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广东新春第一会丨如何营造更具活力的科技创新环境?广东五地市答题)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陈思琦 广州报道
研发投入强度3.6%左右,全省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主要科技指标均居全国首位——从这组2024年“硬核”数据,足以窥见广东强劲的创新能力。
而广东提出的目标是,五年内将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至4%左右。如何营造更加鼓励创新的发展环境?
2月5日,在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分论坛上,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湛江五市副市长分别给出了答案。
广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杰提到,广州将持续提升产业发展“含新量”,积极开展“人工智能+”行动,用好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推动汽车产业向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石化产业向绿色化、高端化发展;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积极支持创新药械研发及产业化落地;打造低空经济、氢能等新增长引擎。
据了解,广州集聚了全省70%的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以及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等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正积极提高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率。
陈杰透露,广州将支持广州实验室、人类细胞谱系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出台加快建设高水平中试验证平台实施方案,对符合条件的中试平台给予资金补助;鼓励在穗企业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国家科技奖项目等落地转化和产业化;推进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广州)落地建设。
深圳方面,2023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达2236.61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6.46%,首次实现投入总量与强度全国城市“双第二”。其中,深圳企业R&D经费投入2085.78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近94%。也是在深圳,诞生了著名的“6个90%”创新经验。
会上,深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陶永欣表示,深圳已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创新生态体系,政府将围绕创新生态体系建设,从资金、政策、场景、设施、平台等方面持续发力,更好服务企业、人才来深圳创新创业。接下来,深圳将围绕基础研究、科研平台建设、人才吸引、降低创新创业成本等方面继续加大力度,提升城市在创新方面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佛山作为制造业大市、民营经济大市,佛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杰谈到,佛山科技创新的优势在于产业基础好、应用场景多、转化能力强、企业意愿足,未来将重点聚焦三个阶段精准发力。
在“0到1”阶段,佛山将持续健全“企业出题、科研答题”机制,支持重大创新平台打造“科技工厂”,努力攻克产业“卡脖子”难题,“以点带面”培育引进一批优质企业和项目;“1到10”阶段,佛山将筹建先进制造中试转化创新中心,鼓励各类中试平台向社会开放服务,降低中小企业创新成本;“10到100”阶段,将持续优化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打造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方阵,未来还将设立总规模200亿元的佛山新动能产业基金,重点投向具备明显创新属性和成长潜力的种子期、初创期企业和项目。
东莞市委常委、副市长刘光滨重点提及国家级大装置和实验室。2024年,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两个国家级大装置获国家批复并正式启动建设,“超级显微镜”和“超高速摄像机”“1+1”搭配形成集群,将为物质材料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供强大的世界级工具。
刘光滨谈到,东莞一方面大力推动大装置开放共享,已推进散裂中子源一期700个小时专项谱仪机时向企业用户开放使用,有力支撑了华为、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企业的研发;另一方面,大力推动大装置和实验室“沿途下蛋”,散裂中子源BNCT加速转化和伴生质子束生产医用同位素项目落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创新样板工厂团队孵化成立产业化公司38家,其中17家已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湛江作为海洋大市,三面环海,全市管辖近岸海域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长1243.7公里,占广东省大陆海岸线的30.2%。
湛江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牟治平以该市海洋经济为例介绍了创新经验。他提到,湛江一是从政策入手,从顶层设计上确保丰富的海洋资源能为该市所用;二是抓平台,通过湛江湾实验室开展有组织科研,同时组建湛江市海洋产业创新中心,实现有组织转化;三是抓投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加大研发投入;四是抓人才,依托广东海洋大学等高校,引进更多院士专家团队,在海洋领域打造良好的人才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