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A股需要险资,险资也需要A股)
当前阶段,提振资本市场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自去年9月以来,高层对此已经数次表态。
尤其是年前六部委印发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第一条明确提到:提升商业保险资金A股投资比例与稳定性。在随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主席吴清更是明确表示:力争大型国有保险公司从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
对此应该怎么看呢?个人认为,险资加大入市力度,无论是对于A股而言,还是对于险资而言,都将带来较大影响。
一方面,A股确实需要险资。
从1990年开市至今,A股市场已经走过了35个年头,上市公司的数量已从最初的几家增长到了如今的5000家,总市值更是已经达到了近100万亿的水平,可以说,早已成为影响宏观经济的重要力量。
但回顾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在一路扩张的欣喜之余,与美股等发达成熟市场相比,A股却始终存在“牛短熊长”的特征,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究其原因,这与A股市场散户较多、缺乏长线耐心资本无疑有着直接的关联。
而保险资金周期长、体量大,当前行业总规模已超30万亿,正是A股所欠缺的典型的长线耐心资本。虽然目前官方对于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中新增保费的口径还没有明确定义,但根据不同券商从不同口径的测算,预计这大概率将为A股带来每年4000亿左右的增量资金。
这么大体量的长线耐心资本持续流入,无疑有助于疗愈A股“牛短熊长”的病症,助A股在未来走出长牛、慢牛之势,为宏观经济的复苏和市场信心的恢复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另一方面,险资也确实需要A股。
从运作方式来看,保险公司会通过卖保险来产生保费收入,然后用保费收入+自身已有的资金来进行投资,投资收益减去赔付成本和运营成本,剩下的就是保险公司的利润。
因此,权益市场本身也是保险资金投向的一部分,只不过之前的投资比例不高,从几大上市险企来看,当前普遍在10-11%左右,险资投向更多的是固定收益市场,占比普遍在60%左右。
之所以权益类的投资占比不高,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之前固定收益类的投资普遍也能产生稳定且较高的收益,二是出于各种监管及考核要求,险企也不能将过多的资金投向波动较大的权益市场。
但现在情况已经完全不同了。一是随着货币政策的宽松、利率的下降,近年来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持续下行,目前已经来到了仅有1.6%出头的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险资需要提升权益市场的投资比例来提升投资收益。
二是此次新政对保险公司的考核周期进行了拉长,提出对国有保险公司经营绩效全面实行3年以上的长周期考核,ROE当年度考核权重不高于30%,3-5年周期指标权重不低于60%。这无疑将提升险资对短期投资波动的耐受力,为险资提升权益类投资的比重扫清了障碍。
这是正是为什么我们在近期看到越来越多的险资开始加大银行股等红利资产投资力度的原因。就影响来看,这无疑也将是一个螺旋向上的双赢格局。对于A股而言,能借此获得更多长线耐心资本,对于险资而言,则能借此提升投资收益。$中国平安(SH601318)$ $中国平安(0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