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新粤商|专访金海纳集团林太钦:从一对“没人做”的耳塞,孕育出全球化大产业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2-19 20:35:5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新粤商|专访金海纳集团林太钦:从一对“没人做”的耳塞,孕育出全球化大产业)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张梦琦   实习生刘夏菲   广州报道

2008年,林太钦从体制内辞职“下海”。他偶然发现,一对重量不足一克的小小耳塞,国内市场竟然没人愿意做。

彼时,耳塞已在美国、墨西哥等地形成产业。“越是不起眼、没人做,越值得做好。”17年来,作为金海纳集团董事长,林太钦带领金海纳从一对耳塞开始,逐步建立了涵盖听力防护、眼部防护和睡眠保健的头部防护产业体系。

事实上,从英国工业革命的第一对耳塞起,听力防护用品已逐渐从工业场景走入日常生活,成为大众刚需。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世界听力报告》结果显示,全球65至74岁的人群中有1/3以上的人患有听力损失,75岁以上者比例高达70%至80%,且长时间佩戴耳机的年轻一代正面临健康威胁。

大健康消费时代,听力防护市场随之迎来扩容。据贝哲斯咨询数据,2024年全球无线降噪耳机市场规模61.47亿美元,2024至2029年,市场年复合增长率为15.25%,整个头部防护产业也成为科技产业与人文关怀的交汇点。

目前,金海纳建立了中国首个听力降噪测试实验室、打造了世界先进的护目镜悬挂系统装配线,建立了整个头部防护的产业体系;对外,集团还建立了全球运营中心,在广东、欧洲和东南亚地区分别建立了三大生产基地,形成了稳定的供应链,海外市场逐步拓展。“预计2025年及以后,公司业务将保持每年约40%的增长。”林太钦对南方财经《新粤商》说。

林太钦:我选择耳塞赛道,恰恰是因为它不起眼。一对耳塞,重量连一克都不到,国内市场几乎无人涉足,而美国、墨西哥等地则相对较多从业者。越是没有人做的事情,越值得做好。

耳塞是防噪声的声学产品,中国在该领域科研相对薄弱,在检测等许多方面存在一定空白,研发长期依赖国外。由于缺乏独立检测实验室,很多国际大品牌也并不信任中国的产品。直到2017年,我们在美国Michael&Associate实验室的授权和协助下,建立了中国首个听力降噪测试实验室。依托专业实验室和自主检测技术,我们得以接触到更多国际客户,如3M、霍尼韦尔、代尔塔、PIP等企业。

当前,听力障碍人群日益年轻化,听力保护刻不容缓。欧美国家消费者对听力保护意识很强,中国消费者的重视程度也在提升。看似简单的耳塞,背后也承载着国家听力保护事业的重担。这不仅是一门生意,更成为一种情怀。

《新粤商》:创业至今,金海纳的产品从耳塞拓展到护目镜、记忆枕以及其他家居产品,为什么要延伸这些产品线?

林太钦:金海纳涉足多条产品线,但彼此之间联系紧密。生产端看,不同产品的研发经验可以借鉴或复用。例如,耳塞和耳罩都属于声学领域,只是工艺不同,耳塞采用发泡工艺,耳罩采用注塑工艺。而护目镜的工艺与耳罩相似,记忆枕的工艺则与耳塞相似。这些产品在生产原理上有许多共通之处,研发团队、供应商基本相同。消费端看,整套头部防护用品基本面对的是同一类客户群,客户采购了耳塞,说明有防噪防护的需求,那么就有可能接着采购护目镜,多条产品线有助于在市场上充分挖掘用户需求。

尤其是在AI浪潮之下,产品线还将进一步升级。例如,金海纳针对老年人设计的智能枕头配有智能语音控制功能;在穿戴产品方面,将耳罩与通讯功能相结合,取代了对讲机,解放了双手。进一步地,我们还将耳罩与安全帽结合,使其兼具头部防护、听力防护和通讯功能。未来将继续推出具有复合功能的新产品,将防护用品变成智能化平台。

《新粤商》:在降噪产品研发方面,金海纳建立了国内首个听力降噪实验室,中间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林太钦:Michael&Associate是行业领先的美国实验室。早在2010年,我们就开始与该实验室合作,历经了长时间的标准研究、技术适配与认证。但是,由于声学检测依赖人工,产品送检通过率不稳定,我们一直渴望掌握核心检测技术,建立自有实验室。因此,我们一直坚持尝试,从2013年起,我们每次赴美参展或拜访客户时,都会向该实验室发邮件申请参观学习,但一直未得到回应。

直到2017年,对方终于回复邮件,同意我们参观。我和外贸经理便立刻赴美,并在这次参观访问中争取到合作。对方向我们分享了实验室设备的体系、参数、系统等重要信息,并同意授权和支持我们在国内建立实验室。在这样的专业力量的支持下,回国后,我们仅用两三个月就建成了国内首个听力降噪实验室,符合美标ANSI、欧标CE、澳标AS/NZS等国际标准。

目前,集团依托实验室在听力防护领域推出了多项标志性研发成果并落地投产,例如高精准的噪音过滤技术和符合国际标准的舒适型耳塞产品。

《新粤商》:如何看待科技研发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如何理解现代化产业体系?

