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国内经济 - 正文

31省关键经济数据之变

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02-07 22:34:35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31省关键经济数据之变)

近期,31省份(不含港、澳、台)陆续公布了2024年经济运行情况,以及今年的GDP增速目标。

2024年,在经济大省成功挑起经济增长大梁的同时,个别省份的经济数据也出现了波动。前六大经济省份中,除广东外,其他五省份GDP增速均超过全国平均GDP增速(5%)。2024年,前六大经济省份贡献了近60万亿元的GDP总量,约占全国GDP总量的44.1%。

31省份中,23个省份的2024年GDP增速低于本省份年初设立的全年GDP增速目标。其中经济总量排名在16—31位的省份,除天津外,均未能实现本省份2024年初设定的GDP增速目标。

近期,31个省份已陆续在各自的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GDP增速目标。其中,包括广东、江苏、山东这三大经济强省在内,共有14个省份将2025年GDP增速目标设定为5%。GDP总量排名4—6位的浙江、四川、河南将目标增速设定为5.5%。

2月5日,蛇年春节后的首个工作日,多省召开“新春第一会”,释放出稳增长、优化营商环境的信号。

山东在“新春第一会”中提出,要扎实做好一季度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谋划好具体抓手,实施好政策措施,组织好资金项目,全力推动经济实现开门稳、开门红。广东提出,要在推进产业体系现代化上先行先试、作出示范、勇挑大梁。上海在“新春第一会”上发布了优化营商环境8.0版行动方案。

广东等五省经济增长失速

2024年,在31个省份中,共有21个省份GDP增速超过全国平均GDP增速(5%),但广东、云南、山西、黑龙江、青海五个省份的GDP增速均在3.5%及以下。

作为GDP总量连续36年居全国首位的省份,广东GDP增速从2020年开始就持续低于全国GDP增速。而在2024年,广东GDP增速为3.5%(以下均按不变价格计算),相比2023年GDP增速下滑1.3个百分点,这一增速也大幅度低于江苏、山东、浙江(均在5.5%及以上)

在广东各个县市中,广州和佛山(GDP总量分别位于省内第二、第三)的GDP低增长成为影响广东GDP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广州2024年GDP同比增长2.1%、佛山为1.3%;2023年,这两地的GDP增速还分别为4.6%、5%。

工业的低增长成为广州GDP“降速”的最主要原因。2025年1月,广州统计局发文提出,当前,广州经济结构进入转型升级阵痛期,需正视旧动能支撑减弱、新动能仍在培育,模式转换、动力接续带来的经济增长结构性调整压力。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0%。支柱产业中,仍处于动能转换深度调整期的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8.2%。

工业的低增长以及外贸的大幅度负增长则深刻影响2024年佛山的经济增长。2023年,佛山成为全国第二个、广东首个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万亿元的地级市。但在2024年一季度,佛山经济突然“失速”,GDP同比增速降至1.3%。

从原因来看,一方面,作为外向型城市,出口是拉动佛山经济的重要引擎,而在2024年佛山出口总额同比下降20.5%;另一方面,2024年,佛山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9%,其中大型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9.3%。

2024年5月,佛山统计局曾发文提出,佛山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在过去两年高基数的基础上,叠加房地产下行影响,2024年稳增长压力加大。一季度佛山市房地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3.1%,规上工业增加值与房地产紧密关联的金属制品业、陶瓷压机等专用设备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等行业增加值不同程度下降。

除了广东,近几年,全年实际GDP增速低于年度GDP增速目标的现象频繁出现。2023年,全国GDP实际增速(5.2%)超过年初设定的增速目标(5%左右),但其中仍有广东、河南等17个省份未能实现年初设定的GDP增速目标。

而在2024年,全国GDP实际增速(5%)也同样实现了年初设定的增速目标(5%左右)。但经济总量排名在16—31位的省份,除天津外,均未能实现本省份年初设定的GDP增速目标。其中,海南、青海、山西、黑龙江GDP增速与年度目标相差均在2.3个百分点以上。

2022—2024年,黑龙江连续三年未能完成GDP增速目标,2023年GDP增速为全国倒数第一,而2024年GDP增速为全国倒数第三。

2025年黑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基础尚不稳固,消费需求不足,民间投资、制造业投资占比不高,部分企业经营发展困难,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偏弱,转方式调结构仍需持续加力,风险隐患仍然较多,民生事业还有短板,政府系统能力作风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收入增长面临压力

