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国联人寿的“红与黑”?)
文/林森 来源:燕梳师院
近期,国联人寿发布《2024年理赔服务年度报告》,理赔金额2.03亿,同比增长19%,最高单笔赔付355.21万,但综合偿付能力逐季下降。同时,公司获“投中2024年度中国最佳保险资金TOP20”称号,然2024年一季度净利润-2.02亿,整体财务表现不佳。
此外,公司参与“医惠锡城”等项目,服务失能人群超3.8万人次,但成立十年来累计亏损近15亿。国联人寿理赔佳、投资及社会价值获认可,偿付能力却不足、财务表现差,深陷亏损泥潭。国联人寿到底怎么了?近年来连番上演保险界的“红与黑”?
偿付能力逼近红线
据公开数据显示,国联人寿自2014年12月成立以来,仅在成立次年和2021年实现盈利,其余年份均处于亏损状态。2015年至2023年,国联人寿保险业务收入从0.22亿元增至84.34亿元,但是合计亏损12.91亿元。
其中,2023年,国联人寿实现净利润亏损超过2亿元,而到了2024年一季度,公司净亏损更是达到了2.02亿元,2024年上半年净亏损1.05亿元,截至三季度,国联人寿才稍微喘口气,实现净利润0.29亿元。
据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国联人寿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呈现下滑趋势。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国联人寿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已降至62.91%,较上季度末下降了8.65个百分点;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11.512%,较上季度末下降了15.97个百分点。这一指标已逼近监管红线,对公司未来的业务发展和市场拓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事实上,偿付能力对于一家保险公司而言,意味着其偿还债务的能力,是评估公司财务稳定性和风险管理能力的重要指标。根据监管要求,保险公司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通常不得低于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得低于100%。
为了缓解偿付能力压力,国联人寿曾多次进行增资。2023年12月,国联人寿完成成立以来的首轮增资,第一大股东国联发展集团单独出资1亿元,持股比例从30%升至33.33%,国联人寿注册资本金也随之升至21亿元。2024年6月,国联人寿在上海联交所预披露增资项目,寻求第二次增资,显然首轮增资并未满足公司发展需求。
为了挽救日益吃紧的偿付能力,除增资外,国联人寿还曾于2022年3月发行了10亿元十年期固定利率债券。
然而,频繁的增资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公司的偿付能力问题。“外部输血”虽然能暂时缓解偿付能力不足之困,但“打铁还需自身硬”,提升内部造血才是王道,归根结底,投资者看中的是企业的盈利实力。对国联人寿而言,近几年的表现,充分暴露了其经营短板。
股权震荡,高层更迭
管理层对于一家公司而言,相当于一家之长,“家长”频繁更迭,家庭必然人心涣散, 正所谓财不入“乱”门, 国联人寿除了业绩和偿付能力问题外,一直面临着管理层频繁变动的挑战。在2025年1月份,随着总经理赵雪军的就任,公司暂时步入正轨。
国联人寿自成立以来,总经理职位多次轮换,导致公司的发展战略执行难以保持连续性。此外,公司还曾因临时负责人超期履职等违规行为受到监管部门的处罚,进一步加剧了公司的不稳定性。
2015年3月起,国联人寿先后短暂经历了冯乃宪和刘清欣两任总经理,2017年4月,在刘清欣因工作调整辞任总经理、副董事长后,国联人寿总经理职位便陷入了近5年的空缺,这期间,董事长丁武斌暂代总经理职责。
直到2022年2月,夏寒获批担任国联人寿第三任总经理,结束了公司漫长的将位空缺。而夏寒在国联人寿也仅工作了两年有余,就选择离开。
事实上,公司高管层的动荡与公司股权震荡有着很大关系。
资料显示,国联人寿2014年12月成立,注册资本20亿元,属无锡国资委旗下,为江苏省内第三家人身险公司。由6家地方国资股东和4家民营股东筹建,国资股东持股82.5%。尽管背靠国资股东,但股东情况不稳定,2016年创始股东江苏开源钢管转让一半股权,2017年另两家创始股东因破产清算拍卖10%股权,2022年被深圳国资委接盘,2019年无锡广电转让全部股权给国联发展集团并退出。现国联人寿有9家股东,6家国资股东持股92.86%,3家民营股东持股7.14%。
股东不稳定,董事长岗位相对稳定,董事长丁武斌作为专职董事长,除了担任董事长长达8年,在其上任后长达4年时间里公司没有总经理时,还曾担任临时负责人。
据了解,丁武斌即将到达退休年龄,还未站稳脚跟的“新官”赵雪军能否力挽狂澜?
经营成本拉低利润
股东震荡的背后,是国联人寿在经营方面长期性的不稳定。尽管背靠地方国企,地处保费大省,但是自成立以来,国联人寿不仅没能实现“七平八盈”,反而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窘境。
尤其当下利率市场持续下行,也让处于逆境中的国联人寿雪上加霜,加速走低的利率将对行业原本的定价假设、投资决策、财务模型等产生巨大冲击,国联人寿受此波及,利润被不断压缩。
然而,很多保险公司会通过降本增效以及科技创新等方式提升利润率。反观国联人寿的成本数据,我们发现,随着业务的迅猛增长,该公司经营成本控制欠佳,各项数据噌噌攀升,其中,受手续费及佣金支出、赔付支出、退保金影响最为明显,这或许是长期亏损的重要因素之一。
近5年来,该公司的手续费及佣金支出由1.68亿元增至17.34亿元,同比增长932.14%;赔付支出从2019年的0.69亿元,攀升至2023年的6.27亿元。与此同时,退保金由0.64亿元,蹿至13.84亿元。
尤其最近两年,随着业务发展,其手续费及佣金增加较为明显,在当年保险业务收入中的比重也持续增加。2021年、2022年占比分别达到15.3、17.4%,截至2023年底,该指标占比进一步上升至18.48%。
其中,2023年新单首年手续费支出达到10.04亿元,2022年、2021年该值分别为5.96亿元、2.29亿元。可见自2022年起,银保渠道手续费支出压力进一步大幅增加。
这一系列数据的攀升,无疑让国联人寿的经营状况雪上加霜。高额的手续费及佣金支出、赔付支出和退保金,不仅消耗了公司的偿付能力,也严重影响了其盈利能力。如何有效控制成本,调整业务结构,成为国联人寿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否则,其未来发展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2025年,面对利率下行、投资承压等大环境,以及公司股东震荡、盈利不振、资产不足的现状,如何带领公司穿越低利率周期,走上盈利正轨?国联人寿新一代的领导班子,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