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公司新闻 - 正文

中信保诚人寿掌门人就位,“李常配”能否一改巨亏局面?

来源:经理人杂志 媒体 2025-02-10 10:38:12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中信保诚人寿掌门人就位,“李常配”能否一改巨亏局面?)



文|辛苔 来源:燕梳师院

作为国内首家中英合资险企,中信保诚人寿正面临着内外大动荡。内部管理机制僵化、经营疲软,外部则有“报行合一”政策调整与利率下调等多重困境。关键之际,“李常配”的强势登场,无疑为这家老牌贵族险企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但,面对积重难返的亏损局面和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新任“将帅”否真正力挽狂澜,带领中信保诚人寿走出困境,实现逆袭翻盘?

新掌门就位

春节后的首个工作日,中信保诚人寿迎来了金融监管总局披露的一则行政许可信息。信息显示,核准Cunqiang Li(李存强)中信保诚人寿董事长的任职资格。

根据公开资料,李存强出生于1964年11月,毕业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拥有统计建模分析专业硕士学位。此外,他还担任保诚集团顾问,保诚企业管理(北京)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法定代表人,曾任安达人寿保险有限公司首席营运官,华泰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华泰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战略官、常务副总经理兼首席战略官、总经理兼首席运营官、执行董事,华泰财产保险有限公司董事等职位。

事实上,2024年,公司还进行了“将位”调整。

2024年4月,随着原总经理赵小凡因达到退休年龄离任,中信保诚人寿任命常戈为临时负责人。随后,2024年6月,中信保诚人寿召开第八届董事会第五次会议,批准常戈正式出任总经理,该任命已于2024年6月12日起生效,且于同年7月,正式获得监管部门批准。



图源:中信保诚人寿官网

常戈长期服务于中信集团,现任中信保诚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曾任中信银行零售银行部副总经理、总经理,私人银行部总经理,石家庄分行党委书记、行长,中信金控财富管理部副总经理(主持工作)、总经理等,其业务范围与保险业有诸多相似之处。不过,在此之前,常戈主要活跃在银行业,并没有直接的保险行业工作经验。这一背景也为中信保诚人寿的未来增添了一定的复杂性。

两年巨亏26亿

近两年,昔日合资“优等生”的日子并不好过。中信保诚人寿成立于2000年9月,由中信集团与英国保诚集团在广州共同出资设立,最初名为“信诚人寿”。随后,总部迁至北京,并在2017年正式更名为“中信保诚人寿”。

更名后,公司一路高歌猛进,在2017年一举突破保费规模100亿元大关,净利润更是突破10亿元,同比大增50%,让市场为之侧目。随后几年,从2018年至2021年,其保险业务收入分别达到了153.85亿元、213.44亿元、233.61亿元和268.27亿元。与此同时,净利润也呈现出上升趋势,分别为11.04亿元、18.2亿元、25.31亿元和29.15亿元。



然而,拐点出现在2022年。虽然中信保诚人寿的保费收入成功突破300亿元大关,但其净利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出现了逾60%的大幅下滑。更令人担忧的是,2023年不仅未能改善,净利亏损面进一步扩大,由盈转亏,亏损额为8.27亿元。

进入2024年,亏损仍在持续,年度亏损额为17.65亿元。换言之,公司两年累计亏损25.92亿元。尽管整体情况不容乐观,也显现了一些积极信号,公司在2024年三季度、四季度分别实现了2.42亿元、2.41亿元的盈利。但相较前二季度的巨亏,仍显得杯水车薪。

对此,联合资信曾在评级报告中指出,中信保诚人寿的亏损主要归因于赔付支出、资产减值损失增加以及750天移动平均国债收益率曲线下行增提准备金等因素,使得公司营业支出上升,入不敷出。

中国(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资研究院院长王红英曾表示,在低利率环境下,投资市场的波动和不确定性对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产生了显著负面影响,尤其是权益类投资带来了较大的亏损。此外,相较于大型险企,中小险企在人才和技术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在产品设计、风险控制和资金募集等方面的能力较弱,这也是造成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据最新偿付能力报告,截至2024年末,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及总投资收益率分别为-11.8%、-0.7%。由此可见,公司一年内投资并未带来收益,盈利始终处于负增长状态。



图源:公司2024年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

增资落地

2024年来,中信保诚人寿进行了两次增资。2024年11月5日,中信保诚人寿发布公告,宣布中信金控和保诚集团计划分别向公司增资12.5亿元。此次增资完成后,中信保诚人寿的注册资本将从48.6亿元提升至73.6亿元,且各股东的持股比例保持不变。这已经是公司在2024年内第二次获得股东的增资支持,累计增资总额达到25亿元。

而早在2024年2月,中信金控和保诚集团就已分别向中信保诚人寿注入12.5亿元资金,使公司的注册资本从23.6亿元跃升至48.6亿元。

增资“补血”背后是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的变化。以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例,数据显示,2023年四季度至2024年四季度,中信保诚人寿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94.04%、105.53%、86.58%、112.5%以及143.64%。

因此,年内两次增资也充分说明了中信保诚人寿为何能在巨亏情境下还能保持良好的偿付能力。然而,仅靠增资方式并非权宜之计,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企业若想持续健康发展,单靠外部输血远远不够。比如,强化自身的盈利能力和管理水平,优化产品结构和服务质量,从根本上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适应力。

如今,中信保诚人寿进入了“李常配”时代。对于新任“将帅”而言,如何重回盈利轨道将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fund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信银行盈利能力优秀,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