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胃肠镜检查该不该做?国家卫健委答21记者:三类人群需要,其中40岁以上人群……)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贺佳雯 北京报道
雨水时节即将来临,乍暖还寒,对我们的生活健康有何影响?2025年2月1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时令节气与健康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2025年为民服务八件实事工作方面的通知,其中一件实事正是聚焦健康知识宣传,召开“时令节气与健康”健康知识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结合24节气特点及其对人们生活起居的影响,围绕不同时令节气期间疾病流行特点和群众关心的健康问题,组织中医、西医、疾控及食品营养、运动健身、心理健康、慢性病、传染病防治等各领域专家,为公众答疑解惑。南方财经·健康佳闻栏目将持续跟进,欢迎公众留言关心的问题。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胡强强提醒公众,春季是过敏性疾病的高发时期,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皮肤病的朋友们,要提早做好自我防护。 春节假期刚过,各地迎来学生开学季和返城务工季。虽然目前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处于低流行水平,但仍要注意做好自我防护。
今天的发布会上,南方财经·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胃肠健康,请问出现什么症状需要做胃肠镜检查?肠息肉后一定要切除吗?切除后是否会复发?
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李景南回应:由于胃肠镜检查的普及,做胃肠镜检查的人越来越多,但临床上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做胃肠镜。一般分为三大类情况。第一类情况是出现了消化道症状,如长期腹痛腹胀,或者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需要做胃肠镜检查。当出现吞咽困难、消化不良,进食后上腹不适如反复的反酸、烧心,建议做胃镜检查排除像溃疡、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相关疾病。当出现了大便习惯的改变或者便秘、腹泻、便血、黑便的情况,结肠镜检查是帮助诊断有无肠道疾病非常重要的手段。这种情况,一般要医生根据病人症状来决定是做肠镜还是胃肠镜。
第二大类是40岁以上的人群,随着年龄增加肿瘤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所以即使没有任何不适症状,也建议做一次胃肠镜的筛查,及时发现早期病变如结肠息肉,早发现、早治疗,进而预防肿瘤的发生。周边有很多没有任何症状的朋友,通过做肠镜就发现了超过一厘米的大息肉。超过一厘米的结肠息肉属于高危息肉,这时候切除可以预防结肠癌的发生。
第三类是一些高危人群,包括有胃肠道肿瘤的家族史,或者是本人既往有结肠息肉的情况,或者一些特殊少见的遗传性的息肉病,这类人群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定期进行胃肠镜的检查。 如果胃肠镜检查发现病变,一定活检明确病变性质,发现结肠息肉以后一定要切除,只有切除以后才可以进一步明确病理类型。 切除以后要根据病变的性质,如结肠息肉要根据息肉的数目、大小、病理类型来决定复查时间,一般临床上是一年、三年或者五年。根据上次肠镜检查结果来决定下次肠镜的复查时间。 另外,有些结肠息肉像腺瘤有一定的复发风险,具体原因与个人情况、饮食习惯等多因素有关,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定期做结肠镜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