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狂泻70%,“中国预制菜之王”盯上了港股)
作者:小李飞刀,编辑:小市妹
在股价狂泻70%,市值蒸发超430亿元之后,被誉为“中国预制菜之王”的安井食品于2025年1月20日正式向香港交易所提交了上市申请书。
但IPO不是万能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公司目前面临的增长瓶颈。
【不受待见的IPO】
2024年1月19日,安井食品官宣启动赴港IPO筹备工作。次日,安井食品股价跌停,第二日继续下跌6.7%,场内资金用脚投票。
当年12月,安井食品发行H股计划议案,反对票数高达28.78%。其中,60.5%的持股5%以下股东对H股IPO议案持反对态度。但该议案最终仍被通过。
一大批中小股东反对安井H股上市,背后或有自己的利益诉求。最为直接的是,当安井食品在港发行H股时,通常需增发新股,总股本扩大,原有A股股东持股权益可能会被稀释。
其次,因港股流动性整体大幅弱于A股,H股定价往往较A股折价明显,对公司A股估值或市场表现不利。此外,截至2024年9月末,北向资金持有安井食品8.26%股份,一旦H股上市估值折价较多,将趋向于卖出A股股份。这均对安井A股股价存在潜在利空冲击。
此外,安井食品在2022年完成56.75亿元大手笔定增后,整体经营或扩张并不缺钱,却仍然选择向市场伸手要钱。
截至2024年9月末,安井食品资产负债率仅为20.7%,已经连续下滑6年,且远低于海欣食品、惠发食品等竞争对手。此外,公司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等指标逐年走高,偿债能力越来越强。
此外,安井食品账上现金高达25.7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为31.22亿元,短期借款仅1.11亿元,无长期借款,加之经营活动现金流常年保持净流入状态,公司不缺钱并非虚言。
安井食品资金充裕,却为何执意要上市?
按照招股书的说法是,将募集净资金分别用于扩大销售网络,提升采购能力、优化供应链及搭建全球供应链平台,推动数字化转型,产品开发及技术创新,营运资金及一般公司用途。
但在一些投资者看来,即使不去港股募资,公司账上躺着50多亿资金也能做这些事。因此,其赴港IPO的真实动机被不少投资者质疑。
更令市场诟病的是,安井食品在筹划赴港上市期间内,公司高管依旧套现减持。据披露,2024年9月,董事黄建联、黄清松分别减持4137万元、4381万元。而在2022-2023年间,公司控股股东——国力民生累计套现近30亿元。
一场不受待见的赴港IPO,但安井依旧如期推进。不过,这一举措难以帮助其摆脱当前面临的经营困境。
【冻品基本盘失守】
在2023年及以前,安井食品营收、净利润均保持高增状态。步入2024年以后,安井食品业绩却有失速风险。截至前三季度,营收同比仅增长7.84%,归母净利润罕见下滑6.65%。拆分看,第三季度净利润更是大幅缩减超36%。
安井食品业绩变脸,主要源于调制食品(主要为火锅制品等)、米面制品为首的冻品业务基本盘失守了。据披露,24Q3单季度两项业务收入分别为17.9亿元、5.3亿元,同比减少0.1%、9.5%。
拆分看,主营产品单价下滑拖累其业务表现。其中,2024年前9月,速冻调制食品、速冻面米制品平均销售价格为13.6元/kg、10.1元/kg,同比分别下滑了0.2元/kg、0.7元/kg。此外,速冻菜肴制品更是从20.7元/kg下滑至17.9元/kg。
安井产品单价下移,与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有关。事实上,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速冻米面行业便开启了“价格战”。
据中国冷冻冷藏食品专业委员会数据,2023年速冻米面价格同比下降5%-8%,行业陷入“以价换量”恶性竞争。2024年,战火愈演愈烈,水饺、汤圆、馄饨、点心为首的米面5大主力品类全部面临“量价齐跌”局面,尤其是第二季度市场规模整体下滑了近10%。
在收入预期不佳之下,下游消费者需求不振,更趋向于购买低价优质产品,冻品企业纷纷降价抢市场,反过来又驱动通过原料替代等方式来降低经营成本,产品品质或有下降,消费者流失现象有所加大,行业陷入负面循环。
在市值观察看来,冻品行业之所以陷入“价格战”糟糕局面,主要因素是供需失衡,更为深层次的因素是行业竞争壁垒本身就低,盈利能力不佳,一旦下游需求不振,企业便会拿起价格武器来争夺有限的市场。
这对行业排名第一的安井食品同样不利。一方面,速冻产品过于同质化,安井食品也无法依靠品牌力来应对行业白热化市场竞争,只能随大市降价、内卷。
