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苏州成了!七城竞逐消费新高地,谁是下一个万亿之星?)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金萍 深圳报道
全国万亿消费中心城市再生变局,苏州闯关成功。
近日,苏州市统计局发布经济数据,2024年苏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0043.7亿元,突破万亿元大关,也成为唯一消费破万亿的地级市。
至此,包括此前的上海、北京、重庆、广州、深圳和成都,全国万亿消费之城已有七座,这一数据也意味着七座城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近两成。
2025年中央经济工作将扩大内需作为第一任务,2月1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再次提出,提振消费是扩大内需、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的重中之重。要切实转变观念,把提振消费摆到更加突出位置。
与苏州闯关成功相对,迈入2025年,已有的六座万亿消费之城也在持续做大消费蛋糕上纷纷下功夫。2月4日,重庆率先发布了2025年以旧换新新政,扩围以旧换新产品;2月8日,深圳发布《2025年“提振消费 扩大内需 营造放心消费环境”若干措施》,将出台AI机器人餐厅、无人售卖等新业态许可审查和合规指导制度;2月10日,上海向全市居民发放高达5亿元的服务消费券……
促消费举措不断更新的背后,折射出我国消费市场结构正在由商品消费转向服务消费升级,以旧换新、人工智能+消费、首发经济正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新方向。
苏州晋级,武汉有戏
从经济体量上看,2024年消费破万亿元的城市仅有七座,包括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深圳、成都、苏州。
其中,苏州2024年首次跑进万亿消费俱乐部,2024年,苏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0043.7亿元,增速4.9%。
这也是时隔两年后,万亿消费俱乐部首次增加新成员。细化苏州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数据可以看到,汽车、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产品是拉动其消费增长的重要产品,数据显示,2024年,苏州新能源汽车的零售额激增57.4%,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也增长了57.2%。线上消费也表现突出,2024年,苏州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0%。
上海财经大学、中国消费经济学会副会长汪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苏州消费增长背后显示出城市消费的影响因素正在发生变化,一方面,城市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对消费增长的基础支撑作用愈发关键,高收入使消费者更有能力和意愿购买中高端商品与服务,推动消费升级。苏州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7524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88倍,同时苏州依托制造业升级形成的高附加值产业集群,构建起产业反哺消费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强产业基底+场景创新+区域联动”模式正在改变区域消费格局,苏州作为长三角枢纽城市,在承接上海外溢消费需求的同时,依托昆山、张家港等4个千亿级县域经济体形成分布式消费节点,构建起跨城消费新生态,这种模式正在重塑中国城市消费的竞争维度。
与苏州的社消体量保持高速增长不同,上海、北京等万亿消费城市则有一些消费承压表现,出现了增速放缓现象。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陈新年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居民消费包括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统计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主要包括商品类消费,和餐饮服务收入,其他服务消费并没有在统计之内,消费结构变化是影响社消总额变化的重要原因,随着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0%以下,居民对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旅游等消费支出比重大幅上升,此涨彼消,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消总额增速。
以北京为例,2024年全国服务消费支出占比达46.1%,北京2024年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消费支出的58.6%,高于全国服务消费支出占比12.4个百分点,为近五年最高,这意味着北京在发展和享受方面的支出占比在一半以上,数据显示,2024年北京服务性消费额增长6.5%,北京市场总消费额比上年增长2.0%。
七座城市的背后,南京、杭州、武汉也有望成为万亿消费城市,2024年,三座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8552.75亿元、7884亿元和7931.87亿元,且均保持较高增速,分别增长4.3%、2.8%和5.3%。
尤其是武汉,2024年增速位居全国消费城市十强之首。2024年,武汉在全国率先推出消费品以旧换新配套支持措施,汽车、家电销售额分别增长7%、28%;同时武汉重视商圈、消费热点的打造,万象城、SKP、汉街万达等商圈崛起,全年新增首店307家,同比增长超100%。
如何继续做大消费市场蛋糕
迈向2025年,万亿消费之城如何持续做大消费市场蛋糕?
