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广州向上2025|国办“1号文”后,广州如何优化政府引导基金管理?)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庞成 实习生 倪纷纷 广州报道
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即国办“1号文”),围绕政府投资的基金设立、募资、运行、退出全流程,分八部分提出25条具体措施,旨在构建更加科学高效的政府投资基金管理体系,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
“目前,广州已初步形成市区两级且涵盖基础设施、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等多领域的政府引导基金体系,但这些基金也存在规模‘小而散’、新兴产业类基金占比偏低、专业化运营水平不足、缺乏合理容错机制等突出问题。”2025年广州两会即将召开之际,民革广州市委会提交了《进一步改革优化政府引导基金管理,加大赋能广州新质生产力布局》集体提案。
作为引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方式及重要工具之一,政府投资引导基金以扶持当地重大战略性功能及新兴产业发展为使命,在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方面扮演着重要引领性角色。
据了解,民革广州市委会组织了课题组,对广州多只具有代表性政府引导基金进行了实地调研,并重点对基金设立、募资、投资、风险补偿、激励约束、退出、监督考核等流程及其政策规定进行了梳理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集体提案建议。
调研显示,截至2023年末,广州市级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共10支,大多于2014-2019年期间创立,涵盖工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等诸多功能性领域;同时,市辖各行政区也先后成立了区级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总体上看,广州全市已形成市区两级的政府引导基金体系。
民革广州市委会表示,从近十年管理运营实践看,广州市的政府引导基金发挥着有效支持重大枢纽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引进海内外“高精尖缺”人才,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类企业创新创业的重要作用,为加快广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一定的引领性贡献。
但是随着中央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和广州市确立“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等新战略形势下,广州市政府引导基金在规模结构、品种设置及运营管理机制等方面呈现诸多不相适应之处,逐步暴露出影响基金运营效率和产业培育的若干突出问题。
例如,在规模方面,广州现有的政府引导基金总量规模偏小,且分散于多个部门牵头管理,呈“撒胡椒面”式分配,对龙头企业、重大项目吸引和扶持力度不足。在结构方面,基金结构有待优化,新兴产业类基金占比偏低,难以对新兴产业培育形成“雨淋式”效应。在品质设置方面,尚未建立政府运营管理的“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同时还存在引导基金品种设置上重复、交叉等问题。此外,与国内知名政府引导基金管理相比,广州政府引导基金管理市场化仍待提升,缺乏必要合理的容错机制;基金配套政策待完善,缺乏合理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对此,民革广州市委会集体提案建议,一是加大现有政府引导基金的优化、重组与整合,大幅提高产业发展类引导基金比重,优化整合基础设施建设基金,借鉴深圳等先进城市经验,新设立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等。
二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资金来源与保障机制,多元拓展基金来源渠道,统筹整合全市产业类专项资金,在逐步减少财政补贴补助的基础上,逐步扩大政府引导基金持续稳定的资金来源。例如,清理、盘活各类财政存量资金,扩充政府产业基金的资金来源;积极探索各类资本多元参与设立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等。
三是按市场化、专业化导向推进政府基金运营管理模式改革,精准把握政策性目标和商业化运作之间的平衡,按市场化、专业化导向推进政府基金运营管理模式改革,优化受托机构遴选机制,建立项目科学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优化基金退出机制。
四是强化配套政策支持,促进引导基金高效可持续发展,改革资金性质定位,合理调整基金返投政策,探索建立亏损补偿机制,加大对基金管理人才激励、财税等政策支持。
五是优化监督考核体系,尽快建立合理容错机制,一方面,要修订完善基金绩效评价体系,针对不同行业和政策导向的基金分类、分阶段设置不同指标实施绩效考核;另一方面,在规范合作管理机构的评估筛选、引资和投资基础上,加强对基金运营管理的全过程监督。此外,还要加快建立合理的容错机制,明确制定尽职免责的条件与标准,进一步优化基金考核方式,建立风险容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