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小白商业观丨 当人工智能来到“微信时刻”)
AI(人工智能)的“iPhone时刻”有没有来不知道,但从中国市场目前的情况来看,AI的“微信时刻”至少已经来了。
2025年一开年,“东方神秘力量”DeepSeek就震惊全球。近期,随着腾讯生态宣布接入DeepSeek、大批用户涌入以至于腾讯都需要紧急调用自研AI元宝来支持微信搜索,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AI从前两年象牙塔和极客圈的小众游戏,逐渐走向了一个几乎所有人都可触及的普惠时代。
最近甚至有国产AI创业者调侃,AI可能过的是农历新年。从ChatGPT横扫各国到后来Sora刷屏,再到今年的DeepSeek爆火,几乎每年的农历春节前后,AI都能迎来一次新的爆发点。
不过客观来看,在过去两年多时间里,尽管AI领域一直不断有微创新出现,但困扰这一轮生成式AI革命的致命痛点始终未能得到解决,那就是商业模式的模糊和应用场景的不足。
一面是极为高昂的算力“烧钱”需求——OpenAI都烧了几百亿美元了;另一面是商业应用场景乏善可陈,推进缓慢。在DeepSeek横空出世之前,OpenAI已经对外放出消息:ChatGPT的专业版本收费可能会超过2000美元/月。这个费用能不能让OpenAI吸引到用户,进而实现盈利,是个未知数。
但现在,随着DeepSeek大幅度降低大模型算力成本,再加上拥有近14亿用户的微信接入,到了此时,可以说此前困扰着AI的两大“致命痛点”都已经迎刃而解。2025年人工智能走下技术极客神坛、真正意义上成为人类提高生产沟通效率的工具,如今看来已经是大概率事件。
从互联网时代开始算起,中国市场中的科技企业们就以应用创新见长。从电商到社交平台,最开始的模式往往都是复制,但后期却在落地应用的过程中,找到了巨大的想象和探索空间。这些年来,在每一轮技术风口上,基础研究创新的先发优势可能并不在我们这里,但凭借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庞大的、多梯度的人才资源,中国科技企业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这件事情上往往都能做到极致,也收获了多轮红利。
到了AI时代,事实证明,这一模式依然还在发挥作用。甚至可以预判,基于大规模计算而涌现的生成式AI技术路线,未来在中国市场上会具有更大的优势。这是因为,经历了这些年的数字化生存考验,绝大多数人的衣食住行和生产工作都已经无法离开数字世界,如此海量、高频的用户交互,在全球市场上都很难找到第二个,而这势必会让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创新进一步提速。
事实上,在大众切身感受到AI之前,AI应用在To B的商业世界已呈现出了更激进的进化路径。比如说,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在AI的加持下不断“升维”。但一个新技术真正要成为革命,仍然需要对绝大多数普通人的认知和行为先有所改变。
回过头看,多少有些巧合的是,2011年春节前夕,“连接一切”的微信诞生。此前就有人总结,十余年间从小众通讯工具变成如今社交、支付、购物、办公的核心平台,微信的生长之路证明了一点:科技创新只有融入日常,才能引发真正的革命。
在中国市场近期连续获得AI进展之后,2月18日,大洋彼岸的伊隆·马斯克很快就推出了基于20万块GPU集群训练、号称“地表最强”的AI产品Grok 3。由此可见,未来人工智能的全球竞争还会进一步提速。从这个角度来说,当下我们迫切需要重新审视软件和应用创新的价值。坦率地说,近几年来,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往往更加重视影响产业安全的“卡脖子”的硬件短板,而忽略了自身在软件层面的优势。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