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球财经连线|广东如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陈文玲独家解读)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郑玮 广州报道
岭南春早,奋楫扬帆。2月5日,蛇年首个工作日,广东“新春第一会”如约而至,吹响开工的号角。从2023年提出“再造一个新广东”的新愿景,到2024年聚焦“产业和科技互促双强”,再到2025年点题“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经济大省广东继续先行先试,为高质量发展再谋新篇、布新局。
广东省“十五五”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原总经济师陈文玲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连续三年举办高质量发展大会彰显了广东作为经济大省的责任与担当。“大会既是对2024年的总结,更最重要的是吹响了2025年的冲锋号。”
她补充道,“作为中国经济稳定之锚,广东的经济总量、贸易总量、创新态势、企业的竞争力,政府责任担当与作为都走在全国前列。此外,广东的市场化程度高、国际化程度高、创新能力高,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因此,广东召开 ‘新春第一会’体现了全省上下一心向新年进发的坚定决心。”
2024年,广东在压力中交出了地区生产总值迈上14万亿元新台阶、进出口总额增长9.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2%、经营主体突破1900万户的答卷。迈入2025年,随着全球格局继续演变,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广东正在努力破局、寻找新的发展潜能,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将成为破局的关键。
对此,陈文玲表示,未来广东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只要关注产业规模,更关键要优化结构,“我们不仅仅是要保持住一个经济总量、一个制造业规模,而要重点关注产业结构,结构比总量重要,结构优比总量重要,质量强比总量重要,创新能力高也比总量重要”。
《全球财经连线》:今年是广东连续第三年开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这释放了怎样的信号?
陈文玲:作为中国经济稳定之锚,广东省抢抓机遇,在春节后首个工作日连续三年都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更像是一场动员大会、誓师大会。这也是广东作为经济大省走在全国前列的体现。 其实,广东也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不管是经济发展的总量、贸易总量、创新态势、企业的竞争能力,还是政府的责任担当与作为。因此,这个会也预示着广东全省上下向新的一年迸发。
其实,这也是一次成果的展示。主论坛上我们听到了华为、小鹏汽车等企业分享他们的成果。此外,广东还有比亚迪、中兴通讯、大疆、腾讯、亿航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头部企业。广东是头部企业密集度比较高的地方。作为一个经济大省,我觉得广东不仅代表了已经创造的存量,更重要的是代表着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创新、突破未来。而这种未来就体现在广东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体现在每年一度的“新春第一会”。
《全球财经连线》:你刚刚提到了不少广东企业,那么过去三年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了哪些具体的成效?
陈文玲:广东是一个创业的沃土、经商的沃土、人才的沃土、创新的沃土,过去三年我觉得广东的高质量发展起码在五个方面已经取得重大突破。
第一是转型升级。广东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步伐是比较快的,不管是过去腾笼换鸟、淘汰落后生产力,还是现在不断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变成新质生产力的组成部分,广东的转型升级始终在进行。很多传统产业实际上已经变成了新兴产业,过去传统的落后生产力已经变成了先进生产力。
比如广东的汽车产业,加入WTO前曾有很多人担忧国产汽车行业会面临冲击,但广汽等一批企业通过引进外资、技术,与日资企业合作,逐步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厂。今年,面向产业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趋势,广汽又与华为签署合作协议,引入华为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推动汽车这一传统产业成为新质生产力的组成部分,未来前景可期。
第二是原创技术。近年来广东在原创性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目前广东已集聚一批国家队、省级队、地方队,还有企业队,以及科学家,已经形成了一种组合的力量。广东构建的“两点两廊”科技创新带已经成为广东制造业,以及贸易、教育、政府管理等多个领域,转型升级过程中非常大的助力。
第三是创新企业。这可能也是广东和其它省份相比最大的一个特点:集聚了一批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创新企业。这得益于广东宽松的现代营商环境和高度的市场化,民营企业星罗棋布。如今的头部企业,比如华为、腾讯、大疆、比亚迪、亿航等,都是从几个人、十几个人起步,在十几年间发展起来,发展速度令人惊叹。
这批头部企业是广东弥足珍贵的宝贵财产,是可增值、可复制、可延展,而且可以战斗的一个群体。在这批头部企业带动下,广东在许多领域都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带动了大量中小企业发展,其中包括众多专精特新企业和冠军企业。这些企业也成为广东现代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创新主体,不断地创造新质生产力。
第四是湾区协同。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定位的世界级城市群,对广东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带动作用。目前广东辖内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城市群与香港、澳门的联通发展,已经形成了更好的创新环境。香港有吸引人才、税收制度和连接国际市场的优势,澳门作为现代商业城市也有独特竞争力。横琴、南沙、前海三个新区各具特色,承担先行先试任务,为改革开放探路。这种格局为广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独特优势。
第五是政府改革。近年来我观察广东在政府改革方面取得了特别大的进展,包括在为企业创新创造条件等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广东各级政府在企业服务意识、服务效率以及支撑企业发展方面的原动力还是比较强的。从这五条来看,可以说广东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全球财经连线》:下一步,广东应如何发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保持住长期发展优势?
