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结婚率下降,两种视角不要再混淆了)
近日,民政部官网披露2024年全国婚姻登记数据。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为610.6万对,离婚登记数为262.1万对。与2023年相比,结婚登记数减少了157.4万对,下降了约20.5%;离婚登记数则增加了2.8万对,上升了约1.1%。
结婚率下降的幅度,让人不由倒吸一口气。从舆论反应来看,大家对数字本身并不意外,因为这个趋势与我们在网上和现实中的观感是一致的。分歧主要发生在对原因的分析上。
总的来说,这些年下来,对婚育问题的讨论,已经逐渐归并到几个“筐”里。只是在每个人的心目中,不同的“筐”占据的位置和分量不同。
第一个“筐”:经济。就业、房价都属于这个“筐”,典型叙事就是:年轻人养活自己都困难,哪里还养得了家?这个“筐”很常用,但拆解起来也很复杂,比如高房价、高就业率和低房价、低就业率这两个组合,该如何比较呢?
第二个“筐”:教育。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年轻人受教育的年限增加,结婚年龄不断推迟,相当一部分适婚人口没有结婚。这是一个相对简洁的因素。但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这个因素的解释力将来会下降。
第三个“筐”:观念。这是打得最激烈,最没有共识的一个“筐”。温和点讲,就是年轻人变得独立,不再把结婚生育当作必选项,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好。严重点讲,则是性别对立愈演愈烈,适龄男女接触异性的成本越来越高,包括时间、金钱成本以及心理成本。
可以说,从上述这几个“筐”里抽出任何一根“木条”,都可以引发无数的口水论争。但我今天最想说的,面对婚育问题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题目,有宏观微观两种视角,人们一直在混淆使用。我认为,把这两种进行区分是有必要的。
微观视角就是个体视角,“我”要不要结婚,要不要生孩子?同样经济条件,同样受教育程度的人,选择是不一样的。比如有人喜欢“在正确的年龄,做正确的事”,有人喜欢等到“最合适的人、最合适的条件”再说。
宏观视角则是指,从社会运行的角度出发,去思考这样的数字反映了什么,将来会造成怎样的后果,现在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去应对。
微观视角和宏观视角都是合理的,它们具有互补性,但互相不可替代。就好比我们知道给一锅水持续加热,它就会沸腾,但我们不需要知道每一个水分子的运动轨迹。要想让水停止沸腾,要么加冷水,可以暂时有用;要么就只能熄火。
两种视角的混淆是指,要么宏观视角窜入微观视角,当你问一个年轻人要不要结婚,TA说“是社会压力太大让我结不了婚”,即属此类;要么微观视角窜入宏观视角,一些机构和专业人士在研究应对措施的时候说,“都怪年轻人贪图个人享受,不想承担责任”,即属此类。
无论是哪一种混淆,都会带来讨论的失效。社会分析和个人选择,应该在各自的层面上运行,不应该侵夺对方的河道。
对于面对婚育选项的年轻人来说,要明白每代人有每代人的压力,个人无法通过社会分析或社会批判来解决个人难题。在做个人选择的时候,如果过度强调大环境,可能会模糊内心的真实声音。我们致敬并祝福每一个生活的勇者。
比如,对个人来说,说“社会不让结婚”只有发泄意义,没有实质意义。核心问题在于,在给定的社会条件下,“我”要不要开启人生新的篇章。潜在收益和潜在风险都很难用数目字指标来衡量。它不能简单折算成“我”要花多少钱,“我”会失去多少升职度假的机会。这是一个不可逆的选择,也很难比较。同样重要的是,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我身边不少朋友都说过,既然总要生孩子,不如早一点生比较好。但这样的声音,在公共讨论中是很少出现的。
对社会来说,如果真的认为年轻人的恐婚、恐育会危及社会的长期良性运转,那么就要采取实质的有影响力的措施去应对,而不应该过度放大年轻人的动机。具体到某个年轻人想不想结婚,敢不敢结婚,不是社会应该操心的事,就像我们没办法研究每个水分子的运动轨迹。必须找到在统计学上合理可信的方案,认真研究,科学更迭,才有可能突破眼前的困局。
如果我们在讨论婚育问题的时候,能够正确区分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那么无论对个人幸福还是群体幸福,都是有利的。如果继续这样没有框架、没有逻辑地讨论下去,围观者会怀疑这件事对我们是否足够重要。
(作者系“西坡原创”主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