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南京的“六小龙”困局:一场被误读的城市叙事)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没有人会否认环境、氛围对一个地区人才、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这就好比我国开国将军数量最多的城市?,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所在地:江西吉安。
而我国沿海城市深圳、上海,也因为毗邻港口、进出口贸易十分便利,而成为国内首屈一指、当之无愧的一线城市。
六朝古都江苏南京,同样如此。作为经济飞速发展、文化底蕴深厚的江南胜地,南京也因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电网等地标产业而让当地GDP飞速增长,甚至成为带动整个江苏省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因此,当DeepSeek的爆火,引发了人们关于杭州六小龙的探讨时,南京也似乎成了与杭州对比的对象,甚至被推至聚光灯下,毫无准备地“躺枪”。
不过,也有不少网友为“南京”喊冤,直指一些网友因为南京没有像杭州,产生像DeepSeek、游戏科学这么有号召力的AI科技公司、游戏娱乐类企业,而认为南京“技不如人”、“不思进取”,有些牵强附会。
而通过分析南京因此被无端“批判”的背后原因,或许可以揭示南京真正的科技成色、创新本色。
当“杭州六小龙”成为尺子,南京与杭州各有千秋
2025年初,“杭州六小龙”引发的舆论风暴,意外地将南京推至聚光灯下。一时之间,“南京为何无法孵化出六小龙”的质疑之声,也不绝于耳。
不过,这场看似理性的讨论中,一个更值得警惕的逻辑陷阱也随之浮现——用单一标尺丈量城市发展的复杂性,是否掩盖了南京的真实底色?
我们通过产业基础、文化基因、创新生态三个维度,来拆解这场对比背后的偏见与真相,或许可以窥见古都南京的魅力。
杭州与南京之所以经常被拿来对比,或许是因为二者同属长三角地带的核心城市,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有着极高的相似度。
而杭州“六小龙”的崛起,则常常被归因为其互联网基因与资本活跃度。相比之下,南京的产业版图,却呈现出另一种厚重感。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南京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8万亿元,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电网三大地标产业产值年均增速超15%,其中智能电网产业占据全国市场份额的80%。
这些数据背后,是南瑞集团、中兴通讯、金斯瑞生物等一批“隐形冠军”的支撑——它们或许不像“六小龙”般高调,却是中国产业链自主可控的核心力量。
南京的“低调”,有其历史必然性。作为全国重要科教中心,南京长期承担国家战略科技任务,其创新更倾向于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攻关。
例如,东南大学的毫米波技术、南京大学的超导量子计算实验室,均在2024年取得突破性进展,但这些成果往往需要十年以上的转化周期。
这种“长周期创新”模式与杭州“短平快”的互联网思维形成鲜明对比,却正是中国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底层支撑。
舆论场对南京“体制味太浓”的批评,本质上是两种文化逻辑的碰撞。杭州的“捕鲸文化”崇尚高风险高回报,而南京的“造船文化”更注重系统安全与长期积累,二者可谓各有千秋。
实际上,这种差异在金融数据中已经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要知道,南京私募基金规模仅为杭州的四成,但制造业贷款余额却高出杭州27%。
这并非南京过于保守,而是南京对产业规律的敬畏——当杭州资本在元宇宙、脑机接口领域“撒网捕鱼”时,南京资本或许正在默默加固智能电网、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护城河”。
从历史维度,也能揭示这种文化差异的合理性。作为六朝古都,南京经历过多次“激进创新”带来的创伤记忆(如民国时期金融泡沫的崩塌),这使得南京这座城市的治理,更强调风险可控。
尤其是2025年,南京蓝皮书明确提出“渐进式创新”路径,要求新兴产业必须与传统产业形成“共生关系”。而这种看似“迟缓”的策略,在2024年全球科技泡沫破裂时展现出韧性。
较为明显的体现是,在人们整体感觉经济下行之时,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增速仍保持9.2%,高于杭州2.1%。
创新生态:被误读的“转化率困境”
