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蛇年入境游“开门红”:非遗中国年“圈粉”全世界|新春走基层)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唐唯珂 实习生孙伟 广州 承德报道
对于许多外国人而言,春节的吸引力始于那些充满符号感的仪式。
在河北省承德市的街头巷尾,有一位来自阿根廷的青年摄影师正专注拍摄一群孩子写春联的场景。“‘福’字为什么要倒着贴?红色为什么代表吉祥?”露西亚(化名)一边询问,一边亲手用金粉在红纸上写下“平安”二字。“我的‘福’字被民宿老板贴在了大门上,他们说这是外国朋友带来的好彩头。”她兴奋地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展示着手机里的照片。
从故宫门前的舞狮表演到江南水乡的腊味市集,从陕北窑洞的年俗体验到大湾区的高科技灯光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跨越山海,涌入中国城乡,亲身参与这场年度文化盛典。
携程发布的《2025年春节旅游总结报告》显示,2025年春节期间,十大入境游客源国依次为韩国、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英国、泰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法国;日韩、新马泰等短线入境游订单同比增长130%,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等长线入境游同比增长近120%。
另据锦江酒店(中国区)经营数据,2025年春节期间,旗下酒店接待外国游客的数量同比增长超9倍,尤其是位于上海、北京、深圳、重庆、西安等热门旅游城市的酒店入住率增长显著,客人主要来源于韩国、马来西亚、俄罗斯、越南、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
在最新施行的“240小时过境免签新政”以及2024年以来“免签朋友圈”持续扩容的作用下,入境游持续高速增长,“China Travel”也在海外社交平台持续火热。近期又恰逢首个全球欢庆的“非遗版”蛇年春节,扎堆来中国旅游的外国游客正在成为展示中国之美的最强“嘴替”。
携程研究院行业分析师周慧婕表示,八天法定假期加上“拼假”,使得多段出游成为春节不少游客的选择,其中,北纬25度附近多个沿线城市凭借适宜出游的气温、非遗项目,成为春节旅游黄金带。
Lika是一位来华工作的都市白领,这个春节,她体验到了中国南北地区不同的年味。
尽管Lika已经来中国生活13年了,但今年是她第一次在上海过春节。Lika想着一定要体验一下本地的年味,于是去了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东方明珠。Lika在小红书分享自己的感受称,“走到东方明珠广场正门时,那个巨大的毛绒蛇一下就吸引了我的目光,寒风中它的绒毛一颤一颤的,也不知道冷不冷哈哈。我当时想着这一刻一定要拿起相机,把蛇年的好运留住。”
“站在259米全透明悬空观光廊,俯瞰整个上海,觉得自己好像被这座城市拥抱了。玻璃上的新年窗贴写着‘好运6到爆’,在阳光下格外耀眼,仿佛在祝福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今年1月份对我来说非常艰难和辛苦,于是我默默许下了新年愿望,希望接下来的日子,能像这里的风景一样美好。”Lika说。
感受完上海的年味,Lika又陪她的丈夫一起去老家内蒙古包头市过春节。Lika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内蒙古过春节,对我这个外国人来说,一切都非常新奇,是一次非常难忘的经历。”
在零下20度的包头,Lika进行了一场City Walk大挑战,用脚步探索这座北方城市的魅力。她笑言:“包头冷得像冰箱,我脸都快冻成冰块了,但还是笑得很开心。”
Lika还去了当地特色的蒙古包餐厅,刚一进门,她就被墙上各式各样的当地工艺品、画作和射箭服饰深深吸引。在外面活动一会之后,进来喝一杯传统奶茶,让Lika既暖和又放松。
最让Lika“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的当属中国春节的红包文化。今年春节,家里的长辈给Lika准备了各式各样的红包。Lika表示被家里每一个人都不同的红包样式震撼到了,没想到在中国领红包的样式都可以这么“卷”。其中,婆婆给Lika的红包像一份奏折,每一页都夹着一张一百元和一句美好的文字祝福。
无独有偶,来自美国的Ethan拍摄了他在广州吃一顿丰盛的早茶所用的花费,每碟仅1—2美元的精致点心轻松拿捏住他的胃。视频中他表示打算多留两天,看看中国人如何过Chinese New Year,也呼吁广大网友来中国过年。广州街景与美食引发大量海外网友点赞,评论区里有过中国行经验的游客也表示想再次来华过中国年。
与此同时,在入境游拉动之下,入境导游热持续火爆。“Welcome to the Forbidden City!”老姚热情地对每一个来到故宫的外国游客说道。
47岁的老姚是一位外语导游,“精讲故宫”是他的拿手好戏,大到王朝迭代、建筑风格,小到一砖一瓦颜色搭配、背后的特殊寓意,老姚总能精准拿捏外国游客的好奇心,用方便外国游客理解的方式,将中国传统历史和文化向游客娓娓道来。
外国游客增多,为老姚带来比过去更丰厚的收入,几乎是之前收入的三倍。老姚说,最近一年他接触的外国游客中大概80%是第一次来到中国,他们对中国的一切都充满好奇。
中国旅游研究院入境游客满意度专项调查显示,超六成受访者将体验中国文化作为来华旅行的主要目的。2025年的蛇年春节,作为第一个“非遗版”的春节,体验各色非遗项目的“年味游”成为许多外国人解锁中国年的潮流方式。
Leon Sandforth来自德国,是同济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的研究生。这个春节Leon在嘉定苏绣传承人阿紫的指导下拿起了绣花针。这位留着络腮胡的德国准工程师,穿上笔挺的西装端坐在绣绷,准备和阿紫一起完成一幅盘金绣作品。
穿针成了Leon遇到的第一个难题。金线细如发丝,而绣针的眼孔又极小,这需要极高的精准度才能把线穿过去。Lean失败了好几次,不是线头分叉卡在了针眼外,就是手指一滑,金线随风飘远。但好在凭借着耐心和热情,Lean还是在短时间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Leon说:“这次与苏绣近距离接触,是一次意外之喜。一针一线蕴含着匠人的情感与故事,与我平日里接触的直线、曲线、齿轮比,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美感与温度。”
看着Leon兴致勃勃的样子,阿紫也非常受感染:“Leon这样的留学生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弘扬者,他们的每一次探索、每一次尝试都是对这份宝贵遗产的最好致敬。”
多年来,阿紫已经数不清自己教过多少个“洋学生”了。“现在喜欢非遗的留学生越来越多了。”阿紫说,这些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不仅限于对中国传统艺术如书法、国画、戏曲的欣赏与学习,更是将目光投向了更为细腻且富有地域特色的非遗项目,如剪纸、刺绣、陶艺、木偶戏等。
中国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冯骥才认为,春节是熟悉和认知中国人最直接的文化窗口,是最具中华文化特色的传统节日。当法国姑娘在贵州侗寨学习制作蓝印花布年画,当沙特商人穿着唐装给员工发电子红包,当纽约时代广场同步转播春晚舞蹈《锦鲤》,春节早已超越地理边界,成为世界共享的文化IP。
不断解锁新体验的外国游客,更是直呼“看到了一个西方媒体永远不会展现的中国”“原来中国不是我想象的那样”。他们期待,随着“中国游”更加火热,通过他们的镜头可以让全世界更多人得以了解一个更加真实、立体、全面、可爱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