相比2023年,2024年23省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出现了小幅度下滑。其中北京、上海涨幅下跌最明显。北京、上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额也常年位于全国前二(2024年均在8.5万元以上),并且大幅度高于其他省份(2024年均在6.8万元以下)。

最近五年,上海、北京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都经历了大起大落。以上海为例,2021年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为5795元,2022年增幅又下跌至1538元。2023、2024年涨幅则分别为5224、3531元。

但从整体来看,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额排行前八的省份,2024年涨幅依旧均在2100元以上;而在排行后八位的省份,除了新疆,其他省份涨幅均在1650元以下。这意味着这些省份与经济强省的收入差距被进一步拉大。

2024年公布三季度报时,浙江、河北、海南三地统计局均提及居民增收存在压力。2024年10月23日,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副总队长吴红卫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前三季度浙江省GDP增速5.4%,比上半年放缓0.2个百分点。收入增速与GDP增速同步放缓,这从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居民收入与宏观经济之间比较紧密的关联性。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从2008年的0.491持续下降至2015年的0.462,但从2016年开始,收入差距再次出现小幅度反弹,2018年回升到0.468,2019年后进入震荡起伏阶段,2022年相比2021年出现小幅度上涨(见图一)(备注: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基尼系数越小,表明收入分配越趋向平等。在国际背景下看,绝大部分国家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在0.4以下,中国则为0.47左右。)

据经济观察报统计,从2019年开始,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数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的比值在不断扩大,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近五年全国居民收入差距在持续扩大。

值得注意的是,2021—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数与中位数的比值扩大得最为明显。(见图二)

2024年10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卢锋曾对经济观察报表示,从国际比较数据观察,中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总量中分配比例显著偏低,是制约居民消费的长期重要因素。与此同时,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基尼系数居高不下,同样不利于激发消费潜能。

为提升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缩小收入差距,2024年,从中央到地方也采取了多项举措。

2024年,江苏、浙江、河南、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十余省份陆续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多数省份月最低工资涨幅为200元左右,最高上涨了290元,属于近年上涨中,幅度较高的一轮。调整后,大部分月最低工资标准超过2000元。

2024年12月30日,民政部在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上提出,中国将在2025年制定低收入人口认定办法、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持续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同时,民政部将研究制定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的政策措施,推动完善低收入人口就业救助、产业帮扶等发展型政策举措。

2025年经济大省锚定5%

虽然2025年全国GDP增速目标尚未确定,但近期31个省份已陆续在各自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2025年GDP增速目标。其中,广东、江苏、山东等14个省份将2025年GDP增速目标设定为5%。GDP总量位于4—6位的浙江、四川、河南将目标增速设定为5.5%。而青海的2025年GDP增速目标低于5%,为“4.5%左右,力争更好结果”。

2024年,包括广东、江苏、山东在内共有10个省份将GDP增速目标的数值设定为5%,而2024年的全国GDP增速目标设置为5%左右。

广东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国家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广东完全有信心、有条件、有底气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

在2月5日“新春第一会”中,多省份也展望了2025年经济增长。山东提出,要扎实做好一季度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谋划好具体抓手,实施好政策措施,组织好资金项目,全力推动经济实现开门稳、开门红。广东提出,要在推进产业体系现代化上先行先试、作出示范、勇挑大梁。上海在“新春第一会”上发布了优化营商环境8.0版行动方案。

今年1月,多个国际机构也给出了对今年中国经济走势的预测。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上调中国2025年经济预期增速至4.6%,较去年10月的预测值高出0.1个百分点。报告提出,这一修正反映了2024年影响的延续,以及去年11月宣布的一揽子财政措施,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贸易政策的巨大不确定性和房地产市场的拖累效应对投资的影响;世界银行则将2025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测上调至4.5%。世界银行解释说,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主要是因为中国近期出台政策措施的提振作用及2024年年底前中国出口势头强劲的影响。

启铼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预计,2025年实际GDP增速将处于4.5%至5%区间。他表示,在基准情景下,考虑到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的潜在情形,预计出口将面临回调压力,其对GDP的拉动率将下降1个百分点至0附近。受益于“两重”“两新”政策支持,内需有望对GDP的拉动率上升0.5—1个百分点。其中,消费预计在补贴下出现结构性回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速预计温和上升,房地产投资降幅或将收窄。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5年,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可能会加深,但是中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势也没有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发展的“时”和“势”依然占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表示,2025年,在经济大省挑大梁的同时,更多省份也需要继续发力。一方面,各省份应进一步扩大总需求,为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这是2025年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另一方面,各省份都应向经济大省学习,在市场环境和软硬件设施建设等方面不断发力。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