公开数据显示,东南大学计算机视觉团队近五年斩获16项国际顶会最佳论文,南京大学LAMDA研究所的机器学习成果被引量突破10万次,但技术转化率仅为28%(江苏省科技厅2023年数据),远低于杭州的45%。
为此,“南京技术转化率仅28%”也被视为其创新乏力的证据,但这一数据的结构性特征,却被选择性地忽视。要知道,在基础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南京的技术转化周期普遍超过5年,但其成果往往能带来产业链的整体升级。
例如,中电科55所研发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虽历经8年才实现量产,却直接推动南京成为全国最大的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基地。反观杭州45%的转化率,多集中在应用层创新,其技术迭代速度虽快,但非常容易被后来者颠覆。
因此,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南京的创新困境,更多源于评价体系的错位。当前舆论热衷用“融资额”“估值”来衡量创新价值,却忽视南京在标准制定、专利储备等“隐性资产”上的积累。
例如,2024年南京主导制定国际标准27项,PCT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34%,其中50%来自高校院所。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南京市企事业单位参与制定了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国家标准20项,其中牵头3项、参与17项,涉及了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绿色产品评价、燃气用具、家用电器、家具等多个领域。这些“慢变量”或许难以催生现象级创业公司,却是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根基。
破局之路:南京需要什么样的“六小龙”?
「于见专栏」认为,与其纠结于能否复制杭州模式,南京或许更应该思考:在人工智能与硬科技深度融合的新周期,什么样的创新范式更适配自身的禀赋?
有三个迹象足以印证,南京正在走一条与杭州等科技发达的城市,差异化的道路:
首先,随着南京市“实验室经济”的崛起,南京的科技成色也不断加深。例如,紫金山实验室的6G技术、扬子江生态医学中心的细胞治疗平台,均采用“国家队+民营企业”的协同创新模式。公开数据显示,该类平台在2024年,已孵化出12家估值超10亿元的硬科技企业。
其次,南京还在释放其低空经济的先发优势。据了解,南京获批低空空域达2000平方公里,禄口机场三期将建成全国首个“空天地一体化”交通枢纽,这为无人机物流、空中出行等新业态提供了试验场。
与此同时,相关经济产业园的发展也如火如荼。例如,2月8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浦口区共建南京浦口低空经济产业园暨重点项目签约活动在浦口高新区举行。
据报道,当前低空经济正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以浦口区为代表的地区,深挖低空潜力、加速产业腾飞,也正在为南京市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除了实验室经济与低空经济外,南京在文化IP领域的产业化,也在逐渐突破。例如,依托“文学之都”品牌,南京正在将《红楼梦》研究、云锦非遗等文化资源转化为沉浸式体验、数字藏品等新经济形态。
据了解,2024年,相关产业规模突破800亿元。「于见专栏」认为,这些探索或许不会诞生“半年销售额90亿”的爆款产品,却在悄然重构一些产业底层逻辑。
例如,当杭州“六小龙”在资本市场高歌猛进时,南京的“梧桐树”正在培育更适合硬科技生长的土壤。有一种观点认为,寸土寸金的南京城,不需要追逐风口,只需要等待花开。
结语
城市竞争从来不是一次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杭州用20年时间将“电商之都”升级为“硬核创新之城”。
而南京与杭州一样,也需要战略定力。只是,在这场马拉松赛跑中,南京与杭州选择的道路不尽相同,但是最终却会殊途同归。
因此,当舆论热衷于用“六小龙”的数量丈量城市成败时,我们或许该重读南京城墙砖上的铭文——那些明代工匠的名字,见证的不仅是一个时代的辉煌,更是一种“慢工出细活”的智慧。
肉眼可见的是,今天的南京,正在用同样的耐心编织属于自己的创新网络。
而或许下一个十年,当人们回望这场讨论时会发现:南京从来不需要“六小龙”。而南京要孕育的,是能托起中国智造未来的“麒麟”,而那时的南京,更是我国产业创新、价值创造的代表性城市、标杆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