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比亚迪,给智驾普及临门一脚)
在2月10日举行的比亚迪智能化战略发布会上,比亚迪抛出了覆盖20万元、15万元、10万元级全系车型的高阶智驾搭载策略,引起了整个智能驾驶行业的震动。特别是一款售价6.98万元即搭载高阶智驾的车型的亮相,宣告高阶智能驾驶史无前例地进入7万元区间。
实际上,在此次发布会之前,外界就已经对比亚迪的智能驾驶给足了关注度。比亚迪(002594.SZ)股价在2月5日至10日连涨4个交易日,区间涨幅超过20%。不仅如此,与比亚迪有合作关系的不少科技公司,也迎来股价飙升,例如,2月7日,车规级智能汽车计算芯片供应商黑芝麻智能港股股价大涨,收盘涨幅为37.59%,原因是其车规级自动驾驶计算芯片搭载到比亚迪旗下的腾势品牌,并已经上车量产。
行业判断,2025年智能驾驶将迎来大爆发,高阶智驾将在更广泛的车型上得到应用,而比亚迪因其巨大的体量,在推动智能驾驶普及方面有着难以替代的作用。根据比亚迪公布的销量数据,2024年共销售427万辆汽车。从全球汽车集团销量排行榜看,比亚迪已跻身全球第五。
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表示:“2025年是全民智驾的元年,未来2到3年,高阶智驾将会成为像安全带、安全气囊一样必不可少的配置,到时候没有安全智驾的车将成为少数派。以前我们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来衡量行业发展速度,从今天起,(我们应该)用高阶智驾推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如王传福所言,智能驾驶近几年已在汽车行业内快速兴起,并日渐成为消费者购车时的一个硬要求,不少车企将智能驾驶当作一个重要的卖点来打造。不过,当前汽车行业整体的高阶智驾搭载率还不高,2024年应用高阶智驾的车型比率约为10%。
目前行业内搭载高阶智驾的车型集中在20万元以上价格区间,在15万元以下车型上基本没有搭载。高阶智驾普及率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高阶智驾系统的价格高昂,一是系统零部件成本高,二是缺乏规模效应,短期内智驾系统难以摊薄成本。
比亚迪的巨大优势,恰恰是其规模效应。比亚迪宣布,搭载天神之眼智驾系统的21款车型会在今年陆续上市,其中包括10万元级别的车型。根据比亚迪的划分,其天神之眼智能驾驶分为A、B、C三个等级,分别搭载于仰望、腾势/比亚迪、比亚迪品牌相关车型。
据了解,天神之眼A、B、C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激光雷达感知和中央计算平台的算力不同,此外在智驾使用场景上存在区别,例如天神之眼C目前提供高速路和快速路的NOA(导航辅助驾驶),城市道路的NOA目前尚未开放。比亚迪强调,搭载天神之眼C智能驾驶系统的车型,无论是7万元的海鸥智驾版,还是15万元的宋L智驾版,所应用的硬件完全一样。
王传福表示,海量的数据、专业的研发团队和体系化的制造能力,是比亚迪能够推动全民智驾的三个底气。其中,海量的数据来自比亚迪的巨大车型保有量,这保障了端到端大模型对于数据挖掘的样本需求;研发方面,比亚迪智驾研发团队已达5000人规模,在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制造能力方面,比亚迪依托其垂直整合的产业链,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系统的开发、量产、上车等工作。
比亚迪在汽车行业更多是以电动化能力较强的形象示人,但在智能化方面一直相当低调。在如今各大企业都争相以高阶智能驾驶作为技术标签的环境下,比亚迪的低调甚至引人怀疑,其是否具备智驾研发能力。此次比亚迪以极快的速度和极低的价格,回应了外界对其智能驾驶能力的关注。
事实上,比亚迪从2018年开始已经陆续在泊车、座舱等智能化层面进行技术投入,而真正形成体系化研发是从近两年开始的。比亚迪的智能化思路是实现整车智能,包括车身、底盘、驾驶、座舱等多个层面,智能驾驶只是整车智能中的一环。选择在目前的时间点发布智能驾驶战略,意味着比亚迪已经将智能驾驶融入了其整车智能当中。
从整个智能驾驶行业发展的角度,比亚迪的低价智驾,势必加大智能驾驶领域的竞争力度。就在2月初,长安汽车也公布了自己的智能驾驶战略,吉利汽车也将在3月份发布其智驾战略。在比亚迪出招后,接下来一段时间各企业将如何应对,值得行业关注。
比亚迪的智驾之路也并非没有挑战。如何真正让智驾变成安全的功能、当车主使用智驾发生事故后如何定责、如何平衡智驾能力和开发成本的关系,是全行业面临的共性问题,也是想要推动智能驾驶全面普及的比亚迪,需重点应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