另一方面,包括安井食品在内的速冻企业主要客户群为B端餐饮业,而后者追求控制经营成本,几乎不会给品牌溢价。且一旦遭遇盈利下滑,反而会进一步压降速冻产品价格,导致速冻企业的日子也不好过。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C端用户,速冻产品主要销售渠道为商超(占比超过70%),但近些年商超渠道整体因电商等多方面冲击,业态面临萎缩,包括安井在内冻品企业销售均受到不小冲击。
虽然冻品企业可以发展电商,但始终无法完全弥补线下零售端的萎缩,因为线下购买有一定比例是因场景临时起意进行消费决策。
除行业内卷式冲击外,安井在产品创新上也越渐乏术,不利于业务增长。此前,在米面冻品市场,公司避开三全、思念市占率很高的饺子、汤圆,聚焦手抓饼、蛋饺、红糖发糕等核心单品进行差异化竞争,保持了不错增长。而后,竞争对手也逐步发力这些品类,安井差异化竞争策略也逐步变成了同质化。
另值得一提的是,安井食品还屡发食品安全问题。在黑猫投诉平台,有不少消费者投诉在安井速冻食品中吃出了异物,甚至有部分食品尚未拆封就已经变质腐坏。截至2月16日,在该平台上有271条关于安井食品的投诉。
总体来看,安井食品速冻米面、调制食品为首的业务基本盘遭遇不小经营挑战。在市场规模趋于萎缩的大背景下,该业务想要逆势高增就没有了坚实基础。
【预制菜脱离光环】
过去几年,安井冻品基本盘已有放缓迹象,管理层早在2018年便开始布局预制菜业务,试图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目前,安井食品预制菜主要是通过“安井”、“冻品先生”、“安井小厨”、“洪湖诱惑”及“柳伍”等品牌销售小龙虾、小酥肉、虾滑、牛肉、羊肉卷、蛋饺及酸菜鱼等产品。
2018-2023年,安井食品预制菜业务收入分别为3.95亿元、5.46亿元、6.73亿元、14.29亿元、30.24亿元、39.27亿元,年复合增速高达58.3%。到2023年,该业务占总营收比例已经提升至28%。
按照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安井食品在中国预制菜市场中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为4.9%,超过该市场第2名至第4名的市场份额总和。
安井食品预制菜业务已然成为公司增长的重要引擎。然而,从2024年开始,该业务大幅放缓。上半年,预制菜收入为22.08亿元,同比增速从2023年同期的58.2%回落至0.4%。
可见,安井食品预制业务也遇到了瓶颈。那么,如火如荼的发展势头为何大幅放缓呢?
从行业整体来看,预制菜市场在近年来发展并不如预期,其背后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市场需求、消费者认知等诸多因素。
首先,预制菜主要客户为B端餐饮业,占比约为80%。然而,近年来餐饮行业受消费分化等因素的冲击,需求疲软,盈利能力显著下滑。
以北京为例,据北京市统计局数据,2024年上半年,规模餐饮企业营收同比下滑2.9%,利润同比更是暴跌88%,净利润率仅为0.37%。
在生存压力下,餐饮企业有驱动力要求预制菜企业降低价格。这不仅压缩了预制菜企业的利润空间,也使得行业增长面临巨大压力,“价格战”也难以避免。
其次,在C端市场,预制菜本应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但现实情况却不尽如人意。过去两年,多起负面舆论事件,如学校使用预制菜、小杨哥“糟头肉”等,让消费者对预制菜的安全性和健康性产生质疑,将其贴上了“添加剂多”“不健康”的标签。
此外,预制菜的工业化属性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的“现做现吃”理念存在冲突,也一定程度上导致预制菜在C端渗透率低于市场预期。
据艾媒咨询数据,超七成消费者对餐厅使用预制菜感到不适,这进一步限制了预制菜在C端的推广、销售。更为夸张的是,在2024年7月,南城香、兰湘子等15家连锁餐饮品牌,建立了“反预制联盟”。
可见,安井食品预制菜业务增长放缓,是行业整体面临困境的缩影。无论是B端市场的盈利压力,还是C端市场的信任危机,都对预制菜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
综合来看,安井冻品基本盘失守,新增长引擎的预制菜业务高增基础不牢固,愈发让资本市场对其未来增长前景持有悲观态度,而赴港上市融资很难给业务增长带来实质性改善,相反让不少投资者厌恶这一行为。$安井食品(SH603345)$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