林太钦:科技研发与产业发展紧密相连。企业没有研发能力,就等于失去了灵魂,没办法再往前走。因此,我认为企业应高度重视、大力投入研发工作,通过研发推动产品创新,创新产品在市场上的成功应用,也能为研发提供资源和方向,从而实现双向赋能。

随着AI、自动化机器人等技术的出现,现代化是企业必然要走的路。无论是机器搬运,还是智能生产,企业都需要逐步成长起来,壮大自身技术实力。目前,在智能产品方面,金海纳基于AI技术,在听力、眼部和睡眠防护产品的各个系列中实现了精细化升级。例如,听力防护领域开发了智能降噪耳罩;眼部防护领域推出了智能防护护目镜;睡眠领域引入了AI监测与优化睡眠质量的智能枕头。在智慧生产方面,我们也探索了数字化车间建设,引入自动化生产线,广泛采用机械手、机器人等设备辅助生产,打造了覆盖全流程的智能制造体系。智慧管理方面,我们也已经采用ERP系统,替代大量人工。

当然,在助力现代化产业升级上,我们仍有很大提升空间,还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迈进。

《新粤商》:2018年至2024年,金海纳年度销售额保持逐年稳步递增,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林太钦:金海纳2018至2024年度销售业绩逐年增长的关键,首先是技术创新驱动的产品升级。在护目镜产品生产方面,金海纳拥有世界先进的护目镜悬挂系统装配线,通过高精度的自动化操作、实时质量监控及柔性化生产能力,在效率与品质控制方面实现了行业领先。产能方面,传统生产线一天可生产3万打(一打12副),经过升级后产量翻倍,且所需员工数量减少一半,实现了智能化生产;品控方面,传统生产方式的废品率为6%至10%,采用新生产线后,废品率降至3%至5%。

除此之外,还有全球化布局的市场开拓以及供应链效率的提升。目前,我们已建立了三大板块产品、三大生产基地的运作模式,其中三大板块涵盖听力防护、眼部防护和睡眠产品,三大生产基地分布于中国、马来西亚及欧洲市场中心,形成全球联动的供应链与生产体系。市场方面,集团设立了全球运营中心,通过整合研发、生产与销售资源,加强市场洞察与供应链优化,确保集团快速响应全球市场需求。

《新粤商》:位于马来西亚的新生产基地在2024年11月投产,这对拓展海外市场有何意义?

林太钦:集团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建立的海外生产基地规划生产工业防护安全帽、耳罩、耳塞和眼镜的生产零件和组装。通过在马来西亚投资建厂,可促进原产地多元化,绕过贸易壁垒和进口税。马来西亚新生产基地的投产,标志着集团在东南亚市场的战略布局深化。它不仅缩短了区域市场的供应链响应时间,还增强了集团与当地客户及供应商的合作深度。

针对欧美及东南亚市场,我们将在供应链方面进一步优化物流网络、发展区域化供应商合作伙伴,并建立分布式库存管理体系。此外,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也为集团在新兴市场的产品推广和资源整合提供了重要契机。

《新粤商》:金海纳发展至今已经走过17年,面对经济环境的内外部压力,你对未来的发展有何看法?

林太钦: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危有机,在危机面前,我们要更用心地挖掘商机。从外部环境来说,尽管当前经济环境存在挑战,我们所处的行业受民用市场波动影响较小,并且随着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需求释放,尤其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带动下,相关国家和地区市场潜力巨大。

在集团内部,我们也已经探索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战略布局,构建了种子业务、成长业务、成熟业务三个相互关联、相互赋能的业务板块。既有核心、成熟的产品和项目,也注重培育新兴的种子业务。经过两到三年的培育,新业务逐步进入成长期,进而发展到成熟期,如此循环。这种业务结构使得公司业务能够保持稳定的增长趋势。

我们会继续深耕,致力于在行业内做深做透。目前集团的成熟业务年增长率相对平稳,约为10%;成长业务经过多年培育,增长潜力巨大,可达50%至60%,两者共同作用,将推动公司整体业绩保持较高增长,预计2025年及以后,公司业务将保持每年约40%的增长。

fund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机器人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