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政策驱动 AI赋能 人形机器人发展即将“狂飙”?

来源:金吾财讯 2025-02-10 15:38:25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政策驱动 AI赋能 人形机器人发展即将“狂飙”?)

金吾财讯 | 这个春节,机器人也“忙碌”了起来。

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Unitree H1亮相2025蛇年春节联欢晚会。据悉,H1是全球首款能完成原地空翻的全尺寸电驱人形机器人。在其表演的节目《秧BOT》上,共16台宇树H1与新疆艺术学院的演员们共舞。宇树H1通过激光Slam自主定位和导航、先进的灵巧手以实现全自动队形转换、丢手绢等动作。同时,宇树H1的AI运动控制技术叠加360°全景深度感知技术使其动作更加灵活和精准掌握周围环境,以此实现了全自动队形转换,整齐划一的动作令人惊叹。

除此之外,2月3日,乐聚生产的“夸父”人形机器人出现在亚冬会火炬传递现场,该机器人与火炬手进行挥手、击掌互动,为亚冬会加油助威。

众擎机器人公司旗下的人形机器人PM01也在春节期间穿戴上了警用装备,跟随民警走上南山街头巡逻。

各路机器人出现在普罗大众的视线,也再一次引爆了机器人的话题热度。

全球政策密集发力,人形机器人发展东风正劲

无论海内外,政府部门从未忽视机器人的巨大潜力。

美国早在2011年边推出《国家机器人计划(NRI)》。NRI-3.0计划则于2021年2月宣布,以NRI之前的项目为基础,寻求对集成机器人系统的研究。美国政府在2021年向NRI-3.0基金提供了1400万美元的支持,鼓励学术界、工业界、政府、非营利组织和其他组织之间的合作。

日本政府在2015年发布《机器人新战略(Japan's Robot Strategy)》,决定未来5年将重点发展机器人产业。此外,日本政府在2022年提供了超过9.3亿美元的支持,重点领域是制造业(7780 万美元)、护理和医疗(5500 万美元)、基础设施(6.432 亿美元)和农业(6620 万美元)。

德国的2018年提出的《高科技战略2025 (HTS)》提到,到2026年,德国政府每年将提供约6900万美元的资金——五年的总预算为3.45亿美元。

欧盟在2021年提出了《地平线欧洲(Horizon Europe)》,其2021至2027年预算达955亿欧元。欧盟委员会为2021-2022年机器人相关工作计划提供了总计1.985亿美元的资金。

此外,韩国的《第三次智能机器人基础研究计划》旨在推动将机器人技术发展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产业。韩国政府为“智能机器人2022年实施计划”拨款1.722亿美元。

回到国内,2015年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将机器人列为十大重点领域之一。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到,将智能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应用的重要方向,并提出研发“人机协同、自主学习的智能机器人系统”。

“十四五”规划也有提出“推动机器人技术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强调机器人技术与5G、物联网等新基建的协同。

这些政策呈现出3个共同点——资金投入规模化、应用场景工业化以及实施主体多元化。不过,这些政策大多偏向工业机器人。

直至2023年11月,中国工信部正式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作为首个专门针对人形机器人的国家级战略规划文件,标志着政策对人型机器人行业的支持达到了新的高度。

这份意见提出到2025年实现人形机器人“初步建立创新体系”,2027年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在地方层面,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也陆续出台机器人的相关扶持政策,提供税收优惠、研发补贴和场景开放支持等。

人形机器人被视为继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的下一代颠覆性产品。政策支持将加速其商业化进程,催生新业态、新模式,为中国经济提供长期增长动力。

国内机器人相关地方政策(不完全统计)

产业链全面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群雄逐鹿

人形机器人产业百家争鸣。

国外方面,特斯拉计划在2025年生产数千台人形机器人Optimus(擎天柱),2026年计划将这一产量提高至2025年的10倍。

人形机器人创企Figure的首席执行官Brett Adcock也宣布了公司已成功签约了第二个商业客户,同时提到其中一条客户线将在未来四年内为Figure带来部署 10 万台人形机器人的潜力。

