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武汉?重庆?汽车央企重组背后的总部猜想)
21世纪经济报道 郑植文 焦文娟 王雪 报道
刚刚过去的一周,东风、长安两大汽车央企将合并的猜测,在两家公司同时发布“重组”公告后不胫而走。如果传闻成真,合并后的新公司就其销量而言,将是中国第一、全球第五大汽车集团。
如此“庞然大物”的总部落户何处,必然在两家公司当下的总部所在地——武汉与重庆激起波澜。
从级别看,东风集团为国务院国资委直属央企,长安汽车则是国务院国资委直属央企兵装集团下属的二级板块,因此不少分析认为,如果两家公司合并,东风集团更具主导权,新总部大概率会落户武汉。
但是从两地汽车产业发展态势分析,重庆一路高歌猛进,去年在长安、赛力斯等品牌助推下,汽车产量已位居全国第二名,新能源同比增长90.5%;而武汉虽然早在2009年率先喊出成为“新能源汽车之都”,但近年来传统汽车业务步履维艰,新能源汽车也缺乏竞争力,其产量不仅难以与深圳、重庆、广州比肩,也落后于合肥、西安等后起之秀。
2月1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让这场“总部”猜想更为扑朔迷离。在2024年公布的《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重庆被定位为“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但《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并没有“国家中心城市”的表述。不仅如此,在目前批复的杭州、南京、成都、武汉等四大省会城市的国土空间规划中,唯独武汉没有被赋予“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定位。上述两个重要表述的缺位,不得不让人对武汉在本次“总部”竞争中的前景产生疑问。
除了选择一地外,央企合并也有“双总部”的先例,对此武汉并不陌生。2016年,宝钢和武钢合并为宝武集团,便采取了上海、武汉双总部运营模式。
有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预测,东风与长安重组将吸引200家核心供应商向总部迁移,形成2000亿级产业集群。这对任何一座城市而言,都意味着不容错过的发展机遇。2月14日,重庆市委书记袁家军、市长胡衡华共同在北京出席了一场重要会议,其名称长达40字——“深化中央企业与重庆市合作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和内陆开放综合枢纽座谈会”。袁家军在会上提出,重庆要聚焦国企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携手央企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示范项目。
重庆,还是武汉?猜想终会有结果,“双赢”是共同的期待。
在“中国汽车城”的较量中,2024年,重庆领先武汉。据国家统计局,2024年,重庆汽车产量254.01万辆,增长9.4%。同年,湖北汽车产量为138.91万辆,重庆汽车产量已接近湖北的两倍。
新能源汽车是重庆汽车发展最大的亮点。2024年,重庆新能源汽车产量95.32万辆,比2023年增长90.5%。重庆市统计局工业处处长吴丹总结,主力车企赛力斯旗下问界M7、M9销售火爆,深蓝汽车新上市的S05和L07车型以及阿维塔07等新车型市场反应良好。
2024年前7个月,重庆汽车月度累计产量领先广州,夺得“中国造车第一城”的头衔。
但重庆汽车产业也经历过波折。根据重庆统计年鉴,2017年~2019年,重庆汽车产量一路下滑,分别是299.82万、172.07万和138.3万辆。与吸引了特斯拉进驻的上海,拯救蔚来的合肥,拥有比亚迪、华为的深圳相比,重庆新能源汽车产业缺少一张能够打得出手的王牌。
为了转型升级,重庆积极求变。
2022年,重庆发布《重庆市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22—2030年)》,提出“努力建成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次年,重庆又提出要着力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第一个“3”是指3大万亿级主导产业集群,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排在首位。
在政策驱动下,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已初步构建。
除了长安以外,重庆拥有新能源车企赛力斯,传统车企如庆铃汽车、力帆汽车等,拥有整车及零部件企业超过1000家,在传统汽车产业链上布局完备。
但重庆汽车短板一度明显,如关键供应链企业“少电”、“缺芯”等,汽车电子产业发展不够成熟。
直到近年来,重庆才加快布局,比如北斗星通、恩智浦、云从科技等零部件企业,长安软件、黑芝麻等汽车软件企业在此齐聚。此外,华为、百度、阿里、腾讯等IT企业与重庆车企展开合作。
面对智驾时代的到来,重庆充满野心。重庆市委副书记、市长胡衡华在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将重庆打造成“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
