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15亿高额借款背后 前东莞首富开启“借新还旧”模式)
《投资者网》崔悦晨
近日,“券商影子股”广东锦龙发展股份有限公司(000712.SZ,下称“锦龙股份”)发布公告称,拟向大股东东莞市新世纪科教拓展有限公司(下称“东莞新世纪”)及其母公司弘舜发展借款。本次总金额不超过15亿元,借款期限为一年,年利率预计不超过10%。
这一举动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此前,锦龙股份已经因为资金流动性紧张而面临多笔债务到期未能清偿的问题。截至2024年10月,该公司到期未清偿债务合计达到6.72亿元。
为此,锦龙股份已先后将东莞证券和中山证券股权摆上“货架”。在这样的背景下,此次借款行为不仅反映了公司当前的财务困境,也让人不禁思考,负债累累的锦龙股份能否通过此举摆脱债务危机,重新站稳脚跟?
从东莞首富到债务缠身
天眼查数据显示,锦龙股份的前三大股东分别为东莞新世纪、朱凤廉、杨志茂,持股比例分别为27.9%、14.74%和7.4%。股权穿透显示,东莞新世纪为杨志茂实控公司,而朱凤廉为杨志茂配偶。
杨志茂,这位曾经的东莞首富,他的财富积累始于创办私立贵族学校东莞市新世纪英才学校,并随后进入房地产领域。
到了2000年,他通过东莞新世纪拿下金泰集团29.7%的股份,正式登陆资本市场,并将其正式更名为锦龙股份。
此后,他对金融业产生了浓厚兴趣,先后拿下中山证券67.78%股权、东莞证券40%股权,构建起“双券商”资本矩阵。
巅峰时期,锦龙股份的市值一度超过300亿元,被誉为“民营券商第一股”。
2015年,杨志茂夫妇以14亿美元的净资产首次登上胡润百富榜,位列福布斯华人富豪榜第237名。他们超越了当时的东莞首富张茵,成为新一任东莞首富。
然而,激进扩张埋下隐患——2021年起,中山证券因监管处罚被暂停资本消耗型业务,业绩急转直下,连续三年亏损超3.8亿元。而东莞证券IPO也因财务数据问题中止,输血能力大减。
与此同时,杨志茂自身的财务状况也出现了严重问题。
截至2024年末,锦龙股份负债总额高达197亿元,资产负债率攀升至81.5%,母公司利息净支出累计超17亿元,杨志茂被迫质押95.38%持股以维持资金流动性。
这场资本游戏最终因杠杆断裂、监管收紧而崩塌,昔日的“资本枭雄”沦为债务困兽。
出售券商以筹集资金
为解决债务问题,锦龙股份先后将东莞证券和中山证券股权摆上“货架”。
自2023年起,该公司就开始筹划转让所持有的东莞证券及中山证券的部分乃至全部股权。其中,东莞证券的股权转让工作进展较为顺利,已分别向东莞金控和东莞控股转让了共计22.72亿元的股份。
而对于中山证券的处置,则显得更为复杂且耗时较长。直到2024年11月,锦龙股份才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预挂牌转让其所持中山证券67.78%的股权。
不过,这笔股权交易至今仍无明确受让方。中山证券经过连续三年的亏损,营业收入从2021年10.47亿元降至2023年4.9亿元,估值较巅峰期缩水超60%,潜在买家顾虑其业务资质与母公司债务风险,纷纷持观望态度。
市场质疑锦龙股份此举无异于“杀鸡取卵”,原因是券商股权是该公司主要的利润来源,清仓后将失去持续造血能力。更严峻的是,在证券行业强监管趋势下,民营股东准入门槛提升,这使得锦龙出售股权难度陡增。
然而,面对债务缠身的压力,锦龙股份不得不选择转让出售主业。通过出售这两家券商子公司的股权,锦龙股份希望获得一笔可观的资金回笼,用于偿还现有债务并改善现金流状况。
在推进资产剥离的同时,寻找新的增长点成为了锦龙股份亟待解决的关键任务。锦龙股份曾向公众表示,后续将统筹推进相关股权转让事项,确保不出现可能导致重大资产重组后主要资产为现金或者无具体业务的情形。
由金融向算力领域转型
在出售金融主业的同时,杨志茂试图推动锦龙股份向算力领域转型。
2024年4月,锦龙股份宣布与广州赛富建鑫等合作建设智算中心,试图向AI算力赛道转型。
按照规划,该项目旨在提供算力租赁及相关增值服务,初期目标是在广东地区建立两个各配备125台8卡服务器的算力集群。
然而近一年过去,该项目仍停留在“意向协议”阶段,项目公司尚未成立,进度严重滞后。
转向新兴技术领域的道路布满了挑战。首先,锦龙股份作为传统金融服务行业的参与者,在算力领域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积累。这意味着它必须从头开始构建团队,吸引并留住顶尖的技术人才,这本身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其次,算力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不仅有大型科技公司占据主导地位,还有众多初创企业在寻找自己的立足点。在这样的环境下,作为一个后来者,锦龙股份要想站稳脚跟,必须克服重重困难,找到独特的竞争优势。
尽管如此,对于处于困境中的锦龙股份而言,这或许是一条值得尝试的道路。毕竟,在经历了连年的亏损之后,任何能够带来转机的机会都不容错过。
值得注意的是,真正的生机可能不仅仅在于追逐所谓的“风口”,而在于能否以坚定的决心进行自我革新,比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债务重组方案,从根本上解决公司的财务问题。杨志茂的经历提醒我们,依赖杠杆扩张的资本玩家,终将在去杠杆周期中付出代价。
对锦龙股份而言,若想重获新生,或许更重要的是展现出改革的决心与诚意,通过有效的债务重组和战略调整,重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单纯地追逐热点。
未来,锦龙股份能否进军算力领域,在市场竞争中逐步恢复盈利能力,《投资者网》将持续关注。(思维财经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