国内,近期的焦点宇树科技与英伟达的联合团队展示了G1人形机器人,可以模仿体育明星做出复杂的动作。

另外,小米、华为、小鹏、阿里巴巴等厂商纷纷加大布局,小米早在2022年8月便发布了人形机器人CyberOne。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机器人产业正以惊人的速度蓬勃兴起,其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在持续发力,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

而机器人产业链的发展,则离不开各个环节的紧密协作和技术创新。从上游的关键零部件,如高精度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等的研发制造,到中游机器人本体的设计与生产,再到下游根据不同行业需求进行系统集成和应用拓展,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相关公司(不完全统计)

我国机器人相关产业链近年来同样成绩斐然。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在2024年发布的《世界机器人报告》中显示,中国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市场。占全球安装总量的51%。本土制造商在国内市场的份额大幅增长。2023年全球共安装27.63万台工业机器人,中国占全球安装总量的51%。这一结果是有史以来第二高的水平(2022年中国安装29.01万台)。2023年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保有量约180万台,成为世果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拥有如此庞大工业机器人保有量的国家。

而专注于人形机器人方面,我国相关专利数量相比其他国家亦遥遥领先。

截至2024年,全球人形机器人技术领域的专利已接近2万件,90%以上分布在本体结构、驱动控制以及智能感知领域;中国、日本、韩国、美国和法国是目前持有专利数量最多的国家。

机构集体发声,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已至

多家机构不约而同地预测,2025年人形机器人或将步入量产元年。

高盛预测,人形机器人有望于2025年至2028年、2030年至2035年在工业场景和消费场景实现经济可行性,未来销量有望达百万台,以单机售价20万元测算,市场规模可达2000亿元。

开源证券表示,随着人形机器人功能迈向多样化和普适化,产业分工日趋成熟,成本持续下探,潜在应用场景有望涵盖制造业、家庭服务等多个领域,市场机遇广阔。

东吴证券表示,国内头部机器人企业与车企等制造企业试点已近半年,小批量测试阶段有望结束,25年开启量产销售,其中多家企业预计2025年全年销售超千台。由于下游客户测试&研究需求旺盛,该行预计伴随国内企业订单交付,25年全年国内人形机器人销量有望近万台。

浙商证券表示,2025年国际巨头量产、国内龙头入局,进入内外双驱、日新月异的产业扩张期。该行表示,国际+国内龙头共同驱动,产业化高速发展,迎来板块性投资机会。

对于投资要点,国泰君安建议建议聚焦两条投资主线:1)技术引领:特斯拉 Optimus 引领产业技术前沿、商业化进程,从“多传感器融合”到“本体智能”,提升在真实场景的泛化性,产生的新需求;2)商业化驱动:2024 年Optimus 实现了人形机器技术瓶颈的突破:运动控制→精细操作→任务泛化。

国泰君安认为应关注抗冲击执行器、灵巧手、触觉传感器和模仿学习。1)抗冲击是商业化落地的“底线”;2)灵巧手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的“功能触角”;3)触觉传感器技术商业化优先级靠后,是未来场景泛化的关键支撑;4)模仿学习是商业化落地的“关键杠杆”。

AI深度赋能人形机器人开创新纪元

AI的最佳载体之一便是人形机器人,也是人形机器人的“大脑”。

近日,国内人工智能企业DeepSeek先后推出V3和R1模型。DeepSeek V3在多项评测中成绩优于Qwen2.5-72B和L1ama-3.1-405B等开源模型,同时在性能上与GPT-4o及C1aude-3.5-Samnet不分伯仲,训练成本约为557.60万美元。

AI模型的加速发展,进一步提高未来在终端应用领域的泛用性,尤其在人形机器人领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融合 AI 技术,人形机器人打破了传统机器人的局限,在形态、交互与任务执行上实现了质的飞跃,开启了人机协作的全新模式。这一融合不仅推动了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还将在医疗、教育、服务等诸多领域引发深刻变革,为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挑战提供创新方案。

展望未来,随着AI和人形机器人技术的持续进步,它们之间的协同效应将愈发显著。在愈来愈成熟的技术下,人形机器人将深度融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不可或缺的伙伴。

fund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国泰君安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