陈文玲:当前和未来比较长的时间里,广东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只要关注产业规模,更关键要优化结构。我们不仅仅是要保持住一个经济总量、一个制造业规模,更要重点关注产业结构。结构比总量重要,结构优比总量重要,质量强比总量重要,创新能力高也比总量重要。
更具体来看,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密集涌进中国,有的是我们的科学家回归,有的是外国科学家来到中国,他来干什么?他来参与中国创造世界奇迹,创造世界最领先的制造业水平,最领先的科技水平。从现在算起,我们距离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还有十年时间,这十年对我们来说是决定性的时间。广东作为经济大省,首先要承担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责任与担当。
第二,要把广东的存量资源用足、用够、用好。广东是民营经济最发达、开放度最高,也是政府办事效率与企业服务能力最强的地区。此外,广东还拥有一批世界级头部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冠军企业以及大量有潜力的中小创业企业。这些企业不仅是广东经济的支柱,更是未来创新的重要力量。而要充分发挥这些存量资源的作用,必须重新调整对企业的评价体系,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发展需求。
同时,未来的颠覆性创新一定是取决于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研发能力。广东需要打造更自由的创新环境,让年轻人的思想更加奔放,消除人才的后顾之忧,将年轻人转化为创业、创新、创造的重要资源。这不仅是广东面临的挑战,也是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要积极借鉴优秀的制度与方法,避免将改革举措停留在规划和文件层面,真正把人的创造力创激发出来,这可能将对未来的高质量发展起到决定性影响。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从马云、马化腾等人的互联网创业,到华为在半导体领域的颠覆性创新,再到TikTok、拼多多等平台在美国的成功,这些都体现了创新对贸易方式的深刻变革。这些平台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贸易模式,还连接了全产业链,最终服务于消费者。这种创新的贸易方式正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广东未来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进一步培育创新的沃土,优化营商环境,激发人才活力,推动存量资源向创新资源转化。
第三,要进一步提高粤澳大湾区内部规则机制的对接衔接水平。要进一步打破粤港澳三地“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三套法律体系”的约束,实现制度、标准、规则、法律的有效对接与融合,推进粤港澳一体化发展,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人员流和数据流的无障碍。将香港和澳门的优势复制、放大,形成粤港澳大湾区整体优势,带动广东乃至全国发展。未来,香港仍是中国最具优势的宝贵资源,其独特优势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第四,要进一步提高人才吸引力。目前广东人才净流入量位居全国第一,说明创新创业机会多,对年轻人吸引力强。广东已形成产学研政创新联合体,但还需进一步拓展视野,不仅利用好本地企业,更要引入全国乃至全球的优秀企业与教育资源。广东要成为创新沃土,还需吸引更多人才流入。
南方财经:展望“十五五”,广东应该怎么去挖掘增量?比如在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
陈文玲:广东现在提出要推进发展具身机器人或人形机器人,在这一领域我觉得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和发展,但同时也要仔细研究,避免一哄而上、盲目跟风。比如马斯克就预计到204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数量将超过人类,届时机器人售价可能降至2万美元。对此,我们还要进一步考虑具身机器人的功能与市场定位。
在发展具身机器人产业时,一方面我们在技术上要追求世界领先水平,另一方面还要更仔细研究、考虑发展节奏、规模和结构。未来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应注重精细化、专业化、科学化、合理化、国际化和市场化,更充分发挥广东的产业基础和创新优势。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节目嘉宾意见仅代表本人观点。)
策划:于晓娜
监制:施诗
编辑:施诗
记者:郑玮 施诗
制作:蔡于恬
拍摄:朱景辉
新媒体统筹:丁青云 曾婷芳 赖禧 黄达迅
海外运营监制: 黄燕淑
海外运营内容统筹: 黄子豪
海外运营编辑:庄欢 吴婉婕 龙李华 张伟韬
出品: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