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成长风格权益基金或有更好表现)
2024年,公募基金管理总规模持续增长,至年底达32.83万亿元,历史上首次迈过32万亿元大关,股票基金(含指数型基金)规模和货币基金规模均创下历史新高,分别达到4.44万亿元和13.69万亿元,被动指数型基金是去年新发基金主力。有统计显示,截至2024年底,被动指数基金的规模为3.96万亿元,首次超越主动权益类基金3.44万亿元的规模。从业绩来看,受市场回暖带动,主动权益基金业绩最终包揽了公募基金全市场业绩前十(数据来源:wind数据,不同份额以A类计,剔除2024年新成立基金),南方基金与兴证全球基金的主动权益基金平均收益率均在7%以上,在权益类大型公司中分列第一、第二(数据来源:海通证券)。展望2025年,《大众证券报》记者发现,券商机构认为在成长风格有望继续成为行情主线的背景下,权益资产整体配置价值大于其他大类资产,而多元大类资产配置策略将是理性长期投资者的必备武器。
适当增加权益类基金配置
“既有对牛市的期待,也保持面对风险的警觉。”申万宏源证券分析师奚佳诚在2025年基金策略展望中表示,一方面期待抱团效应的回归与基本面的回升形成共振,带来相对明确的投资主线,另一方面也对当下过热的投资赛道适度规避,对于潜在的波动风险保持警惕,在一些细分赛道和风格上的暴露度要进行控制。“总体而言,我们认为,目前权益市场具备向上修复的空间,然而也需要面对短期市场剧烈博弈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应当在短期保持适度的防守思维。”
平安证券分析师郭子睿表示看好国内权益资产表现,并指出信用周期是A股年度级别行情的主要驱动力量,决定了后续行情延续性,而2025年货币、财政政策协同发力,有望带来信用因子趋势性回升。“经历了近3年的价值风格占优以后,去年9月以来,成长风格大幅反弹,有望继续成为后续行情主线。”
基于这一判断,郭子睿建议在构建基金组合时增加权益类基金在投资组合中的配置。他同时给出了成长风格基金的筛选范围:1)基金类型为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和最近4个季度平均股票仓位不低于60%的灵活配置型基金;2)2022年6月底以来,每半年度第一大重仓行业仓位均低于30%;3)基金经理在2022年以前任职;4)开放式基金;5)截至2024年三季末的基金规模大于2亿元。
渤海证券分析师宋旸则建议,2025年主动权益型基金投资方面重点关注风格稳定性较强、抱团度低且长期表现优于市场的基金经理所管理的产品。ETF投资方面,可以以宽基产品作为核心持仓,同时选择波动性较高的行业指数来捕捉市场反弹的机会。“具体而言,宽基指数中,中证A500和沪深300指数仍为ETF底仓的优质标的,目前估值位于低位的中证1000和创业板指数同样具备一定投资潜力。在行业选择上,科技类ETF在经历了一波上涨后出现了明显的资金流出,未来走势尚待验证。新能源和医药主题ETF可能正处于或接近其价值洼地,随着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带来的长期增长潜力,行业有望实现估值修复,因此是值得重点关注的对象。”
含权债基或优于纯债基金
2024年债基市场的收官业绩喜人,但持续下行的国债收益率也在压缩波动空间。申万宏源证券分析师肖逸芳指出,一方面债基收益的核心来源票息收入将大幅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主动管理型债基的业绩差异化将更难体现,在债基投资上指数型债基所扮演的角色将愈发重要。谈及2025年的债券基金投资,她认为根据不同市场环境下的表现,如中长期绝对收益获取能力、业绩可持续性和回撤控制能力来筛选基金会更有优势。
面对债市进入低利率时代的背景,西部证券分析师李洋则认为含权的“固收+”基金今年表现或优于纯债基金。“随着2024年可转债估值收缩,风险释放,在今年权益向好预期下,固收+转债策略类基金值得关注。”申万宏源证券分析师蒋辛指出,以低波稳定为核心策略的“固收+”能够更好应对主线不确定与政策预期波动的潜在风险,同时较强的权益投资能力与权益弹性也能更好把握市场反弹回暖的投资机会。固收基金方面,李洋建议短债基金立足防御行情、现金管理策略需求,以流动性管理能力优异、短久期、低杠杆标的产品为主;中长期纯债基金则重视交易能力、久期管理能力、流动管理能力较好的债基,可关注债基ETF或被动指数型债基。
上海证券分析师池云飞表示,2025年固收市场在更加有为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下会继续有不错表现,但同时要降低对国内固收资产的收益预期。“品种上,短期内,利率债品种可能会继续有相对更好的表现;中长期看,适当加强信用下沉,可能会带来更好的风险收益。久期上,短期内,中长久期品种收益潜力更高,但风险也更大。从防风险的角度看,短久期品种更稳健,也更适合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他建议配置型投资者遵循从基金公司到基金经理再到具体产品的选择思路,重点关注具有优秀债券团队配置以及较强投研实力的基金公司,交易型投资者可结合市场波动适当关注交易能力优秀的基金,其对券种、久期和杠杆的主动管理有望带来超越基准的收益。节奏上,他认为上半年权益资产和商品资产承压下,债券的确定性相对更高;而下半年固收资产因为票息和估值空间相对较小,权益资产可能有更好的表现。
记者 赵琦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