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优化重组机制“强链”“补链” 深交所书写科技金融大文章“新范式”)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杨坪 深圳报道
近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简称《意见》),进一步落实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的部署要求。
其中,在科技金融领域,《意见》提出要“优化科技型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制度,支持科技型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实现强链补链、技术升级”。
记者了解到,深交所正以制度创新的“深市方案”,努力书写服务科技金融大文章的新篇章。
其中,并购重组工具是发展“科技金融”的重要抓手。2024年,深市新增披露重组75单、实施完成22单;产业整合型重组占比达80%,近七成标的资产聚焦新质生产力领域。
在行业人士看来,通过并购重组这一“催化剂”,深市上市公司有望不断强化产业链韧性、提升技术话语权,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与全球竞争力提升提供坚实支撑。
制度红利释放显著
开年以来,并购重组热潮势如破竹,多家上市公司披露重组方案或更新重组进展。
wind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A股市场已有113家企业更新重大重组进展,14家企业首次披露重组方案。
海兰信从1月24日开市起停牌至今,筹划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购买资产事项;奥浦迈拟并购澎立生物,将服务链条触及新药更早期研发阶段;华阳智能也公告,拟现金收购贵州全安密灵不低于51%股权……
这背后离不开政策支持与制度层面的创新突破。
2024年9月,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简称“并购六条”),为资本市场并购重组注入政策强心剂。交易所层面也迅速响应,通过修订《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审核规则》,推出快速审核机制等创新举措,构建起服务科技型企业的制度矩阵。
具体来看,一是支持科技型企业开展上下游产业整合,鼓励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获取关键核心技术、拓展高附加值业务,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二是创新估值方法,对未盈利但具备技术突破潜力的标的资产采用多元化估值模型,增强对“硬科技”企业的包容性。三是简化审核流程,推出并购重组简易审核程序,缩短审核周期。
制度红利释放显著,在简化审核流程方面,中钨高新项目创下50天过会纪录,甘肃能源项目从受理到过会仅101天。
在行业人士看来,这些数据背后,是监管层对科技型企业“扶优限劣”的精准施策,即“对信息披露评价A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开通绿色通道,对盲目跨界并购保持高压监管”。
在估值体系创新方面,允许采用收益法、市场法等多维估值模型,破解"硬科技"企业估值难题。以捷捷微电并购南通科技为例,其通过合理评估芯片设计、晶圆制造等核心技术价值,实现IDM全产业链整合,推动功率器件国产替代进程。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周小舟指出,2024年下半年来,并购重组市场活跃度明显提升,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转型升级、产业整合和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的积极性明显增强,尤其是集成电路等硬科技行业领域并购重组活动显著增多,收购未盈利科技型资产、“A并H”等标志性案例顺利落地。
深市科技型企业发展获加速度
在政策引导下,深市科技企业正通过并购重组重塑产业生态,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
2024年,深市实施的22单重组案例中,14单涉及“卡脖子”技术攻关,8单实现产业链关键环节补缺,形成具有示范意义的"深市模式"。
纵向整合方面,麦捷科技收购安可远等企业,打通磁性材料全产业链,实现关键材料自给率从40%提升至75%,采购成本降低18%。这种"向上游要安全"的并购逻辑,已成为深企应对供应链挑战的共性选择。
横向协同方面,中航电测174亿元并购成飞集团,开创"央地混改"新模式。通过吸收航空工业集团优质资产,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提升5.2个百分点,带动航空装备板块市值增长23%,形成军民融合创新示范。
技术跃迁方面,甘肃能源并购调峰电源项目,标的资产为甘肃河西走廊清洁能源基地唯一配套调峰项目,将清洁能源装机容量提升至2.3GW,储能调峰能力增强40%。重组实施后,甘肃能源将实现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改革仍在纵深推进。证监会2025年系统工作会议提出,进一步发挥好资本市场并购重组主渠道作用,尽快完善“并购六条”配套机制。
可以预见的是,新的一年,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资本市场将以更开放的制度、更高效的机制、更精准的服务,助力科技型企业突破发展瓶颈。
“随着政策支持和市场环境变化,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光电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企业间的横向整合趋势明显,预计2025年的并购市场将持续增温。”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受访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