换股形式进行合并等。

医药行业的并购潮实质上是资本市场、政策导向、 行业发展需求和企业自身战略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参与的各方是“多赢”的局面。太平洋证券研报分析,并购热背后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收购方通常需要依靠并购培育新增长点,持续拓展业务边界;第二,被收购方选择出售股权来实现资金退出和战略转型。一方面,医药寒冬中,biotech与医药巨头合作能获得更多资源和支持。同时IPO 难度增加,卖方并购交易的意愿更强烈,交易成功的确定性增强。另一方面,来自LP层面的压力不断叠加,被并购逐渐成为了优选项;第三,国家不断出台支持并购重组的政策,为医药行业并购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具体来看,2024年9月,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提出要进一步强化并购重组资源配置功能。深圳也在11月27日发布《深圳市推动并购重组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2025-2027)(公开征求意见稿)》。

而上海市在《并购重组方案》中也明确指出,力争到2027年,落地一批重点行业代表性并购案例,在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培育10家左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市公司,形成3000亿元并购交易规模,激活总资产超2万亿元。

当前,上海生物医药并购基金已率先落地。综合上海医药(601607.SH)、东富龙(300171.SZ)的公告,除龙头“链主”企业外,该并购基金也得到了市级母基金、产业集聚区引导基金、中央金融机构等多路出资人的参与。

据悉,该基金主要关注的投资方向为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的重点领域,包括生物制药、创新中药、高端医疗器械、先进装备及材料、新型服务及创新业态等。公告表示,“上海生物医药并购基金将成为促进产业链集聚整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拓宽资本退出通道的重要工具,可为上海加快打造全球生物医药研发经济和产业化高地提供重要支撑。”

太平洋证券研报也指出,医药行业的并购潮标志着行业整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未来有望延续。医药行业的竞争不仅仅是单一的产品或技术竞争,更多地体现在管线或者产品的整合能力上。对于手握充足现金流的大型药企而言,可以通过并购活动整合管线形成合力,构建在某一个疾病领域的竞争壁垒。

而在并购重组落地方面,王海蛟强调需要重点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市场方面,并购重组的双方对于企业价值的判断容易出现差异,进而导致在交易金额上可能产生分歧;二是监管方面,涉及是否允许更大尺度、更多创新的支付模式,还有差异化定价以及亏损资产在并购重组中估值偏高这类情况的考量。”

fund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国生物制药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