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证监会支持碳排放权期货上市,广期所积极推进各项准备工作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2-08 21:51:39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证监会支持碳排放权期货上市,广期所积极推进各项准备工作)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翁榕涛 实习生 吴梓轩 广州报道

2月7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提出稳妥有序推进碳期货市场建设和碳排放权期货研发上市,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参与碳排放权交易。支持广州期货交易所打造绿色期货交易所。

其实,早在2021年,中国证监会已经明确指出,支持广期所加快推进碳排放权期货市场建设。同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研究发展碳排放权期货交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广期所已经积极推进碳排放权期货、电力期货两个重大战略品种研发上市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与行业主管部门、龙头企业、智库机构等进行合作,围绕合约规则设计的重难点问题,广泛开展专题研究和实地调研,推进技术系统准备工作等等。

绿色产业发展迅猛 风险管理需求旺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绿色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经济绿色转型稳步推进,但相关行业发展时间较短、面临风险较多,稳定发展具有一定挑战。

比如,绿色低碳转型技术路径存在不确定性。我国以新能源为代表的多项技术和装备制造水平已全球领先,但技术革新对产业竞争格局具有较大影响,在部分方面还需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强化科研成果转化运用。

其次,绿色相关产品对应新资源存在不确定性。我国风电、光伏等资源丰富,发展新能源潜力巨大。但风、光、水等自然资源在供给上具有明显的随机性和波动性,发电出力在时空分布上不连续不均衡,新能源产业“靠天吃饭”问题突出,是目前限制发展的一大因素。同时,新能源发展的重要原材料镍、钴等对外依存度较高,部分可持续关键矿产存在供应风险。

面对绿色低碳转型中面临的不确定性,期货作为风险管理的市场化手段,可以发挥管理风险、稳定生产运营预期的功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为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助力绿色生产力发展,期货市场结合自身发展阶段,加快推动更多绿色期货的研发和上市。

广期所自成立之初就以服务绿色发展、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为特色定位,并且已经成功上市工业硅、碳酸锂、多晶硅期货期权,构建了中国新能源金属期货板块的雏形,并将持续扩容,同时推进碳排放权、电力等服务经济可持续发展相关重大战略品种研发。

此外,广期所正在探索天气类新型衍生品研究,于2024年11月13日,发布“中央气象台-广期所光伏气象指数”。光伏气象指数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数据体系支撑,可作为客观的“标尺”,衡量光伏发电面临的气象变化,创新性和应用价值较强。此外,指数体系丰富,涵盖日度、月度、年度等不同频次,满足多元化需求。

据介绍,广期所与中央气象台将继续发挥“气象×金融”合力,聚焦绿色低碳发展丰富产品体系,推动光伏气象指数在金融市场特别是期货和衍生品市场的应用,完善风电、水电等新能源气象指数系列,更好满足实体经济需要,共同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

广期所积极研发碳、电等绿色战略品种

碳排放权、电力等是新兴的关键环境资源要素,对实现“双碳”目标、助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近年来广期所稳步推动碳排放权、电力等战略品种研发,围绕合约规则设计的重难点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和实地调研,基本完成碳排放权和电力合约制度设计方案。

此外,广期所与清华大学、国家气候战略中心、信息中心、中电联等智库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多次参加高规格行业会议,多渠道发声,持续营造良性舆论环境。

在国际合作方面,围绕新能源、碳排放权和电力等绿色产品,广期所与全球部分期货交易所建立了稳定的沟通渠道,探讨品种、业务和技术等方面合作模式。

广期所与德意志交易所集团及其旗下欧洲能源交易所(EEX)签署谅解备忘录,并围绕碳排放权产品互挂、数据合作等方面事项定期沟通;与日本交易所集团就电力等期货产品展开多轮沟通;与新加坡交易所签署谅解备忘录,进一步探索绿色发展领域产品的可行性方案。

下一步,广期所将稳妥推进碳排放权和电力期货上市,探索推进绿电、绿证等期货前期研发工作。做精做细碳市场基础研究,完善碳排放权合约制度关键设计。推动电力期货市场建设,及时总结建设经验和上市路径,形成可复制模板,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

此外,广期所还将积极布局CCER期货市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有望创造巨大的绿色市场机遇,广期所将持续跟踪研究CCER现货市场,探索CCER期货市场建设,推动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国新能源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