记者梳理各城市2025年布局发现,做大服务消费成为各城市重点发力领域。
2月10日,上海再次聚焦餐饮、旅游、电影、体育四大领域,发放高达5亿元的“乐·上海”服务消费券,提振消费、扩大内需;2月8日,重庆在举行2025年全市商务(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工作会议中也透露,重庆将开展服务消费扩容工程,将出台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意见;北京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增加生育养老、美丽健康等高品质服务消费供给。
细化至具体举措来看,以旧换新、首发经济、“人工智能+消费”等为代表的消费举措正成为区域为拉动消费打出的组合拳。
其中,对2024年消费起到明显拉动作用的以旧换新,北京、上海、重庆成为众多城市纷纷将扩围以旧换新纳入今年的重点促消费工作中。
2月4日,重庆更是率先发布了《重庆市2025年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开启2025年以旧换新促消费工作。与2024年相比,重庆市的本轮以旧换新,既扩大了以旧换新的支持范围,也扩围了消费品类。重庆将符合条件的国四排放标准燃油乘用车纳入可申请补贴的旧车范围,同时增加了饮水机、净饮机、智能扫(拖)地机器人(含擦窗机器人、手持拖地机)等6类家电产品和智能3C电子产品等。
汪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推进以旧换新也需要完善回收体系,提高回收效率和规范化程度,解决消费者后顾之忧,同时实现循环经济全链打通,构建“回收-拆解-再制造”产业链。
首发经济作为一种通过推出新产品、新品牌、新场景、新体验等创新成果,带动消费提质增流,促进区域与产业联动创新的经济新形态,上海、北京等城市也对此着墨颇多。
比如北京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扩大时尚消费,支持直播电商、即时零售等新业态发展。据北京市商务局最新消息,2025年北京将出台新一轮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方案,对标国际丰富高端消费供给,完成中关村等12个传统商圈改造升级,新开商业面积达100万平方米,吸引更多首发、首秀、首展、首演、首赛活动,预计全年有800家左右的首店在京落地。
值得一提的是“人工智能+消费”将成为消费场景的重要方向,2月10日召开的国常会中重点提出促进“人工智能+消费”,持续打造消费新产品新场景新热点。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AI+应用场景出现在日常生活中,智能终端和服务也越来越常见,以“春晚”爆红的人形机器人为例,人形机器人在工业、消防、养老等领域的应用,均被市场寄托了较高的期待。
陈新年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人工智能+消费”将对服务消费和商品类消费起到提升扩展作用,一方面通过AI技术赋能消费场景,可以优化消费体验。另一方面通过AI技术在餐饮、化妆品、金银珠宝等产品消费应用,产生新的消费需求。
据记者观察,部分万亿消费之城已经有了“人工智能+消费”的先行探索。比如在深圳,早在2024年7月,就已经启动“ROBOHUB萝卜哈哈”项目场景运营,该项目以“人、货、场”的商业模型,为居民带来全新的消费体验。
同时,2月8日,深圳市在发布的《2025年“提振消费 扩大内需营造放心消费环境”若干措施》中,明确提出将出台AI机器人餐厅、无人售卖等新业态许可审查和合规指导制度,扩大优质消费品供给。
事实上,聚焦消费领域和消费举措之外,陈新年表示,增加居民收入才是做大消费市场蛋糕的关键,让消费者对收入增长有预期,提高投资收益,如股市向好增加财富效应,形成收入增加、消费增加、生产增加的良性循环。
她建议,重点消费城市需要从供给端和需求端双向发力,一方面,通过优化良好的市场环境,包括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强化通关便利化、支付便利化等对外开放举措,不断的优化营商环境、投资环境、创业环境、旅游环境等,为居民收入增加创造信心,进而释放更多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供给端要不断补短板,提高产品品质和服务品质,以满足居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为导向,不断增加市场有效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