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教育大变革!中小学体育课大尺度“加时”,落实健康第一理念仍有后顾之忧)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峰 北京报道 2025年义务教育学校春季学期即将开学,很多学校的课表将焕然一新。
这些学校的学生会发现,每天将有一节体育课,课间休息延长至15分钟、每天将有2个30分钟大课间……
通过上述举措,中小学体育课将“加时”,甚至超出新课标和现行法律的规定。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
在此之前,相关规定是“学生每天有1小时体育活动的时间”。
中小学体育活动为何超常规“超时”,学校落实相关规定还有哪些障碍?值得注意的是,增加体育课并不轻松,还需要完善一系列配套举措,解决如何限制体育课被占、学生安全责任如何划分等后顾之忧。
近年来,中小学生“小眼镜”、“小胖墩”、心理健康问题频发,缺乏体育锻炼被认为是重要病因。
主管部门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教育部已连续开展学生体质强健计划。
1990年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普通中小学校“每周安排三次以上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的时间(含体育课)”。
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的要求是,体育与健康课程1至9年级总课时占比为10%—11%。有专家对此折算的学时为,小学1至2年级每周4学时体育课,3至9年级每周3学时。
2022年新修订的体育法规定,“保障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不少于一小时体育锻炼。”
但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指出,中小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不仅不够,而且落实得不好。
“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主要由体育课、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加在一起凑成。但现实中,有的学校大课间时间不够,课后体育活动开展得更差。”这位专家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2024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之后,政策变为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不仅总时长增加,而且内容组成发生了变化。
近期,广东、河南、河北、海南、内蒙古、四川等地先后印发文件,落实“2小时”要求的办法普遍为: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每天2个30分钟大课间、课间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等。
“总体思路是,用强制性的手段增加课时。”上述专家说。
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护童”行动。教育部2024年12月召开的全面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座谈会提出,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增加体育锻炼对于身心健康助益良多。作为一所民办创新学校,北京日日新学堂的办学理念强调让学生自然成长。日日新学堂的校址原来是一片果园,每到活动时间,孩子们喜欢爬树、爬土坑,疯玩疯闹,与自然相亲近。
日日新学堂创始人王晓峰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创办以来,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就远远超过2小时。疫情期间居家学习以前,日日新学堂的学生几乎没有“小眼镜”。
义务教育学校每天1节体育课,看似只是调整了课表,但其实落地实施有难度。
首先是场地、设施受限制。当前正值中小学人口高峰,很多学校动辄数千人规模,有的学校因为入学人数过多,校园无法容纳,只好借址办学,甚至没有操场。
这给学校管理者“腾挪”场地提出了挑战。合肥市包河区青年路小学香港街校区是包河区面积最小的小学,占地仅7.6亩,只有一栋教学楼,却有22个班、1024名学生。
为了开好每天1节体育课,学校把教学楼1层作为架空层,大大扩展了活动空间。楼上5层上文化课,楼下空间上体育课,每节体育课4个班同时上,每天22个班的体育课就能转开了。为了避免4个班的课“撞车”,活动场地也“错峰循环”使用,这个班跳绳,其他班就打球、拉伸。
每天1节体育课,更大的掣肘还是体育教师紧缺。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院长尹军介绍,目前各地普遍存在中小学体育教师缺编现象。就北京来说,中小学体育教师约有7000人,“结构性缺编”比例约为15%至20%,很多体育教师每周授课超过30节。
尹军介绍,以中学体育教师为例,通常是每周体育课14节、体育活动10节、课间操4节、训练10节,总计38节,平均每天要在操场上站7个小时。
另据报道,浙江温州某小学全部7名体育老师要承担2000多名学生的体育课,每位体育老师每周要上18至20节课。有校长算了一笔账,目前不少小学规模超过36个班,每周增加1课时,就要增加36节体育课,这相当于要增加2名体育老师。
对此,教育部近日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若干举措的通知》,要求“科学确定体育教师招聘计划,补齐中小学体育教师结构性缺口”,还要求“推动体育教师定期交流、跨校兼课、跨学段任教”。
2024年,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新增体育教师2385人、兼任体育教师1.3万多人,以校聘或引入第三方服务等方式解决体育教师2766人。
为了解决当务之急,有的学校采取变通性办法,增加1节体育课,就相应减少1节文化课,由被减少课时的文化课教师承担踢毽子、跳皮筋等简单体育课教学,同时从校外引入体育院校学生兼职辅助上课。
场地和师资困难可以克服,但还存在一些限制学生体育锻炼的深层次因素。
首先是如何防止体育课被占用。长期以来,临近期中或期末考试时,体育课往往被数学、语文等文化课占用,即便此后能补回来,也容易被调整到高温或日落之后等不利于运动的时间段。
对此,各地政策提出了一些限制手段。广东省提出,各地要将落实每天校园体育2小时纳入学校教育评价体系、作为教育督导重点,落实情况要作为学校和学校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考核评价、评优评先、管理监督等的重要参考。河南省濮阳市提出,要公开监督投诉渠道,加强动态监测和日常督导评估,不定期开展明察暗访。
更重要的是改革教育评价。“现在体育课也是主科,四、六、八年级的体质健康测试分数要算到中考体育总分中。”北京市一名中学体育老师说。
其次是如何界定安全保障责任。“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意外受伤,是最让学校头疼,也是学校最害怕的事情。很多学校限制学生课间活动,首要原因就是怕发生意外后家长来闹。”该体育老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对于安全保障,也是各地政策的重点。广东省提出,要制定工作方案和安全应急预案,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做好特异体质、特定疾病以及其他不适合参加体育运动等类型学生筛查。定期对校园活动区域及设施设备开展安全检查和维护,及时防范和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增强对课间和综合体育活动中突发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研判、早处置。
“安全问题的背后是理念问题。我们与家长形成了共识,即学生的健康更为重要,学校会排除大的安全隐患并做好管理,对于一些小的磕碰,家长们是接受的。”北京日日新学堂创始人王晓峰说。
对于学生意外伤害的责任界定,通过执法、司法等手段,其实是容易界定的。
近日,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人民法院审结了一起校园人身损害案件,一名六年级学生放学下楼时不小心摔倒,一颗牙齿折断、唇挫伤擦伤。家长要求学校承担633.07元医疗费及8万元赔偿。法院不仅勘验了事故现场,还运用VR技术对事发现场进行还原,最终认定学校履行了必要的管理职责。
“问题在于,即便有了司法判决,家长依然不认可,没法案结事了。”该体育老师说。
除了责任认定,还面临赔偿问题,尤其是超出学平险保障范围的重大赔偿问题。
王晓峰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可以采取政府出资和社会捐赠的方式成立一只基金,交由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共同管理,专门用于重大安全问题出现后的学生补偿,从而解决学生体育活动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