2月9日,为重庆汽车产量贡献40%的长安汽车正式发布智能化战略“北斗天枢2.0”计划。按照该计划,长安汽车从今年起将不再开发非智能化新产品,未来3年将推出35款数智新汽车。
在地理位置上,成渝经济圈是中国经济第四极,而重庆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枢纽城市,能辐射全国乃至全球市场,新集团也有望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
在最新规划中,重庆要在2025年力争汽车产量达到26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在去年95.3万辆的基础上提升至130万辆。
“在整体提升支点的产业竞争力战略中,央国企仍是湖北发展的重要支柱。此次东风与长安的重组将打开汽车产业结构优化整合的新局面。”武汉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协会秘书长师广有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说。
作为我国汽车重镇,武汉汽车产业有过高光时刻。2009年,武汉汽车产业总产值达857亿元,全年生产汽车近50万辆,同比增幅超过45%。那一年,武汉率先喊出成为“新能源汽车之都”。
东风集团在武汉汽车产业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2006年,东风本田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并在2017年成为武汉首个产值过千亿元的单体企业。
然而,近年来,湖北省的汽车产业发展渐显疲态,面临着发展掉队、转型滞后等难关。
自从2017年达266.61万辆高峰后,湖北汽车产量已经连续六年负增长。2024年前11月,湖北汽车总产量仅124.33万辆,排名全国第十,远低于广东(501.84万辆)、安徽(236.33万辆)、重庆(222.8万辆)。
湖北省还错失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突围先机。
2024年,湖北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50万辆,虽同比增长31.5%,但规模仅为广东(361.78万辆)、上海(122.46万辆)的零头。其中,武汉产量占比60%,不足深圳、合肥等城市的1/4。
东风集团作为湖北汽车“龙头”,2024年销售收入3744亿元,更是十多年以来首次跌破4000亿元大关;旗下自主品牌新能源渗透率仅34.7%,远落后于比亚迪、特斯拉等民营企业。
但近些年,为加速智能网联汽车的布局,武汉发布了诸多利好政策。
2020年9月,在《湖北省汽车工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中就已经提出要将武汉打造为“中国车谷”。2021年,武汉市“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到:聚焦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到2025年,汽车及零部件产值5000亿元。
2024年4月,武汉发布《促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及软件十条等若干措施》,支持企业落户发展:
如今,除了经开区布局的14家整车厂和1200余家零部件企业,在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以光通信、芯片、信息网络等为代表的“光芯屏端网”产业在这里落地生根,成为支撑智能汽车的产业基础。
而东风汽车也在积极转型,于2023年提出“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三年内研发投入要大于500亿元。根据东风汽车近日披露,东风汽车累计拥有有效专利突破2.44万件,其中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发明数量占比达35%。
东风公司手中还有一张牌,这便是其持有赛力斯21.68%的股份。
此外,武汉地理位置优越,有 “九省通衢” 之称,交通规划前瞻性强,计划未来几年建成 16 个高铁站,可直达国内 25 个省份,并借助铁路网络连接全球,成为国际铁路枢纽。武汉天河国际机场航线覆盖全球五大洲,年旅客吞吐量持续增长,助力武汉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武汉的产业基础是优势,但最终需靠产品竞争力说话。”师广有强调,“若整合成功,不仅会产生‘1+1>2’效果,湖北也将实现从‘传统制造基地’向‘新能源创新高地’的跨越,为中国汽车工业全球化竞争提供‘国家队’范本。”
央企总部落户通常考虑当地产业链供应链完善程度和产业契合度,还受国家战略规划、区域发展布局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但此次两大央企整合重组,无论总部落在哪里,都将深刻影响我国汽车产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