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国内经济 - 正文

600837终止交易 老牌券商海通证券落幕

来源:经济观察报 2025-02-05 22:28:16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600837终止交易 老牌券商海通证券落幕)

2月5日是蛇年A股的首个交易日,也是海通证券(600837.SH)的最后一个交易日,这家成立已有36年的老牌券商自此作别A股。

截至2月5日收盘,海通证券A股股价下跌1.61%,收于10.41元/股,当日成交额为9.75亿元,总市值为1360亿元。
从2007年7月31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算起,海通证券在A股已有17年6个月零5天。

海通证券的落幕早在半年前就已经定下。2024年9月5日晚间,国泰君安(601211.SH)官宣将换股吸收合并海通证券,该合并事项陆续得到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监会、交易所批复后进入落地阶段。

海通证券于2月4日公告称,公司A股股票将自2025年2月6日开市起连续停牌,此后进入现金选择权行权申报、清算交收阶段,不再交易。待现金选择权实施完成及公司终止上市后,海通证券股东持有的A、H股股票将分别转换为国泰君安为本次换股吸收合并所发行的A、H股股票。

经历兴衰36年,海通证券的时代宣告落幕。 

始于“繁花”时代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境内首批证券公司陆续成立。1987年,?中国第一家证券公司——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成立。1988年,万国、申银和海通三家证券公司陆续在上海成立,热门电视剧《繁花》曾提及这三家证券公司在当时资本市场的垄断地位。

 图片来源:电视剧《繁花》

海通证券脱胎于交通银行。据海通证券第一任总经理、法人代表、党支部书记汤仁荣回忆,1986年9月,国务院决定组建交通银行,从各个银行抽调人员,其从中国银行上海分行被抽调筹建交通银行。后来,汤仁荣任交通银行上海分行信贷二部副经理,主管市场科,直至1988年9月22日,上海海通证券公司在市场科的基础上成立。

1989年,海通证券牵头组建上海第一个股票发行承销团,首次采用包销方式(证券公司将发行人的证券按照协议全部购入或者在承销期结束时将售后剩余证券全部自行购入的承销方式)发行第三期上海真空电子器件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电真空”)股票。

汤仁荣曾表示,电真空这期的发行总额为当时市场柜台可交易股票总市值的60%,万国、申银和工行上海信托都参与了承销团,但销售并不顺利,海通证券承销的9.1万股仅销出了19.26%,剩余股份只能自己持有,彼时注册资本只有1000万元本金的海通证券只能求助交通银行上海分行,才补足了750万元给电真空。

汤仁荣曾撰文称,1990年6月,随着股市好转,一批先知先觉的深圳大户纷纷到上海大量购买上海的股票。随着当时二级市场价格上涨,海通证券库存的电真空股票带来了丰厚的利润。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市锣声首次响起,海通证券果断抛出10股电真空,被申银证券吃进,每股成交价为365.70元,这成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主板市场的第一笔交易。

在国内资本市场建立初期,证券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首批成立的券商们在市场巨变中逐渐难以为继。

公开资料显示,1995年,万国证券因“327”国债期货事件亏损56亿元,濒临破产。1996年7月,申银、万国两家证券公司在上海市政府主导下合并为申银万国证券,2015年1月26日,申银万国证券吸收合并宏源证券,当天申万宏源证券(000166.SZ)作为上市公司挂牌。而在2006年,早已更名为“巨田证券”的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也黯然退出市场。

只有海通证券,成了唯一于1988年至2024年9月的36年间未被更名、合并的大型证券公司。2000年,中国证监会同意海通证券与交通银行脱钩。海通证券的注册资本增至37.47亿元,业务范围为综合类证券公司,第一大股东变更为上海国资。

从比肩“券商一哥”沦为“亏损王”

2007年7月31日,海通证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同年,其香港子公司海通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下称“海通国际”)收购香港的大福证券成功在港上市。

从发展历程看,海通证券辉煌时期的竞争对手是如今的“券商一哥”中信证券。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的统计数据,在2008年至2016年间,登陆资本市场更早的海通证券的总资产规模高于国泰君安,仅次于中信证券;营收规模也经常在行业内排名前三。2009年,海通证券的总资产规模为1103.48亿元,在行业内排名第一。

经济观察网采访的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多位投行人士普遍认为,海通证券能够成长为国内头部券商,与其子公司海通国际抓紧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的热潮息息相关;海通证券的内地房企股权、债券承销业务在行业内领先。

2014年8月,渣打银行在研报中指出,海通国际与内地企业的良好关系以及海外销售能力均受到认可,由于A股IPO改革的停滞,未来会有更多中国企业选择来港上市,中国企业海外发债规模也将持续增长,海通国际将是这一趋势的最大受益者。

经济观察网翻阅海通国际的公开资料发现,海通国际曾服务过易居企业集团、佳兆业物业、正荣地产、第一服务、金辉控股、恒大物业等多家房地产相关企业上市,也曾协助恒大地产等多家房企发行美元债。

一位中资券商在港自营投资业务人士对经济观察网透露,海通国际的DCM业务(即债券承销业务部门)在中资券商中的话语权很大,以至于自营部门需要承接一些来自DCM业务的美元债,而这些跟投项目并没有跟正常的信用债投资使用同样的信评体系,导致手里残留很多不良债券,比如投资了很多龙光、恒大、碧桂园、雅居乐、正荣等内地房企的美元债券。

海通国际管理的海通亚洲高收益债券基金此前主要投资于中资地产债。该基金公示的信息显示,截至2021年底,宝龙、奥园、碧桂园等房企的美元债还在投资名单内。

成于地产也败于地产,2021年下半年以来,多家在港上市的内地房企陆续“爆雷”,导致海通证券在港业务大幅亏损,开始拖累母公司业绩。2024年1月份,海通国际完成私有化退市,海通证券究竟承接了多少中资美元债成了一个谜题。但从海通证券的业绩来看,其“踩雷”地产债的风险还在持续释放。

2022年及2023年,海通国际累计亏损134.96亿港元。

近期,海通证券发布2024年业绩预告,预计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亏损约34亿元。对于业绩预亏的主要原因,海通证券表示,报告期内,公司境外金融资产估值大幅下降,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减少;境内市场股权融资规模下降,公司投行业务收入减少。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5日,共有12家券商发布了2024全年的业绩预告,其中海通证券的净利润亏损金额居于前列。 

“沉没”于券业整合潮

2024年,在监管层多次提出“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支持头部机构通过并购重组、组织创新等方式做优做强的政策导向下,证券行业整合并购大幕开启。

2024年9月5日,在海通证券交出“营收同比减少47.76%,归母净利润同比减少75.11%”的半年度成绩单后的一周,证券业迎来“头部券商合并”的惊人消息——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官宣合并。

这桩广受市场关注的合并重组项目一直以“闪电速度”稳步推进。2025年1月20日,国泰君安、海通证券同步发布公告,宣布合并重组获得香港联交所批准,圆满完成本次合并重组全部行政审批程序。

此前公布的重组交易报告书显示,自交易完成的交割日起,存续公司承继及承接海通证券的全部资产、负债、业务、人员、合同、资质及其他一切权利与义务;交割日后,国泰君安将办理公司名称、注册资本等相关的工商变更登记手续,海通证券将注销法人资格。合并后公司将采用新的公司名称,并根据届时适用的法律法规和本次合并的具体情况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新的法人治理和管理架构、发展战略。

截至2月5日,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合并后的名称还没有公布,海通证券在A股市场的最后亮相结束。此后,“600837”这一代码将成为历史。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申万宏源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